桐鄉方言拾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哪句方言?

頭蠶罷(讀bo)!這個名稱熟悉嗎?

我們桐鄉地處杭嘉湖平原,美麗富饒,吳言俚語充滿田園情趣。在收集整理方言文化時,我發現,桐鄉方言中有一些話具有特定含義,或喻農事,或言風俗,非望文生義可解讀,它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反映著樸素的民間生活。茲舉數例,以憶漸已流失的鄉音。

吃新米飯:田裡的穀子成熟了,收割、曬燥後,第一件事就要碾一部分出來“吃新米飯”——人們準備好魚、肉等葷菜,叫來幾位至親吃飯做客。主人會在院子中放置一把四腳梯或高凳,供上一碗“新米飯”,並焚上香火,以祈風調雨順。由此可見,“吃新米飯”的意思是收穫、感恩、分享,與“市場上買來新米做飯”不是同一概念。

頭蠶罷(讀bo):農曆五月初,“落山”採繭,春蠶飼養結束,俗稱“頭蠶罷”。它雖然不是曆法上的節氣,但在桐鄉的鄉下,卻已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農事時節。“頭蠶罷”與夏收、夏種軋在一起,此時天氣日漸炎熱,故民間有“天不怕地不怕,單怕頭蠶罷”的說法。

挑水蔭(澆的意思)菜磕頭送:這是菜農的經驗之談,就是天氣晴好、久不下雨,要靠挑水來澆菜,如此一來,菜反而比陰雨天長得快。“磕頭送”是形容蔬菜多得賣勿光,連白送都要朝人磕頭。對於種菜的農民來說,天氣雖不好,但若能精心管理,或許也會賣個好價鈿。

桐鄉方言拾遺,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哪句方言?

火肉骨頭:桐鄉一帶的農民,歷來勤勞安分、堅守土地,故把種田的營生稱為“火肉骨頭”,意為其肉雖不多,但永遠香噴噴,味道經久不衰,足可維持生計。與“雞肋”不同,它側重褒義,且特指“種田”。比如,過去有人勸說欲棄農的人,總愛用“不要三心二意,做田莊是‘火肉骨頭’”這句老話。

礱糠氣癟谷氣:其實,這句方言取其反義,即礱糠、癟谷原本沒有氣,常用來勸解那些吵架鬧糾紛的人。比如說,“你們夫妻倆生活蠻好,無非為了一點小事情,都是‘礱糠氣癟谷氣’,莫氣壞身體”。

毒頭毒腦:在本土方言中,“毒頭”是指精神病患者,但與“毒腦”組合,含義就大相徑庭了。其用處大凡有二:收受別人的禮物時所用的客氣辭,如說“你個人‘毒頭毒腦’,挪這麼多東西來做啥?”另外一種常用的情形是,看到有的人自得其樂或小孩子調皮耍鬼臉,一些人便會戲謔一句“毒頭毒腦”。

逃走鯉花(即鯉魚)十八斤:本義是諷刺有的人把捉不到的鯉魚說得很大,“十八斤”是誇張手法。實際應用中,這句話已引申為幾種意思——它可用以譏諷誇大其詞者,如有人說:我昨天看到一隻甲魚,有洗臉盆這般大,可追到河邊給跑了;也被用來勸告想入非非者,如有人說:那張彩票只與大獎差一號,怎不叫人不心痛?對以上兩種人,人們會“異病同治”地給一句:勿要“逃走鯉花十八斤”了。

除舊:此處所指,不是農曆十二月廿三撣灰塵、除舊迎新,而是農村裡老宅基地上翻造新房時先要把舊房拆掉,人們稱之為“除舊”。從舊屋改建而言,其用詞確切而文雅。所以,凡遇鄉下有村民在“除舊”,千萬別說人家在“拆房子”,否則,村民會感覺不吉利,這也算是隨鄉入俗吧!

光一個三餐飯的叫法就有好多種:早飯、點心、夜飯,念(日)中飯......

你最印象深刻的是哪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