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恒公讨伐山戎和讨伐楚国有什么区别?

用户6377242922816


我的答案:齐桓公无论是北伐山戎,还是南下伐楚,都是建立在他“尊王攘夷”的称霸策略基础上的行动,为的就是行王命,也是周王室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体现。不同的是,齐国伐山戎,是源于燕国求救下的临时起意。而南下伐楚,则是齐桓公蓄谋已久的打压行为。

齐桓公的称霸理念

周王室东迁之后,已经无力撑起天下共主的名分。各诸侯国无视周天子,虽然有礼制的制约,却依然相互攻伐、战事不断。这时候迫切需要一个诸侯王,能代替周王室监管天下,恢复秩序。齐桓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管仲的辅佐,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崛起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尊王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同,虽然都是打着天子的名号,但齐桓公与曹操有本质上的差异,他是真的尊重周天子。依靠齐国不断壮大的军政实力,管理天下秩序,这点孔子也是很认同的。

夷狄与华夏的分界线并不是固定的,随着历史不断向前,许多曾经的夷狄都因为长期与中原文化社会交融,变成华夏的一部分。不过在齐桓公时期,楚国是蛮夷,山戎也是蛮夷。

北伐山戎——解燕国之围的突发事件

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64年的一个冬天,山戎大举南下,进攻燕国。燕国从立国到被秦所灭,几乎一直是个弱国。面对山戎来袭,燕国人慌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齐国求救。

无论是出于霸主的责任心,还是巩固地位的私心,齐桓公决定北上救燕。春秋的习惯不是单干,每次发动战争前要申明道义,紧接着寻找伙伴。齐桓公找了鲁国,鲁国本来答应的挺好,最后却反悔了。无奈之下,齐国自己兴师北上。

过程自然很艰辛,毕竟是北上,进入夷狄之境。首先路就很难走,第二年春天战争才结束,估计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行军了。燕庄公一把鼻涕一把泪,对齐桓公感恩戴德,亲自送他南下回国。不知不觉燕庄公进入了齐国境内,这个行为放在现在也许没什么,但在春秋时期是不符合礼仪的。齐桓公很大气,直接将燕庄公脚下的土地送给了燕国。

齐桓公既显示出了霸主风范,又免除了燕庄公失礼的尴尬,一举两得。

综上来看,齐国伐山戎,只是一个意外事件,并不在齐桓公的战略计划之内。

南下伐楚——蓄谋已久的行动

齐桓公时期,楚国在华夏诸国眼中,还是个不知礼仪的蛮夷。楚国攻打随国,随国国君质问楚国:凭什么打我?楚国的回应很从容:“我是蛮夷,打你怎么样,管得着么?”所以说,中原的礼仪和诸侯国的自觉性,并不能限制楚国。

楚国如果能安静地呆在南方蛮夷之地,中原各国也就不会在意了。可楚国偏偏不老实,先后吞并了邓、息等中原小国。这就侵犯了齐桓公的利益,别忘了他的称霸旗号是“尊王攘夷”。楚国作为蛮夷,大肆扩张土地,进攻华,齐桓公不夏要面子么?

所以,齐桓公不可能坐视楚国瞎嘚瑟。攻打楚国是早晚的事,只是差个时机。

这个时机很快就来了,只不过让一个女子成了背锅侠。齐桓公与蔡姬划着小舟,在江中嬉戏,结果蔡姬太贪玩,不断摇晃船身,齐桓公屡劝不听。上岸之后,就将蔡姬赶回了蔡国。本来也是个小事,结果蔡侯竟将蔡姬改嫁了。

齐桓公一怒之下,联合诸国攻占了蔡国。其实,齐桓公没那么小气,蔡国也不是他真正的目标。他的目标是楚国,因而攻占蔡国后并没有离开,而是准备南下伐楚。

伐楚军队,浩浩荡荡驻扎在召陵。楚国再牛,也不敢轻视,连忙派使者前来求和。征伐只是一种政治手段,春秋初期不像战国,能用会盟解决的问题尽量不会诉诸武力。齐国先是指责了楚国的种种罪状,楚国也表现出以死相抗的决心,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说这么多,其实都是场面话,齐桓公的想法很简单,你楚国服软就行,在我当霸主期间老实点。

紧接着,齐楚会盟达成协议。齐国率领各诸侯国,退出蔡国。

小结

无论是伐山戎,还是伐楚国,都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称霸意识决定的。二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是霸主责任下的突发事件,一个是称霸策略下得战略部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