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釉陶鎧甲馬

黃褐釉陶鎧甲馬

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膘。

牌子鐵裲襠,冱鉾鸐尾條。

前行看後行,齊著鐵裲襠。

前頭看後頭,齊著鐵冱鉾。

這是一組北朝民歌中的其中兩首,是表現戰爭與尚武主題的歌。從歌辭中我們可以在腦海裡描繪出這樣的畫面:在南北朝時期,騎兵身穿鐵鎧頭戴盔甲,一副“男兒欲作健”的生動形象。男子騎馬馳騁的英勇氣概向我們述說著北方民族的英雄氣概和尚武精神。

自古以來,馬在人們心目中都佔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是人類最親密的好朋友,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喜愛的動物之一。而騎兵是封建社會里軍隊的主力,恩格斯曾經明確地說過:“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國軍隊的主要兵種。”到了今天,考古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陶俑以及發現的大量壁畫上都有許多相關的題材。比如說,在貴州省博物館2020年開年大展《駿馳驥驤——中國傳統馬文化展》中展出了一件來自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級文物:黃褐釉陶鎧甲馬。

2001年,陝西省咸陽市平陵鄉北朝墓葬出土了一組人馬俑,黃褐釉陶鎧甲馬就是這組人馬俑中的一件。黃褐釉陶鎧甲馬工藝精湛,造型別致;馬嘴的位置有馬銜和馬鑣,馬背上設置有馬鞍,馬全身自頸部向下覆蓋著防護鱗片,馬雙側還附有金屬馬鐙。

漢朝解體之後中國陷入長期分裂,後來經過秦漢戰爭的洗禮,軍事裝備中的馬日趨強大,其中馬具的改進,尤其是馬鞍和馬鐙在東漢末年或西晉時期的出現,使戰爭的殘酷逐漸升級。中國古代用於保護戰馬的專用裝具鎧甲,我們稱之為馬鎧,而馬鎧在古代被稱作“具裝”。黃褐釉陶鎧甲馬在馬的全身就穿有鎧甲。這是它與許多馬形象的文物相比較為特殊的地方。

馬鎧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保護戰車的轅馬,另一類用於保護騎兵的乘馬。從時間節點上來說,商周時期,戰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這個時期的馬鎧是用來保護駕車的轅馬,重點保護馬頭及軀幹兩部分。此時的馬鎧皮革的材質,表面髹漆,並畫有精美圖案。到了秦漢時期,騎兵成為軍隊中的重要兵種。馬鎧就是用來保護騎兵的乘馬。東漢年間,還出現了保護馬前胸皮革材質的“當胸”。三國時期,文獻中已記載有全副馬鎧。自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騎兵的作用大大提高,馬鎧的結構也日趨完備,從此馬和士兵都穿上了鎧甲,這種裝備稱為“甲騎裝備”。甲騎具裝的普遍使用提高了騎兵的攻擊力和防護能力。在南北朝時期,騎兵已經是軍隊的主力,而騎兵部隊的核心就是騎士和戰馬都披裹護甲的“甲騎具裝”。但是,從騎兵最初出現在戰爭中開始,直到成為軍隊主力,是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的。雖然在這件文物上沒有武士的形象,馬全身穿戴鎧甲就向我們證明了在中國古代,馬上戰爭十分殘酷。防禦畢竟不是戰爭的主要目的,戰勝敵方才是最終目標。到了南北朝時期,重甲馬已嚴重限制了騎兵的戰鬥力,阻礙了騎兵發展。如此一來,馬的負重由一個人變成兩個人,戰鬥力急劇降低,物極必反,甲騎具裝在南北朝時期走到了極限。

文字:侯美辰

審核:王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