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可能帶來的一些改變

眾所周知,這次疫情對一些行業如餐飲、旅遊、休閒娛樂、線下教育、物流等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影響,目前看哪怕想要恢復到19年的繁榮程度,也需要一段不短的週期,這對本不太樂觀的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那麼,我們談一下疫情之後經濟、企業經營、創業、僱傭關係、個人職業發展等可能發生的一些改變。

1、普遍的觀點是疫情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會到來,這其中對我們普通人意味著被替換的危險,同樣也帶來了機遇。誠然,年齡成熟學歷知識均具備的人仍然會有很多主動選擇的機會,但是年齡偏大,即使過往有著良好的職業經歷的人,仍然將面對越來越大的失業風險。

2、當前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企業經營也會越來越注重降本增效,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人”取代。當然,經濟會轉型,時代在發展,任何的轉型或者變革都是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同時,又必然大量的帶來新的工作機會。

3、說說創業,相比2014,15年,近兩年的創業處於低潮,資本不活躍的原因我認為並不是不想活躍,但是什麼原因呢,一是資本變得越來越理性,二是優秀的項目確實少了。消費互聯網以及模式創新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難以為繼;在產業互聯網,大量良莠不齊的創業者仍然在探索,有的能撐住,有的,自然就被淘汰了。但是如果你問現在到底能不能去創業呢,我認為是可以,但是大家要真正思考清楚什麼是低風險創業,創業失敗了不會傷筋動骨。創業的成功率一定是低的,如果你有著堅韌的性格,一次失敗了你仍然會進行第二次不是嗎,一次就死的妥妥的你如何從從頭再來呢。

4、回看歷史,90年代末20世紀初的“下崗”大潮中,數千萬工人下崗失業,但在東南沿海經濟活躍的省份,成千上萬的新崗位,小企業主也被創造出來了。個人以為,傳統的僱傭關係會越來越不那麼穩固,所謂的”鐵飯碗“”金飯碗“會逐漸被打破,我們永遠要保持足夠的清醒,老闆不是做慈善機構的,經濟發展有如潮水,潮漲潮落,老闆在潮頭的時候不一定會給你多發工資,但是一旦遇到危機,肯定首先保護自己,犧牲的,受到傷害的總是普通的打工者。當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將非核心業務外包,非核心崗位採用靈活用工、合作伙伴等新的形式。傳統的僱傭關係將會逐步改變,那麼對你個人來說,僅靠一份全職工作的話,抗風險能力應該比較低。

5、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請創業,給自己打工,比如自媒體、個人工作室、自由工作者、微商等等。那麼這種趨勢我認為會越來越明顯,對個人來說自然會帶來新的要求,意味著你必須轉變傳統思維方式,保持終身學習和技能的提升,才能確保自己長期的競爭力。我相信,這樣的改變青年人應該是歡迎的,未來,也是青年一代的。

最後,時代始終在變化,我們身在潮水中也許後知後覺,但改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終將到來。關注時事,關注變化,擁抱變化,隨潮水而動。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