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唐代是一个纺织生产高度发展的时期,而产品所体现的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我们却只能从出土的纺织品中欣赏当时的织工之精之新之巧,而无法找到记载较为详细的技术专著。

其实《新唐书・艺文志》中载有不题撰人的养蚕技术专著《蚕经》,一种一卷,一种二卷,但后世均不传。倒是一些其他史籍和唐代的文人墨客们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保存了一些相关资料,虽然只是星星点点,缀连起来,却也可窥唐代纺织技术体系的概貌。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一,从蚕桑到制丝

(1)栽桑——桑的品种

唐代的桑品种已经不少,有鲁桑、白桑、鸡桑、胡桑、黄桑等。

鲁桑,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桑品种,其种植方法是:

“收鲁桑椹,水淘取子,曝干。熟耕地,畦种如葵法。土不得厚,厚即不生。待高尺,又上龚土一遍。当四五尺,常耘令净。来年正月移之”,“移桑,正月、二月、三月并得。熟耕地五六遍,五步一株,著粪二三升。至秋初,所根下,更著粪培土,三年却堪采”。

白桑,《四时纂要》卷一载:“白桑无(少)子,压条种之。才收得子便种亦可,只须于阴地频浇为妙。”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这是我国农书上首次出现白桑的记载。白桑这一桑种在唐代得以重视和开发,对后世影响颇大。南宋陈元靓《博闻录》赞道:“其叶厚大,得革重实,丝每倍常。”

鸡桑,广泛栽培于南方,陆龟蒙家四周就种有“百树鸡染半顷麻”。南宋《梦梁录》中所载鸡爪桑,可能就是鸡桑的演变。

胡桑,见于司空曙《塞上曲》“寒柳接胡桑”。李昂《从军行》中也谈到了这种可能是宜种于西北地区的桑的变种,“桑叶先知胡地秋”。

黄桑,见于李贺《南园》,“官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餒吴王八茧蚕”。从诗中来看,这种黄桑分布在江南地区。但黄桑一名在历史上出现甚少,到清代方观承在《看蚕词小序》中オ又见提及,“桑之宜蚕者,海桑、黄桑、油桑,椹少叶密而厚”,不知是否是指同一种梁。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2.栽桑的基本形式

当时栽桑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环庐树桑是一种节约耕地面积的方法,唐诗中记载极多。“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绕屋追桑麻,村南第一家”。

桑粮间作的形式在唐代曾有出现,如韩愈在南阳见到过“桑下麦青青”“的景象,储光羲也曾见过“桑间禾黍气”的情况。但是,这种形式受到地力、地隙等条件的制约,李朝也说麦田“不可以植桑”。桑树与其他副产类作物间栽的情况是十分普這的,它们也就是专门桑田,专门桑田或称桑园、桑村,在唐代是栽桑的主要形式。

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描写的桑田与贾思《齐民要术》中所述相仿,都是指桑与豆、芜菁类作物间栽的桑田。“中妇桑村挑叶去”,说明桑村中桑树较密;“柳浦桑村处处同”,把桑村与柳浦并提,可见说的亦是专门桑田。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刘驾的《桑妇》一诗专门描写了采桑妇在环声所树的桑叶采完之后又特地去桑田采叶的情节:

“墙下桑叶尽,春蚕半未老。城南路迢迢,今日起更早。四邻无去伴,醉卧青楼晓。妾颜不如谁,所贵守妇道。一春常在树,自觉身如鸟”。

显然,除了墙下,还有一个栽桑集中区。这种情况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

(3)桑树的养护

栽桑之后,当须护养,其主要方法是在冬季剪枝修整,王维《奉送六舅归陆浑》诗中“条桑腊月下”的诗句即是指此。其养成形式一般还有乔木桑和地桑两种,乔木桑不易采叶,或者爬上树去采,或者就要“持斧伐远扬”,才能采得新鲜的桑叶。为避免这样的辛苦,唐代一方面在南方大力发展地桑型养成形式,另一方面对乔木桑也采取了措施,“每年及时科斫,以绳系石坠四向枝令婆娑,中心亦屈却,勿令直上难采”。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泉州开元寺中目前还有一株唐代古桑,树干盘虬,枝叶繁茂,中心屈却,四周婆娑,似曾经过专门的养成造型也正是因此,桑树木材在当时被选为制作曲辕犁的材料。

二、养蚕技术

(1)中原地区的养蚕

唐代养蚕以二化性蚕为主,谓之“原蚕”,但也常有多化性蚕饲养。唐玄宗时,益州献三熟蚕;代宗时,太原民韩景晖养冬蚕成茧;尹恩贞治青州(今山东益都)时,“蚕至岁四熟”;而在南方,八辈蚕仍在继续饲养。

养蚕之前,还得做一些准备工作。一是蚕室的修补和卫生,二是蚕具的准备。《四时纂要》卷一载,正月“修蚕屋,织蚕箔,春米,造桑机”。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蚕屋即蚕室,亦称蚕房。“蚕房新泥无风土”,其目的既要防风遮尘,更要“上无苍蝇下无鼠”。蚕箔和桑机均是蚕具,桑机是采桑时用于垫高的椅几,蚕箔用竹篾或苇子编成,养蚕或上簇时使用。此外还要“尽趁晴明修网架”,网是蚕网,平时垫于蚕和叶之下,去蚕薙时只要把整张网拉起就能使蚕、叶换箔;架就是支撑蚕箔的架子,其直柱称为蚕槌其横档称为蚕櫞,韩鄂说那是用三年的白杨木做的。

约在清明前后,养蚕的整个程序便连续地铺展开来。首先是浴种,把蚕卵上的蛾尿及病原物等洗去。王建在《雨过山村》中描述了这一场面,“妇姑相唤浴蚕去闲著中庭梔子花”。“浴蚕去”显然是离家去别地浴蚕,这地方无疑是河川之旁了,不同于后来的盆浴。

接着便可以催青,把蚕卵加温,促使其孵化出来,“漠漠蚕生纸”。初生之蚕称为蚕蚁,其名称大概是因“春风吹蚕细如蚁”而来。“蚕出小姑忙”,接着就开始了小蚕饲养阶段,家家户户不相往来,专心养蚕。

平时热闹的乡村,此时出现了“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的情景。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养蚕中最忌的就是雨,过大的湿度会引起蚕病,同时也使上簇吐丝难以进行。

唐代似乎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南雨来多滞,…预怕为蚕病”,“叶湿蚕应病,泥稀燕亦愁”,“破碎旧鹌笼,狼藉晚蚕簇”,蚕的成熟在唐代已称为老,“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

结茧的场所称为“簇”,簇一般用草扎成,“不向中庭晒蒿草”,正是反映簇常用蒿草做成。也有用其他杂薪为材料的,司空图曾见到“编篱薪带茧”,正是做簇用过的薪。一般情况下,从“茧蚕初引丝”“到“开箔雪团团””约需三天时间,这样从蚕到茧的过程就算基本完成了。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蚕茧结成之后,先要选择一些留种,又称“留蚕母”,以化蛾产卵。唐代的制种技术已相当不错,据说贞观年间,北方有人来至越州出售蚕种,蚕种甚至被传至欧洲,如此遥远的路途能妥善保存蚕种,确实是难得的。再到次年,这些蚕种又开始“漠漠蚕生纸”新的一轮循环了。

(2)西北地区的养蚕

与中原相比,西北地区的养蚕技术独树一帜,从栽桑、养蚕乃至织造等均有其独特的技术体系。“阳春告始,乃植其桑。蚕月既临,复事采养。初至也,尚以杂叶饲之。自时厥后,桑树连荫。王妃乃刻石为制,不令伤杀。蚕蛾飞尽,乃得治茧。敢有犯违,明神不佑。遂为先蚕建此伽蓝。数株枯桑,云是本种之树也。故今此国有蚕不杀,窃有取丝者,来年辄不宜蚕。”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新疆的桑是从内地引进的,到西北之后可能起了变化,因此不少人将其专称为“胡桑”。养蚕时若遇桑叶不够,也可用杂叶,这种情况在新蚕区中是相当普遍的。至于王妃明知杀蛹缫丝之法而明令在蚕蛾飞尽之后才得治茧就更具特色了。

唐长孺认为这是由于“遵守佛戒,不愿杀生,所以定要待茧破蛾出,才治茧取绵”,所见极是。新疆脱库孜沙来唐代文化层中就有蛾口茧出土,可证此说。正因为革已有蛾口,所以已不可能缫丝,只能先取绵,然后纺绵成线,这与史籍中关于焉耆等地“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的记载是相符的。

“国富民暖有蚕桑”——史话唐代桑蚕养殖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