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報道臨河區 :田成方 渠相通 路相連——統一整合農田提高效益


《農民日報》報道臨河區 :田成方 渠相通 路相連——統一整合農田提高效益

田成方 渠相通 路相連

——臨河區統一整合農田提高效益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日暖陽的午後,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白腦包鎮永清村十組村民鄔佔平來到村裡高標準農田項目整治現場,看到剷車和翻斗車來回奔忙,項目土方工程已近完工。

白腦包鎮永清村項目區是臨河區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的重點工程之一。近年來,臨河區樹立新發展理念,努力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著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標準,打破農戶的承包界、打破雜亂的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植樹造林、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劃分地塊,從根本上解決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條塊雜亂、灌排不配套等問題,實現了農田林網化,有效防止風災、凍災、雹災等自然災害,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產條件,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農民日報》報道臨河區 :田成方 渠相通 路相連——統一整合農田提高效益

“我們家有38畝承包地,以前分散在14個片地,農忙時,真是跑東跑西,費時費工。”鄔佔平說,“現在打破原來的‘花花田’,土地重新整合、劃分,38畝地就在3個地塊裡,有利於進行規模化種植、機械化作業。”

據白腦包鎮副鎮長劉智軍介紹,永清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800萬元,佔地面積5500畝,於2018年立項,2019年9月實施,計劃在2020年6月完工。項目完成後將真正達到“增地、增效、增收、節水、省力、省錢”的目的。

那麼,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如何增地、增效、增收的?節水、省力、省錢又如何實現?

白腦包鎮永勝村在2016年便實施了6000多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說起項目實施後的好處,村民難掩喜悅之情。

“最初,地多、地好的農民都不願意改造,怕重分以後土地面積減少。事實上,項目實施後,耕地面積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有了一定增加。”永勝村村民唐學忠說,“項目通過實施土地平整,重新規劃農田檔距,由過去的四五十米調整到現在的八九十米。拿我們家來說,以前的29畝地,通過改造重新劃分就成了32畝,人均比原來還多了一畝多地。”

“以前的水渠由於陳舊老化,滲水漏水嚴重,現在項目清淤疏通了渠溝、襯砌了渠道,能省不少水費。”村民韓榮業說。

“改造完的土地都是集中連片的,土地流轉的價格也比之前高。有好多合作社及企業到我們這裡洽談合作及土地承包的事情。”永勝村黨支部書記齊海軍說,“這都得益於高標準農田改造打通了水網、路網,吸引了不少承包商。”

2017年永勝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後,高起點打造了“河套甜椒”基地。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農民種植產量大、銷路好、效益高的優良青椒品種。許多外地客商慕名前來收購,村民收入也隨之增加。經過整治後的農田舊貌換新顏,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讓當地農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土地整治後的鉅變。

為大力推進全區農業現代化進程,臨河區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發展農業、造福農民的民生工程來抓,2016年-2019年,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5.88萬畝,其中整治面積為22.65萬畝,涉及白腦包、新華、八一等8個鄉鎮,重新規劃農田檔距,可新增耕地5%左右;改造灌排水設施,配套節水滴灌等重點工程,每萬畝每年可節水56萬立方米,節約水費5.6萬元;改善了道路交通條件,方便農業機械田間作業;通過重新調整土地,實現了集中連片種植,降低了經營成本。

“通過實施科技示範推廣技術,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面源汙染,實施磷石膏改良土壤和增施生物有機肥措施,改良鹽鹼地,提高了土地等級,增強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耕地質量。項目實施後每畝可增產10%以上。”臨河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中心主任韓學平介紹。

臨河區融媒體中心記者:田海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