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十七)董仲舒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十七)董仲舒

董仲舒,河北广川人。少年学《春秋》,在汉景帝时期当过博士。汉武帝要求举贤良,董仲舒被推举出来,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但是并未被汉武帝重用。

那时辽东的高庙着火了,后来长陵的高庙又着火了,董仲舒说这是“其不当立者”导致的,也就是说汉武帝当天子这个事情,老天爷是不满意的。这个东西本来是董仲舒的私下意见,被主父偃告发了,汉武帝拿着董仲舒的书问题他的弟子吕步舒,吕步舒没看出来老师的自己,说这种言论是“大患”,于是董仲舒被判了死刑。后来在公孙弘等人的周旋下,保住了董仲舒一命。

中国哲学简史(十七)董仲舒

董仲舒的著作除了《汉书》中收录的《三策》之外,还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这本书性质杂乱,显然是被后人补凑过的,不见得是原著。

收到当时迷信思想的影响,董仲舒的哲学充满了宗教色彩。当时学习《春秋》的学者,大多支持“大一统”的学说,既然政治已经统一了,学术也应该统一。于是董仲舒提出:“推名孔氏,罢黜百家”。主张虽然是这么个主张,但是董仲舒讲的儒家,绝对不是孔子讲的儒家,董仲舒对“子不语”的那些东西充满了兴趣,打着儒家的旗号讲阴阳灾异之学,讲君权神授的学问。

中国哲学简史(十七)董仲舒

自淮南子造反失败后,道家学术精英被杀了好几千人。当时比较流行的学问是《春秋》,这不能说实际上没有什么哲学上的价值,不过是“寓褒贬,别善恶”的著作。他只是告诉你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并不去深究评论对错的标准是什么。董仲舒就是靠这门学问起家的,他给出的合理解释是,一切都是上天的意思,而且上天是具有“惩恶扬善”作用的有意识的“天”,圣人的作用在于发现天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董仲舒完成的哲学构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曲民而伸君”,另一方面要“曲君而伸天”,天子要服从老天爷的意思,老百姓要服从天子的意思。至于“个体”的价值,在董仲舒这里并没有被发现。

中国哲学简史(十七)董仲舒

汉代刚建立的时候,大家都是草莽出身,尊卑贵贱的名分并不确定。当时在朝堂上发生过“拔剑砍柱,争功妄呼”的事情,也时常有“沙中聚语”想要谋反的计划,虽然杀了韩信、彭越等人,但是朝廷尊卑的礼乐并没有确定下来,任有很多人做着“必可取而代之”的春秋大梦,西汉百年之内,陈狶造反、英布造反、济北王造反、淮南王造反、吴楚七国联合造反、衡山王造反。

叔孙通、董仲舒等人的学问,首先是一种定名位、定尊卑的学问。天子就是天子,王就是王,这是老天爷的意思,是不可妄为的。这种思想和汉律的残酷压迫,使得天子治下,一切要服从天子。皇帝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了限制皇帝本人的行为,儒家又搬出“老天爷”和“圣人”来,君主虽然是人间至尊,但是必须服从老天爷的意思。而圣人存在的作用,就是去研究老天爷的意思。这里面暗含着一个知识分子忧时报国的苦心。

董仲舒的政治生涯远离中枢,对政治建设比较少,中年回家后再也没出过门,主要是做学问,靠收弟子来生活。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大,也是由这些弟子造势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