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史話】話說那些滋養清河千百年的古河流:衛運河

【邢臺史話】話說那些滋養清河千百年的古河流:衛運河

一、航道
衛運河,系由古代的漳河、衛河、屯氏河、永濟渠演變而來。歷史上屢經改道,至元代徑流基本穩定與今同。它是清河縣東部的一條界河。南自二哥營入境,流經邵莊、南焦莊、前孫莊、後孫莊、南李莊、油坊、勸禮、朱唐口、前郭屯、後郭屯、渡口驛出境,全長18.89千米。多年平均過水量35.1億立方米。主河槽過水能力1250立方米∕秒,最大徑流量4000立方米∕秒。除冰封汛期之季,水位常年適宜運輸。1965年後,由於雨量減少,截流灌溉,水位逐年降低,航運時斷時續。1980年,河道基本乾涸,被迫停航。
二、航運
衛運河是河航運輸要道之一,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是著名的南北交通大動脈。自隋代,由於永濟渠(大運河的洛陽以北部分)的通流,貝州治所清河縣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一方著名都會。明代至民國初期,清河縣油坊鎮碼頭,白天桅帆不斷,夜間漁火閃爍,運輸十分繁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運河航運事業得以恢復和發展。1957年,清河縣私人木船已發展到30餘隻,從業者200餘人,歸天津港航運局管理。1958年,清河縣在油坊建立航運站,有幹部職工25人,房屋9間,木船6只。1968年,因河水斷流,貨源不足,連年虧損而停航。1970年,河水暴漲,航運恢復。1974年,又因河水斷流而停航。1978年,第二次恢復航運。1980年,因河水乾涸再次停航。1989年4月,油坊航運站撤銷。


三、渡口
衛運河清河縣段有渡口4處,分別為油坊渡口、渡口驛渡口、朱唐口渡口、前孫莊渡口。其中以油坊、渡口驛兩處較為著名。
自金、元大運河改道為今之走向,油坊鎮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水陸碼頭,物資集散交流中心。因此,油坊渡口自明清以來歷代封建政府均設立急遞鋪站。當時設南北兩個渡口,與河東岸以擺渡的方式聯通旱路交通。每逢農曆一、六日油坊大集,過往客人摩肩接踵。20世紀後,由於機動車輛的出現,南北渡口合二為一,渡口購置大容量渡船,既能擺渡過往客人,又能擺渡機動車輛。1957年,該渡口屬清河縣航運站管理,有船工6人。1973年,油坊大橋修建後,停止擺渡。
渡口驛渡口與山東省夏津縣渡口驛擺渡相通。據《臨清州志》記載: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其渡口設立水驛,時有走遞水夫230人,官撥工銀2424兩。設立水驛之前,已是著名渡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私人擺渡,船隻、船工多變不定。1958年,屬渡口驛大隊管理,有船工5人,木船1只。1984年,由聯戶承包。1987年,山東省渡口驛在此建橋後,停止擺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