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1885年,法國海軍艦隊於福州馬尾偷襲清朝福建水師,一時灰飛煙滅,福建水師戰鬥序列中的11艘艦船,在短短29分鐘內被擊沉9艘,擊傷2艘,官佐水勇共796人犧牲。 這場海戰的失利極大震撼了清廷朝野,繼而引發第二次“海防大籌議”,三年後的1888年,綿延千年的中國舊式水師歷史宣告終止,以嶄新近代化裝備的清朝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劃入海防戰鬥序列。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1891年英國倫敦報載:清朝海軍軍力排名世界第8,日本則為第16位(尚有中國排名第6、第7,日本排名第14等不同但卻未必嚴謹和科學的排序)。但中國近代海軍於1840年至1888年,從無到有,鼎舊革新,歷經波折反覆的48年,終於揚波海上,“雄視亞洲”。排名亞洲第一應該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但在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海戰中,北洋水師被日本聯合艦隊卑鄙偷襲,北洋水師猝不及防。雙方勢均力敵,參戰艦船各12艘(有的書籍如《中國軍事通史》將北洋水師趕來參戰的魚雷艇隊等也計算在內,計為共18艘),在不及日本艦隊速度及速射炮優勢下,奮勇還擊,共鏖戰4個多小時,以陣亡將領87人、水兵1000餘人、傷400餘人、損失艦船四艘之代價(此數字據《清代通史》第三卷,但有資料雲我方損失艦船5艘),逼迫日艦以損失3艘(也有稱為損失4艘的)、日艦“赤城號”炮艦艦長坂元八郎太被擊斃的失利而首先撤出戰鬥(日本聯合艦隊傷亡官兵數字因日本方面隱瞞,至今未有準確統計),徹底摧毀日本大本營“聚殲清艦於黃海”的狂妄計劃。

這場海戰,面對蓄謀已久的強敵,除了北洋水師較福建水師是一支近代化艦隊之外,北洋水師官兵的訓練有素和英勇頑強的鬥志、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也成為擊退日寇的重要一環。 29分鐘與近5小時之比,令人感觸良深。 在任何戰役中,士兵的訓練有素、勇敢無畏都是戰爭勝利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 在中國漫長的軍事史上,史書記載留名青史的都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戰將:孫子、李廣、班超、衛青、霍去病、李靖、岳飛、羊祜、曹操、于謙、戚繼光、袁崇煥、盧象升、曾國藩、左宗棠等等。即便黃海海戰,人們也只熟悉名將鄧世昌,至於其他殉國之壯烈不亞於鄧世昌的高級將領,只有少數研究甲午戰爭的書籍寥寥幾筆,如黃海海戰中的慷慨赴義的“經遠”管帶林永升、“超勇”管帶林履中、“揚威”管帶黃建勳,都是值得載入史冊的。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北洋水師的帶艦將領,只要軍艦沉沒或再不能統艦殺敵,幾乎必然是自殺成仁。如“鎮遠號”管帶林泰曾,當“鎮遠”於1894年11月14日凌晨不慎觸雷,在旅順船塢失陷再無法修復時,即於當夜自殺。林泰曾是被日本作家小笠原盛讚為“中國海軍的岳飛”,是北洋水師最優秀的高級將領之一。代艦長楊用霖於甲午戰敗後的2月1日,痛苦於大勢已去,再無法統艦殺寇,遂口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以槍射口兀自飲彈,他是北洋水師將領中唯一用火器自殺殉國者。

戰艦是海軍軍人揚威殺敵的武器,一旦沒有了戰艦,北洋水師的艦長們都選擇了與艦同亡的歸宿! 但與北洋水師將領相比,北洋水師陣亡殉國的水兵姓名卻大多無記載。一部北洋水師的戰史,卻沒有篇幅留給那些最底層的水兵!拿破崙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在山上睥睨四顧道:我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但恰如魯迅所譏諷的,沒有眾多的士兵,恐怕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豪言了(大意)!

在黃海大戰中,中國水兵表現出的英勇氣概和犧牲精神令人感佩!也幸虧有一些野史筆記包括獎功奏摺等記錄下來,使得我們在今天仍然能銘記他們的姓名!

1962年出品的電影《甲午風雲》中,有一位北洋水師“濟遠號”巡洋艦上的水兵王國成,至今讓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多人以為是編劇和導演為了劇情而虛構的人物,其實非也,他是一位真實存在的北洋水師普通水兵。 在我們過去甚至到現在教科書式的宣傳中,一直讓人認為封建時代的王朝、皇帝、官吏、軍隊都是腐朽的、不堪一擊的,其實如清代歷次反擊外敵的戰爭中,從廣大將領、士兵作戰的英勇表現來看,應該承認彼此主流還是能夠做到英勇殺敵、殺身成仁的,並非只是望風而降、一潰千里。諸如鴉片戰爭中,清朝無論文官武將,或殉國、或成仁,無一例投敵叛國。這難道不值得後人首肯嗎?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通州八里橋大戰,僧格林沁率數萬蒙古八旗騎兵,冒著槍林彈雨,輪番衝擊敵人陣地,直至全部戰死,這種誓與外敵血戰到底、誓不苟活的氣概,難道不值得我們景仰嗎?當八國聯軍侵略者蹂躪北京時,那些同外寇英勇巷戰而犧牲的八旗士兵難道不值得我們後人永遠紀念嗎?八旗勁旅在抗擊沙俄侵略者入侵東北及平定青藏、回疆等內亂的英雄戰績難道不值得大書特書嗎?

即使如甲午之戰,陸路上一些戰役還是取得勝利的,如正定總兵徐邦道於10月22日曾率兵在土城子擊潰日軍先頭部隊,並以火炮轟擊,大挫日軍,擊斃日軍指揮官,揮師向北追過雙臺溝。如果不是該部官兵飢餓至極,友軍未能及時予以支援,戰鬥應是大有可為。徐邦道是懂兵之人,在旅大守區六位將領中責任心最重,軍事眼光最敏銳,可惜李鴻章先後任命龔照璵、宋慶、薑桂題為主將,其實龔是貪官,宋有勇無謀,姜是庸才,皆不足以服眾。如起用徐邦道,遼東戰役不致一敗塗地。徐邦道統帥的士兵作戰是勇敢的,但是沒有後勤保障,沒有友軍支援,結局可想而知。

徐邦道統領的部隊據記載還是奉李鴻章命令,在軍情緊急下臨時“募拱衛軍”三個營,倉促中投入戰鬥,尚不足稱之為精銳之師,但已經大挫日寇兵鋒了。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王國成參加北洋水師的年代恰逢清朝兵制改革的年代。中國封建時代的兵制,歷經徵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衛所制種種衍變,到明末清初,由女真人注入了新鮮勇猛的血液,即叱吒風雲的滿洲八旗兵制(後增添蒙、漢八旗),其所向披靡的戰鬥力使得明朝的衛所軍隊及李自成、張獻忠疾風暴雨式的“流寇”戰法均黯然失色。然而清朝入主中原,八旗成為駐防,逐漸養尊處優,戰鬥力為之銳減。

清朝遂建立漢人綠營常備軍制(全國綠營含水師、京城衛戍約60萬人),漢人“兵皆土著”,一入兵籍,終身不可更改。綠營分騎、步、守三種,另有“餘丁”,收養綠營兵丁子弟,每月關餉銀5錢,隨時備拔補守兵(騎拔於步、步拔於守,依次出缺挑補)。綠營與八旗都具有世襲兵制的特點,保證部隊兵源穩定,剔除募兵制的隨意性,在當時是一種革新。但綠營亦受八旗薰染,當兵吃糧,且蔭及子弟,所謂“親族相承,視如世業”(劉坤一、張之洞《變法自強疏》)而無憂無慮,亦逐漸陳腐不堪。所以太平軍興,一敗塗地。

清廷不得已下詔急建團練,以曾國藩湘勇、李鴻章淮勇為代表及衍生出的防軍制、練軍制竟成為清朝軍事主力。但其後也暮氣日深,積習日重,因為練軍皆為子弟兵,由將領自籌薪餉,只服從個人,並非看重國家概念。練軍是“兵歸將有”,與綠營“兵歸國有”的制度相反。

所以,北洋水師最先效法西方兵制進行全面革新,是在甲午戰爭之前,而非有觀點認為是其後。 北洋水師對士兵的招收完全不同於綠營。綠營實行“兵皆土著”即只用本地人當兵。北洋水師打破綠營世兵制之慣例,防止各艦管帶私人招募,也防止市井無賴混入軍旅,公開招收沿海純樸青年漁戶、船戶,條件是年齡16—17歲,身高4.6尺以上(18歲以上4.7尺),並須自書姓名即要求略識文字,有犯罪記錄者拒之。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另須由練勇學堂長官或練船管帶,並大副、醫官共同察看——這是對身體狀況進行檢驗。最重要的一點最後要由父兄或保人出結,訂立服役年限。這是完全不同於綠營世襲兵制,保證了基層士兵永遠保持戰鬥力和年輕化。 王國成恰在此時逢北洋水師招收練勇——北洋水師的組成分為軍官和士兵兩個不同的獨立系統。士兵包括弁目(類似於士官)、士兵(包括水手、各類當差兵匠)和練勇。練勇是備補兵員(性質類似於綠營的“餘丁”),分為三等,招入後還須在練勇學堂和練船學習。

遇有各艦水兵告假、革除、病故、戰亡等缺,才能由練勇內挑補上艦。 王國成正好符合北洋水師招收練勇的條件,他是山東文登縣人,1867年出生於貧困農民家庭。逢招收練勇時,他正好20歲。當時北洋水師招兵點在威海,他經人指點前去報考水手。據說王國成當時身體瘦弱,但以吃苦耐勞的品質被考官看中,錄用為北洋水師練勇。 王國成出身貧苦,在“好男不當兵”的舊時代,當兵吃糧也無非為改變生存狀況。須知北洋水師在俸餉制度上,也與傳統的八旗綠營有了非常明顯的不同。所以,北洋水師招募水兵練勇時,吸引了眾多漁民和農民子弟報名。 清朝發給士兵的銀米稱之為“餉”,因為按月發放,故又稱為“月餉”。

八旗兵餉據《聖武記·兵制兵餉》記為:前鋒、親軍、護軍、領催、弓匠、步軍、炮手等,依次3兩至1兩共四等,歲支米分為48斛、36斛、24斛三等,待遇比綠營高(八旗早期還實行過“以地代餉”)。綠營章程規定兵餉分三等,馬兵一等、戰兵二等、守兵三等,月支米均為5鬥,月支銀分別2兩、1.5兩、1兩。“餘丁”則只每月支給“餉銀”5錢。綠營水師水勇與陸軍士兵同為三等,月餉相同。但實際綠營士兵、水兵所得比“餉章”規定更低,因按習俗尚有名目繁多的扣除,如軍械費(士兵須自備軍械甲冑)、衣帽費、房費等等,都要在月餉內扣除。長官隨意剋扣糧餉更是家常便飯。如果王國成到綠營當兵,最高級別馬兵也不過2兩。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他被招入北洋水師為三等練勇,等同於綠營“餘丁”,月餉不過5錢餉銀;而王國成錄為北洋水師初級練勇,月關餉即達到4兩!後來他相繼被調補為三等、二等水手,月餉銀已達到7兩、8兩(一等水手餉銀為10兩)。由此可見,北洋水師大膽在俸餉制度上全力改革,避免綠營積弊,提升官兵尤其是士兵待遇,以加強官兵戰鬥力。《北洋海軍章程》明確指出:“蓋以海軍為護國威遠之大計,不宜過從省嗇也。中國海軍創設,餉力末充,未能援引(指英國海軍待遇制度——筆者注),但兵船將士終年涉歷風濤,異常勞苦,與綠營水陸情形迥不相同。不能不格外體恤,通盤籌計。”清政府最終批准了《章程》,也是下了大決心。因為兵餉在清朝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大問題,在歷代也令中央政府不堪其擾。

宋代養兵160萬,明代衛所之兵達300餘萬,創中國曆代養兵最高紀錄。清朝旗兵約近20萬,加綠營60萬,士兵兵餉每年需1400萬,竟佔當時財政支出約一半。加上後來湘、淮、練、防諸軍近百萬人的糧餉開支,成為清朝政府嚴重的財政負擔。當然,北洋水師成軍後,海軍經費也一直捉襟見肘,這也是甲午戰敗的原因之一。 從後來實際情況看,優厚的俸餉確實激勵了像王國成這樣的貧苦農民出身的水兵。須知他的收入已超過當時普通農戶或工人的中等收入以上。

在1894年5月,北洋、南洋、廣東三支水師舉行三年一次大校閱,王國成由於學習成績合格,被調補“濟遠”艦為三等水手。在校閱中更由於他操練突出,又被提升為二等水手。7月,日本挑起對中國和朝鮮的戰事。清廷調派“濟遠”“廣乙”“威遠”護送增援朝鮮的陸軍。王國成立下為國盡忠之志,他對艦上的水兵兄弟們說:“咱們吃了幾年餉,是效命的時候了。”他旋即步行90裡,歸家與妻子告別,次日即歸艦赴朝。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在護送完陸軍登陸朝鮮返國至豐島海面時,日本艦隊早已預謀偷襲伏擊。日本艦隊以三艦率先開炮,北洋水師三艦亦操炮還擊,此即為豐島海戰。但“濟遠”管帶方伯謙貪生懼死,不去救援“廣乙”而擅自脫逃。但仍遭日艦“吉野”尾追,方伯謙下令升掛白旗和日本海軍旗,但“吉野”窮追不捨欲俘獲“濟遠”。此時尾炮炮手已中彈犧牲,管帶也無射擊命令,王國成氣憤至極,挺身而出,操縱大炮並高聲吶喊:“誰幫我送炮彈?”同艦水手李仕茂大聲回應上前幫助填彈。

王國成英勇鎮定,連發四炮。除第三炮未中外,三炮連續擊中“吉野”艦橋、炮室和艦中。“吉野”燃起大火,掉頭逃跑。但方伯謙仍拒不下令轉舵追擊,斯時艦首大炮完好,如轉舵猛擊,“吉野”必沉之無疑。王國成連發四炮擊中“吉野”艦的位置,有的記載名稱略有差異,但其中三炮均擊中“吉野”重要部位,是毫無疑義的,“吉野”正是被擊中三發炮彈引起大火而喪失鬥志而倉皇遁去。也使得“濟遠”不僅避免被“吉野”俘獲,而且反敗為勝。

鑑於王國成和李仕茂的英勇,使“濟遠”化險為夷,並擊傷“吉野”,儘管按北洋水師條令,擅自開炮必受嚴厲處分,但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傳令嘉獎擊傷日艦有功軍士時,特以王國成、李仕茂為首功,各賞銀500兩。按丁汝昌補定的《海軍賞恤章程》,兵勇陣亡者才恤銀100兩,可見王國成與李仕茂的賞銀是破格之獎。

電影《甲午風雲》基本真實反映了王國成、李仕茂英勇沉穩炮擊“吉野”的過程。只不過電影虛構了李仕茂的小妹成為王國成的未婚妻。但雖然是虛構,卻非常有意義,因為這條情感線引出民眾對日寇的仇恨和對以鄧世昌為首的北洋愛國軍人的堅決支持。王國成也並未像電影描述的在黃海大海戰前被鄧世昌調到“致遠”艦上當炮手,最後追隨鄧世昌沉艦犧牲。王國成在甲午海戰後仍然活著。

現在沒有史料證明王國成是否仍然在黃海海戰中的“濟遠號”上服役。“濟遠號”在黃海海戰中見“致遠”沉沒,管帶方伯謙又下令掉頭逃跑,以致在戰後被軍前正法。劉公島之戰北洋水師基本全軍覆沒,清廷明諭將北洋水師武將“一併革職,聽候查辦”。署理直隸總督王文韶又奏請朝廷將北洋海軍武職自提督以下“三百十五員名”,“各缺自應全裁”,“並將關防信鈐記一律繳銷”,至此北洋水師應當從建制上被一筆勾銷。剩餘水兵等亦被遣散。據載王國成亦回家務農,用戰功賞銀購地40畝,本來可享小康,但其妻卻因痾逝世。王國成無子,僅遺一女,後到旅順謀生,1900年客死於此地(《中國海軍之謎》)。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當然,王國成只是“濟遠”艦上眾多英勇官兵中的存活者,更為眾多的為國戰死捐軀的愛國士兵戰績是無以記載! “濟遠”上英勇作戰的不僅是王國成等水兵,除方伯謙外,英勇犧牲的軍官和士官們同樣令人敬仰。 豐島海戰伊始,“濟遠”開始應戰發炮還擊,日艦也炮擊“濟遠”。大副沈壽昌在指揮台被彈片擊中頭部,當場殉國。沈壽昌是當年容閎攜往美國留學的120名幼童中佼佼者,亦為北洋水師高級將領中唯一之上海籍人。 “濟遠”二副柯建章在前炮臺被另一發炮彈彈片擊中胸部。

天津水師學堂畢業的上艦練習生黃承勳見此狀況,立即奮勇登上炮臺,召喚炮手繼續填彈射擊。隨之彈片將他手臂炸斷,兩水兵欲抬他去包紮醫治,但他搖頭說:“你們各有自己職責,不要管我了。”言畢氣絕而犧牲,年僅21歲!在前炮臺發炮還擊日艦而壯烈犧牲的還有水勇正頭目王錫山、管旗頭目劉鵾以及其他水兵,前炮臺犧牲的水兵屍體累積堆塞,以至於火炮都無法轉動!

甲午海戰中的英雄水兵王國成,我們不該忘記那些魂斷海疆的英魂


史籍沒有記下“濟遠”犧牲的眾多水兵的英名!更沒有留下“致遠”“經遠”“揚威”“超勇”等艦上眾多水兵英勇戰死者的英名!但他們是自明代以來中國軍人抗擊日寇偉大而英勇愛國精神的縮影,無名的他們將永遠鐫刻在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