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 西漢王朝施政方針多次改弦更張

前言 說起漢朝,人們就會想起王夫之在《帝王世紀》中的一段話“國恆以弱,獨漢以強亡”

。意思是一個國家或者政權的滅亡,往往是因為這個政權的衰弱導致的,獨觀群史唯有漢王朝滅亡依舊強盛。漢王朝是在秦朝覆滅後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極具代表性,與當時歐洲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最強盛的王朝,華夏族也因漢朝威明逐漸稱之為漢族,而經漢武帝確立的“德主刑輔”思想,成為後世王朝法制指導思想。

淺談  西漢王朝施政方針多次改弦更張


漢定天下 高祖劉邦【黃老學術,清靜無為】

秦朝末年,秦政苛暴,秦二世昏庸無道,相繼徵發百姓修建長城,秦始皇墓以及阿房宮,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二人攻佔陳州後建立“張楚”政權,隨後各地紛紛相應,六國貴族也乘機復出,如項梁項羽叔侄擁立楚懷王孫子熊心重建楚國,此時,漢高祖劉邦也乘機在沛縣起義.,號稱沛公,後知,隨著項羽在鉅鹿打敗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以及劉邦領導軍隊挺近關中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隨之滅亡,之後相繼爆發了長達六年之久的楚漢戰爭,終因項羽的失道寡助,被圍烏江自殺而結束。

賈誼《過秦論》上篇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隨著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建立漢朝,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顯露出來,漢初,因戰亂,戰爭,以及秦朝過度濫用民力,百姓生活困苦,農業,生產停滯,介於秦朝滅亡教訓,也因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要陸賈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鑑。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所以,“道大於無為”之法。

淺談  西漢王朝施政方針多次改弦更張


據《漢書·食貨志》中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可見當時漢初經濟民生凋零,因而黃老思想在這個時候受到政治社會的重視,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也適應了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的需要。

崢嶸初現 孝文孝景【黃老學術,無為而治】

呂后去世之後,便爆發了諸呂之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灌嬰聯合朱虛侯劉章誅滅呂氏叛亂,隨後迎立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文帝鑑於秦亡之惑,深知百姓生活安定對於穩定政權的重要性,故繼續奉行其父劉邦在位時“黃老無為而治”政策,隨後借“淳于 緹縈救父”

之事,廢除肉刑,通過文帝二十年的勵精圖治,自身躬行節撿,漢朝社會經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其子漢景帝統治年間繼續文帝政策,因而開創“文景之治”的盛世繁榮局面。

淺談  西漢王朝施政方針多次改弦更張


據《漢書 文帝紀》載,文帝二年和文帝十二年,文帝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

威加海內 漢武盛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經過高祖,惠帝,文帝,景帝60餘年的發展,漢代經濟,民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隨著武帝時代的到來,這位大漢天子在承繼父祖政策的同時,也在積極發展軍事,力圖改變60餘年對匈奴和親之策,在政治上,頒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時代亦不缺少法治思想,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儒為主以法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同時在經濟上用桑弘羊對國家經濟進行改革,以此增加國家收入。

淺談  西漢王朝施政方針多次改弦更張

經過武帝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民生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完成的同時,武帝便開始其一生的征伐,在軍事上,漢武帝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因而對匈奴發動三次大戰役。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4年,武帝發動漠南之戰,派大將軍衛青一舉收復自秦末因戰亂而被匈奴佔領的河南之地(今內蒙鄂爾多斯市),再此設置九原,朔方,從而解除對長安威脅。

公元前121年,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河西,河西匈奴渾邪王,休屠王投降漢朝,漢武帝在此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武帝發動漠北之役,由衛青 霍去病分別率領五萬騎兵,自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淺談  西漢王朝施政方針多次改弦更張


昭宣中興 孝昭孝宣 【內儒外法,德主刑輔】

武帝后期,因征伐過度,民力枯竭,年年對外用兵和肆意揮霍,國庫已經空虛。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於武帝統治的中後期接連爆發起義,帝深感統治政策應有改弦易轍必要,因而頒佈《輪臺罪己詔》,實行與民休樣生息之策,武帝崩逝後,昭帝研習武帝后期無為而治思想。昭帝英年早逝,接替他登上皇位的則是武帝曾孫漢宣帝劉病已,這位民間長大,童年在監獄度過的英主,與其曾祖有著相同的治國思想。

淺談  西漢王朝施政方針多次改弦更張


據載《漢書 宣帝紀》元帝為太子時“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總結

武帝時開始確立的“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國方式,漢宣帝一語道出了其中要訣。這一制度從漢宣帝以後,始終為後世所稱頌和遵循。而且中國古代各皇朝的統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借鑑“漢家制度”的經驗教訓,以強化其統治。然而其子漢元帝即位之後,放棄武帝時期確立的“霸王道雜之”

漢家制度,專用儒生,後期又寵信宦官石顯,致使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漢宣帝一語成箴印證了西漢始亡與其子漢元帝。

資料參考 班固《漢書》 司馬遷《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