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性 創造性 藝術性——當代石雕的表現路徑與價值探析

托爾斯泰曾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感情。”一件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個人思想、審美智慧、藝術理想的物質化的表現,它也因此具有個性化、創造性的內在生命力,同時,這種生命力來源於藝術家個人具有的藝術視野以及捕捉時代浪潮的敏銳性。

因此,筆者在石雕創作中,始終追求思想性、創造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以及對時代精神、時代特徵的承載與表現。

一、思想是創作的源泉

在石雕的創作實踐中,藝術家通過對石料特質的思考和合理運用賦予它們內在的生命力。筆者始終認為,思想是創作的源泉,藝術家應當通過各個階段、各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架構起自己的藝術語言,在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的同時,賦予石雕作品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筆者以為,藝術也應當“合為時而作”,藝術作品應當承載時代的精神風貌,貼近時代,貼近每個人的內心。因此在石雕創作中,筆者追求藝術與思想、時代與生活之和諧與契合。

首先,作品一定程度上應當是藝術家生活經驗的反映。如作品《武陵源》(圖1)是筆者在張家界“遊山玩水”之後所作,在構思與創作過程中,筆者觀景而後悟景,以山為德,以水為性,借物詠志,將自然風光內化為胸中山水,再表現於石雕之上,同時在構圖上著重展現層巒疊嶂的雄偉氣勢和“山中有水”的雄渾意境。因此,作品的格調、氣韻,既富於民族的審美、國畫的意趣,又帶有現實的印記以及筆者的性情。一件有思想的藝術品,應該將作者親身體驗到的物趣、情懷付諸於創作對象之上,成為一件兼具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作品。

思想性 創造性 藝術性——當代石雕的表現路徑與價值探析

圖1 《武陵源》 泰順層石 26×20×55cm

其次,以筆者的“紅色”題材作品為例,每一件作品背後都象徵性地承載了一種民族的、國家的偉大力量,這樣的創作是源於時代、深入歷史的創作,既寫實又寫意,內涵具有更深刻、更厚重的延伸性。如作品《紅船》(圖2)是以革命聖地為題材進行創作的——革命聖地題材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山水畫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也是當代紅色題材藝術作品的重要表現對象。該作品將革命理想與自然山川景緻結合,集中突出“紅色”,在少許黃色的映襯下,紅色鮮豔濃烈卻沉穩凝重,藝術化地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那一股紅色浪潮,展現了濃烈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和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實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豐富了石雕的藝術內涵。

思想性 創造性 藝術性——當代石雕的表現路徑與價值探析

圖2 《紅船》 泰順層石 48×18×26cm

總而言之,古今藝術長河中,造型藝術曾無數次成功地表現了動人心魄的重大歷史題材或可歌可泣的史詩,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羅丹的《加萊義民》等,當代石雕創作也應把握時代的脈搏,銘刻出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如《新時代》(圖3)是學習中共十八大精神之作品,《紅船》是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之作品,《盛世中華》是慶祝建國70週年之作品,這些作品俏色鮮明,基調均為紅色,象徵著莊重、喜慶、熱烈,既折射出時代精神,更詮釋著時代給予藝術的多姿面貌。

思想性 創造性 藝術性——當代石雕的表現路徑與價值探析

圖3 《新時代》 泰順層石 14×7×18cm

二、設計是作品的關鍵

石雕創作如同建築一般,必須先有構思和計劃,而後才進行製造和建設,前者即是“設計”的過程。在藝術自由、藝術性不斷延伸的當代,工藝美術更需要通過設計不斷髮掘自身的藝術價值。筆者從事玉石雕刻行業二十餘載,深諳設計在作品創作中的重要性。具體而言,恰如筆者所提倡的,即以創造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傳統美學思想為深層結構,尤其是吸取中國傳統畫論的精華以及借鑑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富於藝術美感的石雕作品。

設計的創造性基於藝術家的藝術知識和藝術思維,前者是所學習到的一切形式美法則,後者則是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的想象和靈感,兩者結合,從造型、色彩和工藝等角度出發對石料進行處理與運用。如作品《武陵源》《紅船》《新時代》,均是筆者根據石料本身的色彩、紋理等特徵,進行佈局、構圖等整體構思,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意象塑造,無論是對色彩的運用,還是對硬質、雜質部分的處理,都基於筆者的審美能力、美學視野及個人創作理念。

同時,根植於同一片土壤的不同形式的藝術及藝術家,擁有著相同的精神根基和思想源流,談及當代石雕創作,筆者始終堅信,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繼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如若只是依賴傳統或者簡單照搬、仿製,便失去了“設計”之創造性意義。筆者在石雕創作實踐中,追求中國古代畫論“以形傳神”的藝術理念,以及中國古代詩歌“詩貴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無論是《武陵源》《紅船》《新時代》這些畫面簡潔的“紅色”作品,還是《梅妻鶴子》(圖4)《一枝獨秀》(圖5)《荷趣》(圖6)等精雕細鏤的作品,都是在表現自然物象的同時,更多地注重於“形”所蘊含的精神意義,並且在塑造形象時強調以少勝多,以神取勝。但後者明顯體現出鮮明的青田石雕特色,包括造型的設計、俏色的運用以及對石料雜質的處理等等,而前者則更注重造型的設計感和畫面構圖。如《新時代》,以書籍為形,更巧妙留“皮”,簡潔、集中、概括,主題鮮明,富於形式美感;《武陵源》《紅船》兩件作品則在構圖上運用了傳統山水畫技法,即利用“留白”(這裡是留“紅”)來創作出聯想豐富的山水境界,畫面構圖匠心獨具,滿目紅色山水,凸顯作品的思想內涵及意境。

思想性 創造性 藝術性——當代石雕的表現路徑與價值探析

圖4 《梅妻鶴子》 泰順(百步嶺)五彩石 48×21×36cm


思想性 創造性 藝術性——當代石雕的表現路徑與價值探析

圖5 《一枝獨秀》 泰順紅花石 25×18×42cm


思想性 創造性 藝術性——當代石雕的表現路徑與價值探析

圖6 《荷趣》 青田白垟石 I6×11×28cm

三、藝術性是最終的標準

藝術本具有審美屬性,對石雕創作而言,筆者所秉持的信念便是“存持美的靈魂”,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對美的追求、對藝術性的追求,應當是個人創作的永恆理想。同時,石雕藝術若要可持續發展,必然要以藝術性作為最終標準,這關涉的是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工藝美術具有經濟性和文化性,遊走於經濟產業和文化產業之間,只有在藝術創作上避免盲目、機械、片面和功利,才能以更純粹的藝術性、更經久的藝術面貌活躍、存在於源遠流長的藝術長河之中。

就個人創作實踐而言,藝術創作是藝術家本人的思考、情感轉化為一種藝術情懷且外化為一種表達方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當要有“刻骨銘心的追求”(吳冠中語)。唐代詩人賈島的追求之苦,苦在追求詩與畫的真正融合,所謂精心推敲,孜孜不倦。古往今來,諸多藝術家或追求思想性,或追求形式美——吳冠中曾說,“藝術上的形式主義是重要的,造型藝術不講形式是不務正業”,甚或追求一種極致的宏大與完美,筆者的藝術追求,則是注重發現和挖掘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以及以思想性和設計性賦予其獨特的審美意義。

具體而言,筆者主張在工藝技法和創意設計的基礎上,珍惜每一塊石頭,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達到藝術美感與藝術創造性的融合統一,如《紅船》《武陵源》等作品中大面積的留“紅”手法既是對珍貴石料的珍惜,又能使作品意境非凡、更具藝術性。同時,筆者認為,藝術的創造性又突出表現在造型的創造上,而美感之產生多半緣於形象結構或色彩組織的藝術效果,總而言之是形、色、意並行,局部和整體兼顧。因此,筆者會在作品底座搭配上也精心考量,如《武陵源》《萬山紅遍》《紅船》《新時代》等作品均使用基調古樸大氣、造型端莊沉穩的木質底座,以樸承實,更易達到氣韻協調、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同時,創新更是當代文化藝術發展的需要,作為傳統工藝美術的石雕藝術,要生存要發展,就要創新,石雕藝人們要摒棄單純模仿的作風,走向自主創新之路,做到真正審美式、藝術性的創作。同時更要多出精品,精品不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更不是快餐,不能急炒速成,而應是精雕細磨,下真功夫,這種精品是建立在豐厚的民族文化基礎之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美的藝術內容,能夠讓廣大觀眾認同並喜愛,能夠經久流傳。

結語

藝術具有時代性與觀賞性兩種屬性,一代有一代之藝術,一代有一代之經典,筆者始終主張注重把寫意性的物象和具有歷史意義的真實情境進行有機結合,創作出既蘊含豐厚的傳統文化、藝術底蘊,同時又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精神的石雕作品。


鄭道松,1982年生於浙江省泰順縣,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北京工藝美術大師,首屆溫州工匠,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溫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泰順縣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現為北京石景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泰順縣石雕藝術學校石雕專業專職教師。長期從事玉石雕刻創作,愛崗敬業,以身作則,精益求精,具有紮實的專業技藝、理論知識及授藝經驗,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金、銀、銅獎。作品注重思想情感的表達,作品題材不拘一格,具有極強的時代設計感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杭間.從工藝美術到藝術設計[J].裝飾,2009(12).

[2]吳冠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J].裝飾,1993(04).

[3]李先帆.紅色山水——淺談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山水畫[J].美術嚮導,2011(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