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覃怡敏: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爭鳴與研究

關於起鬨哲學的爭鳴與研究——

曹喜蛙&覃怡敏: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

原載:價值中國網 2007年11月21日 記者/覃怡敏

題記:《中國青年報》2006年04月18日刊登了本報記者黃少華的文章《我是哄客我在攪動網絡江湖——朱大可、展江、曹喜蛙如此說》,2007年11月21日財經類網站價值中國網刊登了該網記者覃怡敏與曹喜蛙的採訪對話《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同月上海的《服飾文化》雜誌又刊登了該雜誌記者胡悅薏與曹喜蛙的採訪對話《從邊緣人到互聯網哲學家》,這些記者都是通過網絡進行的採訪,至今沒有互相見過面,可見當時在網上起鬨理論在網友中受熱捧的狀況,到2008年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該書《贏在互聯網》,從此起鬨哲學正式從網上走到各大紙媒,甚至大學客堂,甚至走寫進國內外的碩士、博士論文。至今一聽起鬨哲學依然有人嗤之以鼻,起鬨哲學也並沒有開過專門研討會,但是卻有諸多學者專文討論,但是卻抓住了互聯網時代一大矛盾和解決方案,儼然網友真的都擁有了上帝賦予的起鬨權。


「內容摘要」互聯網是一個起鬨和長尾的世界,一方面它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一方面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飛地,對大多數人來說意味著機遇、平等、均等、透明、開放,因為其起鬨性和長尾性非常明顯,所以變數很大,突發性也多,相比現實社會來說要相對難管理點。


曹喜蛙&覃怡敏: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爭鳴與研究

價值中國網截圖

覃怡敏:曹先生,您是國內較早研究網絡社會、網絡文化的專家,您的互聯網“起鬨理論”在網上很受追捧,那麼,您所說的網絡是個“起鬨世界”嚴格上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曹喜蛙:網絡是個互動的世界,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的靈魂就是起鬨,這裡的起鬨是說網民的起鬨性和起鬨力,看似每個網民不經意的起鬨,卻聚集了類似核爆炸那樣的起鬨力,一種倍增爆發的力量聚合呈現。這種起鬨力的聚合是通過如BBS論壇的文圖帖子、拍磚,是通過博客的評論、亂彈,是通過視頻豐富、複雜的面部表情等等,也包括新聞網站和傳統媒體的最終響應,有時候一個似乎很普通、粗糙、無聊的帖子可以有數萬次點擊和評論,儘管有時的評論很粗糙、很非理,類似一種無記名投票,最後取得了類似轟動新聞那樣的效果。前段時間的黑磚窯事件引起了下至平民百姓的憤怒,上到中央領導的關注、批示。所以說網絡是個“起鬨世界”。

  這裡所說的起鬨是一種不同、不同意、另類,比如木子美對自己性生活的暴露、芙蓉姐姐的自我欣賞膨脹、天仙MM的美、後舍男生的搞怪、三一重工總經理王文波的不同看法、女演員張鈺對潛規則的報復以及所謂網絡通緝、胡戈對陳凱歌的惡搞、400家長對黑磚窯的揭露等等,都是通過對網民起鬨性、起鬨力的聚合倍增而最終實現了對權威的封鎖、漠視的熟視無睹、默許的潛規則、埋沒的個性、沉默的個人意見等等的有力關注、關懷、反駁、反動、回應、解構、跨越。這是相對於傳統、權威媒體的演變,是對舊的媒介邊界的擺脫,是對淺嘗則止的不可能的縱深發掘,是對失語的公平公正評判的外部聚合。這個“起鬨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補充和完善。

  覃怡敏:中宣部曾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發展之路”,您怎麼理解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發展?

  曹喜蛙:互聯網世界是一個特殊的起鬨世界,現在的中國也是一個特殊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發展,也就是儘量符合當下中國國情的一種面向未來、向上向善、不失時機的努力,既不能與國際水平的距離拉得太遠,也不能無政府下去,而是要抓住機遇、搶佔先機、為我所用。

  互聯網是一個起鬨和長尾的世界,一方面它是現實世界的延伸,一方面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飛地,對大多數人來說意味著機遇、平等、均等、透明、開放,因為其起鬨性和長尾性非常明顯,所以變數很大,突發性也多,相比現實社會來說要相對難管理點。

  覃怡敏:提到網絡文化,很多人就會和網絡文明結合起來,網絡界也颳起過無數次“文明風暴”,那麼,對於當下,建設文明的網絡環境有何規範?

  曹喜蛙:網絡文化的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也是一個動態、發展、複雜的概念。所謂文化肯定有新鮮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但往往新鮮與糟粕不可能完全剝離開,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小孩子既不能太老實,但也不能太調皮,太老實了怕是痴呆,太調皮了怕是滑頭。但往往你很難把老實與痴呆劃等號,也很難把調皮與滑頭劃等號,而你要是欣賞他的老實可能就是欣賞一種誠實,而你要是欣賞調皮可能就是欣賞一種聰慧,儘管你可以精確闡述每一個概念,但綜合起來這些界線都很難劃分。所以現在先進的管理講複雜、混沌、模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現在所講的“科學發展觀”肯定不是線性思維的科學,但包括線性邏輯的思維。

  所謂“文明風暴”,這個詞我不喜歡,有點“一刀切”的味道。對網絡的管理就是要相對寬鬆,不可能來什麼“風暴”。即使最近的批評網絡歌曲的“髒”也只能代表一部分專家甚至大多數專家的意見,也不可能“風暴”。網絡本身就是個起鬨、長尾的世界,有些東西非常小眾。說句直白的話,網絡就是要有一定的藏汙納垢的功能。因為網絡是個新生事物,有些東西不可能那麼容易的理解,正確的做法就是延緩評判。

  至於建設文明的網絡環境,這個應該沒有爭議,一個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應該有起碼的文明準則,應該是現實社會文明禮儀的正常延伸和延續。但是,文明禮儀、道德都是自律的東西,始終不該強制、專制,可以搞很多活動、倡議、約法三章什麼的都行,可以巧妙的引導或暫時存疑不解決。

  覃怡敏:在網絡文化產業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怎樣才能使我們的網絡更為安全、放心和和諧?

  曹喜蛙:“網絡文化產業”是一個很小的概念,但網絡是個大社會、家園,在農村還講究“年年防旱,夜夜防賊”。網絡是一個全世界相通、相連、即時通訊、即時交流的地方,所以網絡安全比現實社會還要重要,在現實社會可以有明顯的界碑,而在網上很難劃界,只能採取屏蔽等辦法,但這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據說現在有120多個國家直接或間接參與了網絡戰爭,各國之間的網絡戰被渲染的很激烈,比如最近咱們國家安全部門就在通緝一個臺灣網絡間諜李芳榮。

  其實網絡的確很難讓人放心,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因為網絡犯罪更隱蔽,也就更讓人操心,不可能有什麼放心的網絡環境,網絡的快捷自然帶來不安全和風險,除非你不在乎得失,除非你白痴。西方講自由,東方講和諧。東方的和諧是一個結局而不是過程,也是相對和諧,沒有什麼絕對和諧,和諧的過程永遠是有爭議、有妥協的。這與西方自由的概念一樣,都不是無限的,都是有條件界定的。區別是爭議更公開、更透明、更開放、更公正了,妥協的更多、更廣泛、更社會、更民生、更人道、更以人為本了。

  覃怡敏:媒介即信息,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網絡文化也有其兩面性,關於其兩面性您怎麼分析,如何才能趨利避害?

  曹喜蛙: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不僅僅網絡。而“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不用刻意強調,大家都會朝此努力,只要有機會,就會有人利用,只是我們儘量作好引導工作,不要讓少數人的利益侵佔了其他個人或公共利益就可以了。

  網絡有無限商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網絡、投身網絡。趨利避害有階段性的角度,有長期性的角度,有個人、家庭的角度,也有集體和社會的角度,處理好這中間的“利益”關係就可以了。

  覃怡敏:您是否支持網絡實名制?在當前中國互聯網的大環境中,網絡實名制的必要性和走向如何?您認為實名制對網絡文化會有什麼樣的作用?

  曹喜蛙:網絡實名制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技術上講它實不實名都是可以跟蹤、監察、追查的,只是個時間問題。同時,對惡意的網絡行為,如網絡犯罪、網絡間諜、網絡顛覆等都是“時間差”的鬥爭,也就是在時間差上遏止它的犯罪目的和行為,如果已經造成損失即使你後來知道了也可能追不回損失了,所以實名制在技術上講意義並不大,但還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網絡實名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而是一種提倡社會公德的一種必要表達,是提倡自律的一種必要倡議,強制、專制都不是最好的辦法。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肯定還要兩手,一手推進、提倡網絡文明的自律,一手嚴防、打擊網絡犯罪的肆虐。

  2007-11-21


本文原載於價值中國網


曹喜蛙&覃怡敏: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爭鳴與研究

價值中國網林永青個人頁面


價值中國網由林永青創始人兼CEO,林永青是廈門大學MBA,也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紐約大學商學院、巴黎商學院的聯合EMBA,創融國際資本公司董事總經理,北京師範大學MBA客座教授、英中商會BCCC企業家論壇執行委員、美國金融學會AFA會員、德魯克管理學院資深顧問,有哈佛商學院HBS資深經理人證書、英特爾INTEL技術顧問證書。


曹喜蛙&覃怡敏: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爭鳴與研究

價值中國網覃怡敏個人頁面


覃怡敏,資深媒體人,著名財經記者,時任價值中國網記者,曾任多家主流財經媒體記者。


--------------------------------------------------------------------


曹喜蛙&覃怡敏:誰都不可能在網上做甩手掌櫃——爭鳴與研究

曹喜蛙著《贏在互聯網》,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年出版


曹喜蛙,本名曹喜斌,1966年3月8日生,山西運城河津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媒體人,互聯網哲學家,詩人,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1988年在《北京文學》發表詩歌處女作,1992年開始北漂,先後在《詩刊》《星星詩刊》《中國詩人》《詩選刊》《詩歌月刊》《紅豆》雜誌等發表詩歌,組詩《核武器與癌》獲得過全國哲理詩大賽一等獎,詩歌《愛因斯坦肖像》入選過北京大學出版社全國中學教輔書,有詩歌入選《北漂

詩選》《中國網絡詩歌年鑑》《中國詩人生日大典》《中國大灣區詩匯年選》等選集。從1998年開始,到2008年完成互聯網哲學構建後,2010年開始側重藝術評論,2013年獲得雅昌藝術網年度最佳藝評人,2015年任中央數字電視國學頻道主編兼美術館館長。迄今,已在《文藝理論與批評》《傳記文學》《美術報》《中國美術報》《中國美術館》《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收藏與投資》《大河美術》等專業報刊發表文章。2016年5月開始為獨立學者,兼李可染畫院宣傳部副主任、人民大學休閒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優制諦酒文化沙龍名譽會長,被80後、90後的青年藝術家譽為中國第二代當代藝術教父。著有《贏在互聯網》《和明星去旅行》《中國吼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