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文:淺議“吃得好”


張智文:淺議“吃得好”

我的母親出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一輩子生活在農村。她雖說不識字,也不會寫字,但說出的話頗有幾分道理。她在電話裡給我說,現在買的肉不要經常吃,街道上的飯儘量少吃,會生出各種病來。你看,過去農村人吃五穀雜糧甚至煮野菜,倒是沒病沒災的,可現在不管城裡人還是農村人吃的比過去那麼好,身體還倒不如過去,得的病千奇百怪,......

母親說的那些,我自然是經過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才十來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經常填不飽肚子。在生產隊的年代,普通村民只能眼巴巴看著一年憑工分分得的那些少得可憐的麥子,磨成面後就會像“稀罕之物”珍藏起來。平時只有靠玉米、高粱、紅薯、野菜充飢。只有到了家裡來了貴客,或是給學校的先生管飯時才拿出一丁點麥面供他們享用。一家老小隻能在貴客飽餐之時嚥下貪婪的口水,待客人走後,小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橫掃殘羹剩汁,大人在一旁默默嘆息,心裡埋怨自己的無能,讓孩子跟著自己受罪。除此之外,孩子們都在盼過年,臨近過年那段日子,真可謂板著指頭算著一天天將要到來的春節。因為那才是令大人和孩子們美餐的大好日子。當時莊稼人的一句豪言:寧可窮一年,也不可窮一天。這一天泛指春節那段時間。現在的孩子不懂得那時孩子們盼過年那種狂熱心情,真是不亞於現在的人突然彩票中大獎的興奮勁。相對於平時飢腸轆轆的人們來說,只有到了過年才能吃到肉,吃白麵饃,還能穿上新衣服。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種糧食全是農家肥,那時現在耕種離不開的化肥還沒有完全普及,所產的糧食是百分之百的純天然食品。除過主糧小麥玉米以外,還有各種豆類、蕎麥、紅薯,糜子、高粱等五花八門的雜糧。蔬菜也是自給自足,沒有一丁點汙染的純天然蔬菜。加工糧食方面,那個年代沒有現在的磨面機,都是用石碾子磨面,或人推或用牲口拉,現在五十多歲以上的人還有記憶。不管蒸的饅頭,還是各種主食吃起來非常香。當有人生病時,用麵糊糊或者兩個白麵饃就可以使病人恢復體力,病情減輕了好多,幾乎達到藥效的功能。

母親那時很會節儉,除了招待客人時需要準備的白麵饃外,算計著把過年有限的白麵,夾雜著一些剩面(相當於磨面時剩餘的麩皮之類)或者雜糧面,做成一種花捲,裡面全是黑而粗的雜麵,外邊表皮能看見的白麵,算是有一點哄小孩的“類白麵饃”。母親就是想到這種方法,避免過年過度的奢侈,不失時機地多儲備這樣的雜糧白麵饃,放在大缸裡,為每年二三月鬧饑荒時做準備。因為每年麥收在農曆五月左右,而農曆二三月正是青黃不接之時,而且適逢春季,野菜因乾旱而稀少,那時的饑荒更是可怕。現在想起母親替孩子們著想的做法,更是覺得母愛的崇高,神聖而偉大。

我在電視上看見一個宣傳健胃消食片的廣告,電視畫面出現爺爺奶奶追著孩子餵飯,可孩子沒胃口就是不願意吃。“孩子厭食不消化怎麼辦?請服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云云。當時看見這個廣告我很好奇,怎麼有這麼好吃的飯食而不吃呢?這要是在我們成長的年代絕沒這種情況。因為孩子多,沒有肉副食搭配,光靠糧食充飢,所以都是搶著吃。我有一種偏見,為啥現在的孩子們是那麼地不想吃,就是因為他們不餓,胃裡不需要食物。假如餓著他們,直到飢腸轆轆時,定會看到他們搶著吃飯的景象。我有幾句順口溜說給同事們,他們聽後都忍不住地哈哈大笑。我說,我們那會兒的家長從不慣著孩子,餓了給個冷饃,渴了喝口涼水,哭了一腳踢出門。我們就處在那樣的饑荒年代,父母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這是時代的產物,我們無法選擇,無法責怪,也沒留下什麼遺憾的。

當然,時代在發展,我們不可能站在過去的角度斥責現在的食品安全一塌糊塗;同時站在現在的角度否定過去的食物結構沒有可取之處。但是,有一條很關鍵,那就是讓大家吃好吃得放心。不論主食與蔬菜,一定要遠離汙染源或者遭人為破壞的成分,諸如飲用水汙染、蘇丹紅事件、注水豬肉,毒奶粉等的確令人觸目驚心。多年來,國家在食品生產安全方面十分重視,各級食品藥監部門下大力氣整頓規範生產和流通領域,已通過立法程序予以強制實施,保證大家日常生活吃得起吃得放心。

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發出時代最強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所以,只有全社會都來齊抓共管,萬眾一心,規範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關鍵點,從綠色無公害到有機食品制度的建立,科學合理地調整居民食品結構,逐步達到到安全、營養、科學的方向。同時嚴厲打擊違反食品安全的違法事件和違法行為,把居民的健康標準納入到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全民的健康達到小康目標,才能確保今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實現。


作者簡介張智文,白水縣作協會員,就職於白水縣商務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