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爱因斯坦

几乎每个孩子的头脑中都会出现天马行空的想法,可是在大人的眼中却往往觉得很幼稚可笑,所以有时会制止和打断,殊不知自己的某些行为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1、不允许孩子探索

孩子在学会走路以后,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奔跑了,经过多次尝试发现自己可以做跑跳甚至攀爬等动作之后,他们会笑得特别开心,感到有成就感,终于可以去做探索更多未知领域了,从而满足好奇心。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摔倒受伤,所以看到孩子跑跑跳跳,就会勒令他们好好走路,虽然孩子变乖了,可是这样的行为是会限制想象力的。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2、不允许孩子乱写乱画

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他们并不是生来不喜欢学习,相反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做出某些举动,只不过有时候没有想过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比如拿着自己的画笔在家里的墙上乱写乱画,成果毫无美感可言,但他们自己却很开心,家长看到之后大多表现得十分气愤,甚至还会打屁股,其实不妨给他们一面墙,让孩子想到什么随时都可以画。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3、不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孩子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令很多家长头疼,一开始还能耐着性子回答,后来干脆就采取敷衍态度,有的问题可能家长也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自己不回答、孩子不再问的局面。可是喜欢提问的孩子说明他们善于动脑思考,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家长应该尊重,更应该保护,最不能做的就是漠视,无疑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如何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1、引导孩子多思考

有些家长觉得无法跟孩子聊天沟通,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其实可以尝试了解和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当对方说出童言童语时不要因为觉得荒唐而打断,引导孩子继续发散思维把问题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而且面对各种各样的提问,家长也不要一下子给出答案,给他们时间再多想一想。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2、丰富日常活动

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丰富孩子的生活,一起做益智游戏,或者出门去参观、游览,这样做能够扩大视野、积累更多常识。而孩子在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脑海里必然会有诸多疑问,比如“考拉睡觉也会抱着树干吗?”“老虎和熊谁更厉害?”等,在产生问题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正在动脑,家长可以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去想象。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3、睡前故事

在睡觉前也可以给孩子安排亲子阅读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识字,一方面可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产生联想。家长可以让孩子站在故事角色的立场上,询问他们如果遇到了相同的情节会怎么做,或者在读完以后续写一个小故事,这些方法都可以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发散思维。在选择睡前故事上,建议选择神话,或者童话类的内容,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此前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上21个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中国的孩子计算能力全球第一,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却是倒数第一名,创造力则排到了倒数第五。这个结果是值得反思的,家长有时太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天真属性,而“折翼”的结果就是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莹姨尤其注重孩子想象力的保护,所以在家中的书籍里很多都是童话故事,《宝宝好品格培养经典童话》,是我家大宝的睡前时光,这套书是在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的基础上,加入了日本美国,意大利的经典作品。整部书的画风非常温馨,孩子超级喜欢看!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除了重视孩子想象力的同时,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发散思维的时候,引导孩子探索。建议每家都要必备一套科普书籍《第一次遇见科学》是莹姨认为比较优质的科普书,这是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社联合美国国家地理一起出版的书籍,里面的图片富有美感又非常真实!能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这个大千世界!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我就会说让我们一起去书本里找一找有没有答案吧!《第一次遇见科学》就成了我的帮手!好书分享给大家!

父母的这3个行为,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别再做“折翼”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