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哈姆雷特》由英國的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歷時三年的一部悲劇著作,也是哈姆雷特中所有作品裡最長的一部,是莎士比亞的一部經典代表作。它的問世也讓莎士比亞一時盛名。世人常說,莎士比亞把世界上的悲劇和喜劇都寫完了,後世的悲喜劇都把他的作品作為源頭。名副其實的是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奧賽羅》並稱為“四大悲劇”。當然有悲也有喜,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皆大歡喜》和《威尼斯商人》也是莎士比亞的經典之作。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以為戲劇大師的成就之路

中國古人有一句話“亂世出英雄”,這句話用在每一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身上也是絲毫不差。孫臏的《孫子兵法》、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及棄醫從文的魯迅,每個有成就的作家身後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歷,他們感悟了社會的本質。莎士比亞沒有曲折的成長經歷,他做過的各式各樣的工作也為他的文化作品創作做了奠基。

莎士比亞是在英國文化復興時期的一個戲劇家,華人都尊稱他為“莎翁”。在我國著名戲劇家曹禺的作品《日出》、《雷雨》等作品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亞風格的影子,可以說莎士比亞是戲劇界的鼻祖,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

莎士比亞在文學領域上面的創作在小時候就有所表現。莎士比亞十一歲的時候,父親破產他也被迫輟學,幫助父親做生意、做教師等一系列社會工作,增長了他的人生閱歷。莎士比亞年少時寫了一首“打油詩”去諷刺當時的大財主。而這首詩沒多久就傳遍了整個鄉間,人們信手拈來。莎士比亞也在財主的報復下離開了家鄉。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正是這次背井離鄉,讓對戲劇已經十分熟悉的莎士比亞有了施展才華的時機。他在各種戲劇團裡,擔任演員、導演、編劇,最後與一農民之女結為連理。這一時期戲劇在當地興起,莎士比亞也成了戲劇院的股東之一。

莎士比亞不斷創作,一段時間後成為了倫敦的一家頂級劇團的演員和、編劇,而他為人的腳踏實地、才華橫溢也深受人們的喜愛。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即位後,將莎士比亞所在的劇團改名為“國王的供奉社團”,也從這時起莎士比亞以及他的作品名聲大噪。

英國大學人士米爾斯曾評論莎士比亞的作品:35歲以前的作品,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都是無與倫比的,並且能夠和古代一流的戲劇詩作家相媲美。

莎士比亞的經典是婦孺皆知《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他的一生創作從喜劇作品到悲劇作品,在他人生的後期悲喜劇也被稱為傳奇劇,也是戲劇文化的最佳典範。他的作品被譯成各類語言,在表演次數上更是遠超其他戲劇家。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不同時期的莎翁、不同的風格、不同的主題

一個人在年輕時,精力旺盛、活力無限,他的所作所為和創作都是帶有積極上向、充滿激情的色彩。在莎士比亞早期作品時代,英國的貴族王室和富商在聯合中,國力強盛,數次打敗了西班牙軍艦,使莎士比亞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堅信著自己嚮往的人文主義可以實現。這一時期的《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都帶有一種樂觀色彩。

在莎士比亞創作的中期,英國農村出現了“圈地運動”,王室貴族與富商的結盟逐漸地瓦解,出現了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層生的現象。國王詹姆一世的驕奢荒淫,使得英國的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紛紛起義,開始了社會動湯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現實愈走愈遠,莎士比亞的創作風格逐漸由豁達明朗變為陰鬱悲痛。代表作《哈姆雷特》《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等作品的主題也不再是對人文主義的讚揚與嚮往,而是去重點批判社會的種種惡習。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在莎士比亞晚期,他用了畢生積蓄回鄉購置田地與自己的妻子安妮·海瑟薇度過了餘生。一生中,有過清貧,體會過榮華富貴,而自己的人文主義也徹底的破碎,不在嚮往世事生活而是隱退,寫起西方經典的浪漫製作傳奇劇,《冬天的故事》、《亨利八世》風格呈現出浪漫空幻的特點。

早期的莎士比亞在作品的創作上過於注重傳統的喜劇風格,以至於自己的創作特點被埋沒。景觀作品中有巧妙地暗喻和構思,但是臺詞華麗不適合演員的在演說上的表現,語言上的缺陷造成了情節的不自然。在開創他自己的風格之後,也寫出了中世紀西方戲劇種的 邪惡之氣,他將自己的藝術特色和傳統戲劇完美融合,《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對這兩種混合風的最好表現。

莎士比亞將隱喻和象徵夾雜在劇情的發展裡,語言的形式也趨向於無韻詩,字節也在長短變化上有著極大的跨度,甚至出現了無規律的停頓與結束。但在英國文學評論家安德魯·塞西爾·布拉德利眼中是“更緊湊,更明快,且富有變化。”莎士比亞的作品開始釋放了靈活的張力,語句之中富有自然的效果。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哈姆雷特》悲劇之經典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哈姆雷特》的經典臺詞。在央視一套的《朗讀者》以生命為主題的一季,胡歌朗讀了這一段經典的內心獨白。

《哈姆雷特》的故事發生在丹麥的八世紀,而莎士比亞借丹麥之名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社會書中哈姆雷特和克勞狄斯的爭鬥也正反映了當時英國王室和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關係,用一本書寫完了一個時代的縮影,揭示了封建王室與人文主義之間,為了掌權奪勢的殊死搏鬥,痛惡地批判了英國封建王室的邪惡之處。書中單純善良的丹麥王子被現實的變故捉弄,性格變得複雜,對愛情和親情也有著疑問,不斷地絕望、彷徨和偏激。也是眾多經歷使他變得用足夠的勇氣去克服自身的弱點,奮力反抗,也能在生活中思考“生存還是毀滅”,最終以生命的代價與邪惡殊死鬥爭。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哈姆雷特》全書以悲劇為線索,也是悲劇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和奧菲莉亞的純潔愛情在時勢的壓迫、邪惡勢力的破壞和可怕的人性中死亡。從這份愛情裡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狀態和人性的缺點甚至是醜惡。是一個典型的愛情悲劇,也正是這輔助性的一筆在英國乃至整個戲劇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和具有深刻意義的一筆。哈姆雷特也是命運悲劇的典型人物,哈姆雷特對命運的態度前後產生了多次矛盾的變化。他對命運的開始態度,既不向善也不懲惡,給王室貴族這群人帶來了災難。他不停的咒罵著命運為“娼妓”,但卻在“生存還是毀滅”中思考到要與命運弄人反抗,前前後後的突變,不得不讓人思考,莎士比亞對命運的思考蘊藏了什麼。

人的一生的命運不僅僅取決於上帝的安排,還有自身對命運的看法、對命運的態度,是個人天性的選擇。

書中哈姆雷特是一位哲學家、王子、戲劇家更是推動書中情節發展的復仇者。他從小時出身高貴的王子,生活無憂無慮,身上有著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的影子。莎士比亞卻賦予了他致命的缺點,在面對困難時,他是自怨自艾,抱怨命運的不公。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人文主義色彩

《哈姆雷特》一書中處處都有著人文主義的色彩。哈姆雷特身上有著深厚的人文主義色彩,他對待生命、神靈甚至僕人都有一顆善良的人,而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殺死國王娶了王后表現出的邪惡與哈姆雷特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克勞狄斯在神面前懺悔自我的時候,哈姆雷特可以殺死他,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他只是對神靈的尊重。而他對於人類的態度上,也是一種平等和反對壓迫的思想。他的思想和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不謀而合,他看到了克勞迪斯對貧民的壓迫和折磨,他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邪惡,他也看到了封建貴族的不平等原則。他將殺父之仇變為整個民族的拯救,他要人們追求自由和平等,反對封建貴族的壓迫。

奧菲莉亞讚美他:時流的明鏡,人倫的典範,舉世矚目的中心。

《哈姆雷特》:一代偉大的王子復仇悲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是一個語言大師的一個很好詮釋,他對作品的語言經過反覆推敲與打磨: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十分符合實際。在見到父親亡靈後得知真相,接踵而來的是對哈姆雷特母親改嫁的諷刺和批判。而情節的靈動與豐富也是本書值得稱讚的地方,以哈姆雷特為主,雷歐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兩人組成了書中的三條復仇線索。能夠廣義的看出哈姆雷特的個人恩怨變為整個社會的意義、為一個民族的鬥爭。

《哈姆雷特》正是將富有人性、正義善良的丹麥王子撕碎給人們看,變成了一部悲劇。在某種程度上說,悲劇不是不幸,而是一種不一樣的美。《哈姆雷特》也與《荷馬史詩》、《神曲》、《浮士德》譽為歐洲四大名著,被不停地演出、搬上影視,成為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