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對待生死?

用戶68037212


讀書期間學過的一篇課文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想史鐵生是對生和死這個問題思考特別深刻的一個作家。史鐵生很年輕就雙腿癱瘓只能靠輪椅行走,《我與地壇》就是他最失意和悲傷的日子裡寫出來的,那一段時間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去死,因為雙腿癱瘓,他覺得活著太痛苦了!生和死裡來來回回想了無數遍,他寫道:“既然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活了?” 是啊,大自然的規律,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既然最終我們都將消逝,那又何必急於求成?父母生下我們,辛苦養育我們,即使生活有時沒有那麼順心順意,昨天都會過去,明天都會來臨!多想想怎麼活的問題,努力拓寬生命的寬度,不枉費來塵世走一遭,這或許就是隨著每個生命呱呱墜地時的使命吧!


捕捉生活的美


其實對於我們自己來講,生死是大過天的事情。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某一些問題而感到沮喪,而有過想要去死的念頭,但是當有一線希望的時候,我們都不願意去放棄生命,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繁花似錦,還有許多明日可期。但也不能把死看得太重,因為其實每個人都有最後離開世界的時候,這只是早晚的問題。

講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剛大一的時候,隔壁宿舍的女生因為熬夜猝死,當時這件事對我們打擊挺大的,雖然我們沒有很熟,平常見面最多也就是打個招呼的關係,但是可能對於我們來說,在中國人的思想裡面,死這個字,過於沉重了。後來我有一個文學史的老師,雖然咱在課堂上一直在講生死這件事情,他讓我們看淡一些。我們還挺不齒的,覺得她很煩一直講這種生啊死啊的事情。但其實他沒錯,甚至他所講的是我們達不到的一個高度,因為他的父親在前幾年也去世了。我能聽得出他講這些話的時候,聲音明顯有哽咽,他跟他的父親關係一直都特別好,他阻止不了這種生老病死的事情,人生都會有終止的時候,他讓我們調整心態,我們的生活還要繼續走下去,到現在我一直都挺感激他的。

其實有些死沒那麼可怕,但是令人可怕的就在於我對這個世界還有遺憾,我沒能完成我的遺憾。就死了,我覺得挺可惜的。所以是隻要能生活在這個世上,就一定努力的去奔赴你想要的,你想要的未來,你想要的明天,最後在不受控制的時候,被上帝奪去生命,也覺得人生值了。



深水埗阿表


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死是從到死的生命過程,其責任是生存與繁殖。社會學層面看待生死抽象為哲學命題,即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就是如何對待生命、如何對待人生問題?哪那怎麼對待生命和人生才是正確的呢?首先,要珍愛生命。俗語說,好死不如賴活。第二、盡責任,讓生命有價值,發光發熱。第三、安分守己,不做虧心事缺德事。第四、活的值。吃過見過,後人不忘,尤其是被社會讚揚更為可貴。以上幾點都是老掉牙的官話老話,好像說不說的意義不大,其實不然,如果你沒有困擾和焦慮,確實說不說、聽不聽意義不大,但一個人如果有厭世和輕生念頭時,你能對他說什麼呢?我們只能對他說這些話,什麼時候他理解了這些話的真諦,什麼時候問題就解決了。人類幾千年文明史已充分實踐和驗證了此道理。

掙扎著也要活,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也許轉運了呢?








徐大乎


一日清晨,寺院裡,小沙彌正在掃地的時候突然想起還在修養身體的馬祖禪師,不知道他的身體好點了沒有,可剛掉下來的落葉又打斷了他的思緒。時間走到黃昏,小沙彌將藥送進馬祖禪師房中,“師父師父,吃藥吧。”小沙彌關切地說道,可馬祖禪師卻說:“已經不需要了。”,小沙彌傷心的端著藥碗退出了房間,這時正好典座師父走了過來,問小沙彌馬祖禪師的身體如何?,小沙彌再也忍不住傷心,搖著頭眼淚便出來了。

典座師父聽了便快步走向房間,推開房門,看到虛弱但是很安詳的馬祖禪師,嘆了口氣說到:“禪師,您有什麼話想留給我們嗎?”,馬祖禪師睜開眼,“日面佛,月面佛。”緩慢地說出這句話,便閉上眼安詳的去了。

讓我們看完這個故事思考一分鐘,“生死觀”,是佛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開悟證道如馬祖大師,也躲不開世間生老病死的問題,馬祖禪師的臨終遺言為什麼要說“日面佛月面佛”?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

“日面佛月面佛”,日面為太陽,月面為月亮,日月交替,週而復始,永遠遵循著自然規律,不會因為任何條件而改變。這就如同人的生死過程,同為規律性循環,也都是本然如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那為什麼即便知道生命的本然規律不能打破,而我們依舊會“談死色變”呢?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永遠沒辦法瞭解死亡,永遠認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等於終結,因為一旦死亡,所有的權錢聲色名利等等一切都將失去,導致人在活著時,越發貪戀著這些“得到”。就比如兩個一代宗師在老朽灰灰之時,一個激動的說道“我好怕死,死了江湖上就沒有我的傳說了!”,另一個卻淡然的說道:“死亡只是今日份的生命到點收工,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在這裡就要說一下“中陰身”的概念,在佛家思想裡,我們把一個生命在死亡之後,但還沒輪迴轉世之前的中間存在過程,這就叫做“中陰身”。

它代表著世間一段生命結束,同時也預示另一段生命即將開始的過程。所以當你站在中陰身的角度看待生死時,世間有情眾生的死轉換為“中陰身”的生,世間有情眾生的生轉換為“中陰身”的死。

這就顛覆了世俗傳統的生死觀,即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生命的起點。世間有情眾生“生來死去”為中陰身,中陰身再“死而復生”為世間有情眾生,生死交替、輪轉不停,便形成了佛說的輪迴。

如果要從更深的角度來看待生死,就要說到禪宗“生死一如”的人生觀點。而這裡也要給大家解釋一下“剎那”的意思,“剎那”是古印度最小的計時單位,一般用來形容時間停留極短,速度極快,至於短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象。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死,一彈指便有了60X900的生死,只是一彈指的時間,就被分成了小到不能再小的單位,那我們還有可能區分出生的階段與死的階段嗎?

從這種微觀的角度出發,用最短的時間單位來看生死,就能更好的去理解“生死一如”的觀點,即:世間有情眾生其實是“剎那生死”,都處於即生即滅、永不停止的運動變化狀態。

而一般人所理解的“生死”,多是落入“時間概念”來理解,把10年、50年、100年的時間週期來定義“生”,把壽命結束的那一刻定義為“死”;可實際上,所有有情眾生都是在不斷的剎那生死中,就像我們的細胞新陳代謝,便是我們的“剎那生死”。

還是那兩個老師傅,激動地那個就代表用時間概念看生死的我們,他會說“我活了100歲那就是生!等到入土的那一刻便是死!”,而另一個就是剎那生死看生死,他也會說“其實有三根頭髮的你已經失禮了,現在活著的是隻有兩根頭髮的你!”。

剎那生死不斷更替交換,循環變化,每一刻的你,都不再是上一刻的你,雖然當下看不出“剎那生死”的變化,但是通過剎那生死的不停疊加,就構成了我們看到的“生少壯衰老死”變化。所以禪宗“生死一如”的人生觀點,便是能夠打破“時間概念”的限制,讓我們重新認知生死,認知生死其實存在於生命的每個瞬間。

而“日面佛月面佛”這句話,一是講了生死本然如是的自然循環規律,教導人以平常心去看待生死;而是引出禪宗“生死一如”的人生觀點,教導人正確看待生死,超脫生死。


攀閱


如何正確對待生死

國學大師南懷瑾:對待生死的正確態度是什麼?

國學大師南懷瑾借古人的一句話點透了生死:“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著就是寄宿,死了就是回家。

上古得道的人沒有人覺得活著很痛快,也沒有覺得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於他的心中。

生與死是人生旅途的一大轉折,生死齊一,齊一生死,有著看透生死的勇氣那就等於把人生的大問題上徘徊不定咯~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佛祖把弟子們叫到法堂,問道:你們說說你們天天託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

有人回答道: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

佛祖接著問:那麼,肉體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呢?

大家回答:平均起來幾十年吧。

佛祖聽後搖搖頭說:你們並沒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有弟子又答:生命在於春夏秋冬,幾天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佛祖還是笑著搖搖頭說:嗯,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是看到了生命的表象而已。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的思索另外的答案。

這時候有一個燒火的小和尚說道:依我看,生命是在一呼一吸之間。

佛祖這才點頭微笑。

人的生命可以延續多長時間嗎?小和

尚給了我們答案,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就在此時此刻。

一個人怎樣過一天就將怎樣過一生。

生命只有一次,人來到世上是偶然;走向死亡卻是必然的,自然給了我們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讓我們學會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死的大問題。

如若不給我們生命,恐怕我們連死的機會都沒有,這就是生死的遊戲。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不可避免的走到生命的盡頭。有的人走得慢呀,有的人走的快。

人倘若能時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都有那麼多人死去,而自己卻能夠健康的活著,一定會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和愛,想想這個,再困難事情也會變得輕鬆,人也能自然而然的平靜起來,超越自我。


打工O小白


生與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所改變的。如何對待生死這個問題,因為世界觀不同,對待生死的態度也不一樣。要想正確的對待生死,就必須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具有愛國家,愛人民的優良品質。要心胸開闊,有容人之量。絕不能視財如命,心底狹窄,斤斤計較。我們縱觀歷代的英雄人物,和那些叛國投敵的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觀念。(她)們對待生死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文天祥曾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叛徒,漢奸的處世哲學則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所以我認為:人活一世,從大處說要對得起國家和社會。從小處說要對得起父母和家人。常言說的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笑對人生便是。



常樂188037819


當你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是別無選擇的。可是你生孩子的時候,選擇權是在你手裡的。很多人問,你為什麼不生二胎,也很不理解,老大是特殊孩子,當初生的時候是不知道的,如果知道是絕對不會生的,但是生二胎的時候,我是可以選擇不生的。

死是早晚都要面對的,以前是很害怕死亡,有句話說,老天讓你三更死絕不留你到五更,可能是迷信,也不得不信。死這個事情,順其自然吧,不要到了生病或者馬上不行了,才開始後悔沒有對父母好,沒有再拼一拼,沒有努力過等。

既然生了絕不後悔,死前儘量不要留太多遺憾!


等待奇蹟寶媽日常


一日清晨,寺院裡,小沙彌正在掃地的時候突然想起還在修養身體的馬祖禪師,不知道他的身體好點了沒有,可剛掉下來的落葉又打斷了他的思緒。時間走到黃昏,小沙彌將藥送進馬祖禪師房中,“師父師父,吃藥吧。”小沙彌關切地說道,可馬祖禪師卻說:“已經不需要了。”,小沙彌傷心的端著藥碗退出了房間,這時正好典座師父走了過來,問小沙彌馬祖禪師的身體如何?,小沙彌再也忍不住傷心,搖著頭眼淚便出來了。

典座師父聽了便快步走向房間,推開房門,看到虛弱但是很安詳的馬祖禪師,嘆了口氣說到:“禪師,您有什麼話想留給我們嗎?”,馬祖禪師睜開眼,“日面佛,月面佛。”緩慢地說出這句話,便閉上眼安詳的去了。

讓我們看完這個故事思考一分鐘,“生死觀”,是佛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開悟證道如馬祖大師,也躲不開世間生老病死的問題,馬祖禪師的臨終遺言為什麼要說“日面佛月面佛”?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

“日面佛月面佛”,日面為太陽,月面為月亮,日月交替,週而復始,永遠遵循著自然規律,不會因為任何條件而改變。這就如同人的生死過程,同為規律性循環,也都是本然如是、自然而然的狀態。

那為什麼即便知道生命的本然規律不能打破,而我們依舊會“談死色變”呢?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永遠沒辦法瞭解死亡,永遠認為生命只有一次,死亡等於終結,因為一旦死亡,所有的權錢聲色名利等等一切都將失去,導致人在活著時,越發貪戀著這些“得到”。就比如兩個一代宗師在老朽灰灰之時,一個激動的說道“我好怕死,死了江湖上就沒有我的傳說了!”,另一個卻淡然的說道:“死亡只是今日份的生命到點收工,有什麼可怕的?”

其實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在這裡就要說一下“中陰身”的概念,在佛家思想裡,我們把一個生命在死亡之後,但還沒輪迴轉世之前的中間存在過程,這就叫做“中陰身”。

它代表著世間一段生命結束,同時也預示另一段生命即將開始的過程。所以當你站在中陰身的角度看待生死時,世間有情眾生的死轉換為“中陰身”的生,世間有情眾生的生轉換為“中陰身”的死。

這就顛覆了世俗傳統的生死觀,即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生命的起點。世間有情眾生“生來死去”為中陰身,中陰身再“死而復生”為世間有情眾生,生死交替、輪轉不停,便形成了佛說的輪迴。

如果要從更深的角度來看待生死,就要說到禪宗“生死一如”的人生觀點。而這裡也要給大家解釋一下“剎那”的意思,“剎那”是古印度最小的計時單位,一般用來形容時間停留極短,速度極快,至於短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象。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死,一彈指便有了60X900的生死,只是一彈指的時間,就被分成了小到不能再小的單位,那我們還有可能區分出生的階段與死的階段嗎?

從這種微觀的角度出發,用最短的時間單位來看生死,就能更好的去理解“生死一如”的觀點,即:世間有情眾生其實是“剎那生死”,都處於即生即滅、永不停止的運動變化狀態。

而一般人所理解的“生死”,多是落入“時間概念”來理解,把10年、50年、100年的時間週期來定義“生”,把壽命結束的那一刻定義為“死”;可實際上,所有有情眾生都是在不斷的剎那生死中,就像我們的細胞新陳代謝,便是我們的“剎那生死”。

還是那兩個老師傅,激動地那個就代表用時間概念看生死的我們,他會說“我活了100歲那就是生!等到入土的那一刻便是死!”,而另一個就是剎那生死看生死,他也會說“其實有三根頭髮的你已經失禮了,現在活著的是隻有兩根頭髮的你!”。

剎那生死不斷更替交換,循環變化,每一刻的你,都不再是上一刻的你,雖然當下看不出“剎那生死”的變化,但是通過剎那生死的不停疊加,就構成了我們看到的“生少壯衰老死”變化。所以禪宗“生死一如”的人生觀點,便是能夠打破“時間概念”的限制,讓我們重新認知生死,認知生死其實存在於生命的每個瞬間。

而“日面佛月面佛”這句話,一是講了生死本然如是的自然循環規律,教導人以平常心去看待生死;而是引出禪宗“生死一如”的人生觀點,教導人正確看待生死,超脫生死。


楊赫一羽


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相提並論。

所謂生,就是活著。至於正確對待與否,無非就是態度問題。端正態度,積極面對,飲食習慣健康,精神健康,心理健康,行為方式健康,身體就會健康,人才能好好活著,這就是生。可以取決於人的生活態度。

而死,確與態度無關,沒有正確不正確對待一說,態度在端正,對於死亡的到來亦無法抗拒。所謂:旦夕禍福,天災人禍,疾病等等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態度所能左右的。所以,也就沒必要費時,費心地去思考,自然,也就不存在正確對待與否。


詩語之旅


有生必有死,有什麼看淡看不淡呢?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看看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生滅交替,四季遞更,生老病死是最公平的,幾乎人人都要經歷這四個階段,把心擺平,會發現人生每一樣都是那麼美好,那麼值得珍惜,生死亦復如是。

接受生死的存在,把手頭的事情做好。生與死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生意味著走向死亡,死亡意味生的到來。生已經無法把握,能夠把握的就是死亡,佛教通過禪定的訓練,就是在活著的時候對死亡的一種體驗,禪定與死亡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深入禪定才真正意義的看破生死,看淡生死。進而超越生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