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早朝都做些什么?为什么要站着?

疯颠吾痴


在古代顶层的官员是需要按时上早朝的,他们需要早早的向皇帝汇报工作,并且听从皇帝的指挥,上早朝的规矩也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大臣们上朝时,起初在汉朝是坐着,宋朝站着,后来慢慢的不断改变,皇权的思想那就是更加的集中了,等到了清朝的大臣也是只能跪着了,这个时期也就是皇权的鼎盛时期,俗话说站得高摔得狠,这句话是一点都没有错的,这不清朝的灭亡,也就让我们结束了这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




布谷看世界


朝会可以说是古代朝廷最为重要的活动,按照时间可以分为早朝、午朝、三朝三种,其中尤以早朝最为重要。为了确保朝政顺利运转,历朝历代对于早朝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那么每天的早朝都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便结合《大明会典》等记载,以明朝为例,来完整了解一下早朝的程序。

候朝阶段:大臣半夜就得起床

明朝需要上朝的官员被称为“朝参官”、“京朝官”,这些官员全部戴有出入宫廷的牙牌。由于早朝每天都要进行,这些官员为了方便,通常在京城城南择屋而居,“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明陆容《菽园杂记》)。

△午门有五个门洞,正面只能看见三个

为了确保按时参加早朝,大臣们必须午夜时分起床,穿戴停当之后,便赶往午门集合。大约凌晨三点左右,大臣们开始陆陆续续抵达午门外。为了方便官员们候朝“待漏”,朝廷在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官员们平时便按照品级坐立其中,等待宫门的开启。作为近臣的优待,端门内设有专门的直房,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下三间则是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一半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此外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又被称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午门之上的城楼被称为“五凤”,其中设有朝钟朝鼓,由内廷四司之一钟鼓司的宦官们负责管理。到了上朝时分,钟鼓司便敲鼓响钟,然后打开宫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设有御道,平日里并不开启,左右两阙则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百官们上朝入宫,则只能走左右两掖的左掖门、右掖门。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此前文武官员入朝时争先恐后、队形混乱,便规定了“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的顺序。

到了天顺元年(1457年),因侍卫和朝官们又经常发生拥挤,于是又另行规定,待到第三通鼓响,先开两门,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百官则在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开门入内。

入朝阶段:一切井然有序

凌晨五点左右,官员们开始依次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入宫之后,大臣们先要在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鸣鞭之后,大臣们这才依次过桥,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其中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这被称为“起居”。在此期间,又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一旁进行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者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等候上报处理。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称为“金台”,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穿着全服铠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皇帝到达御门后,钟鼓司开始奏乐,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天顺年间之后,执伞、扇的力士位置被移到了金水桥以南夹立,只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上之伞,遇到大风时也被撤去。

皇帝登上御座之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早朝阶段:主要分为四部分

大臣们行礼完毕之后,文武百官立于大殿两侧,早朝便正式开始了。明朝的早朝一般分为四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接见入京离京人员。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皇帝如果选择召见,那么这些人便需要入殿觐见;如果皇帝不见,那么便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可以忙自己的去了。如果有他国来使,皇帝是必然要接见的。

第二部分:处理边关紧急要务。接见完入京离京人员之后,接下来便开始处理来自边关的紧急奏报,如果有便需要先行呈上,“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明孝宗实录》)。

第三部分:处理一般朝政要务。接下来便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奏事”环节。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这被称为“打扫”,这其实也有打招呼的意思在里面,从而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混乱和尴尬。如果真的有两个人抢着出班奏事,则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官员出班之后,需要到御前跪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奏事时不用口语,而是需要大声朗读奏章。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而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针对这些政务,如果能够立即处理的,皇帝便会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如果不能立即处理,皇帝通常会在早朝之后召见相关官员进行商议,除了紧急政务之外,一般不会当廷进行轻易决断。

第四部分:处理失仪官员。奏事完毕之后,御史和鸿胪寺官员便先后出班,奏报早朝期间的官员失仪情况,然后一律进行惩处。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毕了。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由于有朱元璋这个勤劳的皇帝,明朝前中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即便恶劣天气,也很少免朝。只有遇到后妃、亲郡王薨逝,例行“辍朝仪”一日到三日不等。明朝中后期则稍有懈怠。

如上所述,历朝历代的早朝在制度和程序上或许有所差异,但作为朝廷最为重要活动,历朝历代对于早朝的规定都极为严格。


香茗史馆


上朝是我国古代宫廷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早朝指的就是在上午时上朝。上朝时,官员会分列进入朝廷汇报问题、提出建言,而皇帝则分别回答,是古代国家大事最重要的决策时间。

至于站着这是个规矩,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行礼完后,大家都站好,早朝时间也不会太长一个半钟左右,毕竟只是汇报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让皇帝来做决策。



细看古今


古时主张皇帝受命于天,是九五之尊,众人见到需行跪拜之礼,在朝堂中的大臣就不是如此,在唐朝的时候大臣上朝都是坐着的,宋朝的时候是站着,而到了清朝大臣才需要跪拜。宋朝之后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都需要站着,这是因为大臣们上朝坐椅子的时候,彰显不出皇权的高贵!

上早朝大臣们会向皇帝禀告一些政务,皇帝作出判断。一个国家的运行怎么可能会出现无事的状态,所以每场朝会必然是满满当当。上朝是个很累人的事情,也不是天天都要上的,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会事情比较多,安排的也会很多,这就相应的表示了,应该来上朝。而后来大事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三五天或者十天一次,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会上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还是很辛苦的。






新乡站通讯员


早朝就是早上的“朝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那个时候国家刚刚成立,有很多事情要处理,然后就把大臣们集中起来,把关键的大事拿出来大家讨论和处理,这样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

关于为什么要站着?其实并不完全都是站着“上朝”!在秦汉时期,君臣都坐着议事,皇帝会起来请丞相坐。从北宋宋太祖后,大臣必须站着。从明朝太祖后大臣就跪下了,清朝下跪的时间特别长。

其实不管是站着,坐着还是跪着“上朝”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对皇帝的尊敬。


朗基努斯


早朝是讨论国家大事的时间,一般大臣并不会这么多时间见到帝王,早朝类似于现在公司的晨会,也不是每天都开,有的朝代五天一次,有的10天一次,还有的每月一次。一般的事平时都正常处理了,仅知会下帝王就可以了。

站着早朝这个是宋朝以后的规矩,之前的朝代是坐着的。


骑单车伤身


那你总得有个规矩啊,人家要是跪着上朝,你还得问人家干嘛跪着,难不成趴着?蹲着?

清朝上朝视线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第三壳扣子的,不然你就有刺杀皇帝的嫌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