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的寵物蛇全球僅有500條!只有中國莽山才有!

  最貴的寵物蛇,寵物蛇的品種很多價格當然也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我們一般人喜歡養寵物蛇的買一條蛇大概幾百塊甚至是幾千塊錢都會有,那我們知不知道最貴的寵物蛇大概需要多少錢呢,它是什麼樣的品種呢,下面我們來為大家介紹。

  最貴的寵物蛇

最貴的寵物蛇全球僅有500條!只有中國莽山才有!

  1、 莽山烙鐵頭,全球僅有500條左右,僅在莽山才有,單價在百萬以上,而且有錢也買不到,保護動物!

  2、其他的黃金蟒(泰國蟒的白化種)也挺稀有的,還要特別大的蛇也挺貴,曾經有人懸賞100萬美元找一條10米以上的蛇,但至今發現的蛇(活的)沒有超過10米的!

  寵物蛇的餵食方法

  1、用鐵夾夾住食物靠近你的蛇,即使與蛇很熟悉也不要用手直接拿著食物遞給蛇,因為在食物味道的誘惑下,蛇是分不清楚主人的手和食物的區別的,蛇類總是習慣於攻擊靠近他們的活動物體,所以在給蛇類換水的時候,很容易遭到蛇類的攻擊。

  2、如果你有不止一條蛇,那一定要分開投餵他們,以免他們因為爭搶食物受傷或者被吃!因為蛇類有著向後彎曲的牙齒,經常會咬住不放,如果他們同時咬住一塊食物,那麼兩條中相對較小的那條很容易被大的連食物一起吃掉!

  關於寵物蛇的11個誤會

  一、 蛇咬人

  蛇的攻擊只發生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捕食——也就是說,如果你沒那麼小,或者蛇沒那麼大,就是安全的。當然,在野外面對10米網紋的時候還是跑得越快越好;二是防禦——俗語貪心不足蛇吞象,發生的情況可能是大象踩住了蛇尾巴又不肯鬆開自己的腳。

  二、 蛇吃東西很血腥

  這個大概是受一些不負責任的恐怖片影響:一條大蛇咀嚼著一個活人。事實上,蛇沒有咀嚼的能力,只能整個吞下去。而且,對於體積比較大的食物,往往先絞殺,再吞嚥。所以,蛇吃東西是很乾淨的,在消化之前,都是全屍。

  三、 蛇不怕冷

  爬行動的溫度調節機制相對於哺乳動物而言是不健全的,否則,恐龍 就不至於滅絕了。可能有人提出蛇在低溫下會冬眠,據資料表明,烏蘇裡蝮在自然條件下正常冬眠的死亡率大約是50%。農夫與蛇的故事估計是發生在秋天或者春天。

最貴的寵物蛇全球僅有500條!只有中國莽山才有!

  四、 蛇不吃東西也餓不死

  餓不死的是鞋帶,蛇也要吃東西。只不過爬行動物的代謝率要比哺乳動物低,耐餓的能力強一些——或者,正確地說,是進食頻率低一些。

  五、 蛇砍掉頭仍然能活

  那是蚯蚓。確切的說,蚯蚓無頭,它沒有進化到那個階段。蛇無頭,必死。

  六、 蛇的皮膚粘糊糊

  那是青蛙。蛇的體表覆蓋著鱗片,無粘液。所以,蛇的表面很乾燥。

  七、 蛇總是冰冰涼的

  蛇的體溫與環境相同,之所以覺得涼——中學老師說過,冷天氣摸鐵感覺比木頭涼是因為…

  八、 蛇很邪惡,有蛇精存在

  有蛇精——據說是一種口服液,含水99%,紅糖1%。迷信的同志請複習馬列主義哲學相關部分,並用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三個月內不要看的書有:《聊齋志異》、《三言》、《二拍》…

  九、 腦袋三角的是毒蛇,花紋漂亮的是毒蛇,反之無毒

  按照這個理論,眼鏡王蛇無毒,帕布拉奶蛇劇毒——前者不用說了,後者是很普遍的寵物蛇,漂亮極了。

  十、 被毒蛇咬到死定了

  看毒性了。赤練蛇也有毒,不過目前還沒有人被它弄死。要是您有幸,肯定名垂青史。即使是劇毒的,也看蛇的狀態。一般而言,飢餓狀態的蛇,釋放毒液較多,吃飽了的較少。其他影響因素還有:傷口深淺、個人體質、蛇的大小等等。

  十一、 被毒蛇咬到,立即把血吸出來,然後去醫院。

  沒錯!不過,要看是什麼蛇。對於毒性很低的蛇而言,自己處理就好了;對於某些毒性強的蛇,去了也沒用:首先,我們的醫院基本不備應對蛇毒的血清;其次,即使有血清,種類也有分,不見得有針對的;最後,即使有一個醫院常備所有血清(這樣的醫院還沒破土動工呢),你可能根本不認識咬你的蛇是哪一個種類。在這種情況下,允許您稍微偏離自己的無神論信仰——祈禱吧!

最貴的寵物蛇全球僅有500條!只有中國莽山才有!

  怎樣給寵物蛇安全過冬

  1、最近天氣越來越冷,在野外生存的蛇到了冬天自己會冬眠的。一般蛇在冬眠前都會儲備一些食物,來抵禦嚴寒的氣候,安然無恙的度過寒冷的冬天。當然也有老弱幼個體,如果上一年沒能捕獲足夠的食物,身體儲備的營養不足,很難活過冬。為此人工養時,越冬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保證食物供給,使蛇能具備一個健康強壯的體格。

  2、入冬前不能積極攝食的個體要及時處理,如果是不能適應人工飼養環境而不是健康問題,應儘早放生淘汰。如果體質雖弱,但能積極進食,可以考慮加溫飼養,延緩冬眠或不冬眠。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野生個體,特別是成體或老年個體,由於受到生物節律的影響,到了冬眠期,即使加溫,也會拒食。因此蛇類越冬前的營養儲備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