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江湖见闻

都说旧书摊卧虎藏龙,常有高人混迹其中,我还真见过。


有次我见两个人,好像都是卖书的,在那聊天。一人说肩关节疼,另一人说:“你跟我说就对了,我会治。”说着拉过一把椅子,让那人朝椅子靠背坐着,他在后边不怎么一别胳膊, 那人站起来又活动活动就好多了。


但据我十多年的逛摊经验来看,厉害人物较少,倒是见过不少莫名其妙的人。


有人个性张扬自视甚高。比如有个老爷子,大声和人聊天:“鲁迅的文笔是最差的了,他的作品水平低,我看不上鲁迅的书……”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带着小女儿逛旧书摊的人,他对女儿讲:“这个人的书都是经典,得多读他的作品。”我好奇地看了一眼,是韩寒的书。此二位购书者可结成对子。


有人一直纠结于书的版次印次,醉心于首版首次印刷。有次淘书,听到一位老爷子和别人聊:“我都买了三本《白鹿原》了,都是1993年8月第3次印刷的。”

他念念不忘追求第一次印刷的。卖书的常利用这种心理。

有次我看到齐鲁书社的《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打听价,卖家只说:“这个书网上一千多。”吓得我赶紧给放回去。为什么这么贵呢?因为这是首版首次印刷的。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了修订版,无论从内容还是纸张、印刷都不至于比齐鲁的差,只能说更好,一百多就能买到。现在的印刷工艺不是以前能比的,真的没有必要拳拳于版次印次问题。


有人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有一次,听一位淘书人聊天,他说自己对《红楼梦》很有研究,说了一大堆,一听就是民科学说。他又指着一杯茶说:“《红楼梦》中有一回,说有个叫什么的人,说,喝一杯怎么怎么着,喝两杯怎么怎么着,喝三杯怎么怎么着。”到底是谁具体说了啥,他都没记住。《红楼梦》我读过,准知道他说的是妙玉,人家说喝一杯茶叫品茶,喝两杯叫解渴,三杯是饮牲口。连文本都不熟,还敢自称有研究。


有人卖书时会认为你不会买或买不起就不乐意让你看,那些书又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善本古籍,就是普通的平装书,真够小气的。有一次,我看到一本马叙伦的《老子校诂》,回想起上学时在图书馆看过,就拿下来翻阅。卖书人怕我看坏了,赶紧又顺手接了回去——他认为我肯定不会买。从那后我很少到他的摊子看书。


有人卖书时在精神上看不起你,有一次,我看到一本贾平凹的《秦腔》,漓江出版社的。我确实一直想买本《秦腔》,就拿下来看看,尽管是个毛边本,但纸张太糙,我不喜欢就没要。卖书的那位老者冲我嘿嘿一笑:“这叫毛边本,不懂吧?”我笑了笑没吱声。


有人极其厚古薄今,而且偏执地认为中不如洋。他认为整理的估计不如影印的,现代人的研究著作不如古代人的,当代人的不如现代人的,活人的不如死人的,最新的不如最旧的,中国人的不如外国人的,他们常对中国现当代作品嗤之以鼻。在他们眼里,人类学问、社会的发展其实是倒退,人家学校科学院的研究成果都是骗钱的。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


这些年买了不少书,我明白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就是柳宗元笔下的“蝜蝂”。为了减少买书的数量,我都一个月没去旧书摊了。但买书其实花不了几个钱,相对来说读书是一种相当便宜的爱好,前段时间,忍不住又去了趟旧书摊。

购得三本书:

20200001.《源氏物语》(上),[日本]紫式部著,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1986年5月第3次印刷,245,001-253,000,定价3.15元。

20200002.《源氏物语》(中),[日本]紫式部著,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1982年6月第1次印刷,000,001-225,000,定价1.50元。

20200003.《源氏物语》(下),[日本]紫式部著,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1983年10月第1次印刷,000,001-215,000,定价1.50元。

三册实价50元。


以前有位同事特别喜欢日本的东西,她曾花了很长时间阅读《源氏物语》。这部小说的名气很大,我也想看看,但是担心读不下来,就向她请教《源氏物语》的内容。讲了什么我忘了,只记得她说这部书动不动就“西西的”。什么叫“西西的”?真奇怪。看了她的书,才明白书中有不少诗歌,诗句像《楚辞》那样常带个“兮”字。

我有一套《源氏物语》,回家一看,哪有什么“兮”字?后来整明白了,她读的是林文月翻译的,我的是丰子恺翻译的。

尽管买了很长时间,一直没读,主要原因还是读不进去。今天看到的这套,装帧印刷完爆以前那套,尤其是彩色插图,很精美。一本书吸引人的不光是内容,装帧也很重要,有时让人提不起阅读兴趣的原因,可能就是糟糕的装帧设计。

淘书江湖见闻

淘书江湖见闻

淘书江湖见闻

淘书江湖见闻

淘书江湖见闻

淘书江湖见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