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纖纖素手摺花莖,念念不忘半生緣",中日書法的緣分很早之前就埋下了因果。

其實,日本的書法藝術是伴隨著漢字引進而發展起來的。根據漢字部首和局部筆畫創造的假名出現前,日本使用的文字與中國完全相同。假名的問世,為日本書法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對日本書法藝術獨特風貌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追溯日本書法歷史的發展,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文化元素的借鑑。

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01、中國漢字東傳日本,見證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開始

約在兩千年前,中國漢字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在彌生時代的遺址出土有1世紀的中國錢幣"貨泉",和發現刻有"漢委奴國王"的著名金印,證明日本與中國開始交往的同時,漢字也開始傳入。在3世紀,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送給中國的外交文書已使用漢字。能證實漢字使用的最古的實物是熊本縣般山古墳出土的5世紀大刀銘文。藏於和歌山縣隅田八幡官的人物畫像鏡的銘文也是使用漢字的見證。

推古天皇十八年(公元610年),高句麗僧縣微到日本,傳授了紙、墨的製作技術,促進了漢字的普及和書法的推廣。現存最早的紙上書法作品,是推古天皇二十三年(公元615年)聖德太子書寫的《法華經義疏》,是太子為《法華經》所作註釋的稿本。為撇鉤筆畫帶有隸書成分的行書,舒展自由,頗具韻味。推古天皇三十一年(公元623年)製作的法隆寺金堂的釋迦三尊像背光銘文也是金石文的代表作,是以鏨刀刻成的楷書,規整大方,柔美雋秀,頗具魅力

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從飛鳥時代到奈良時代,隨著佛教在日本流行,書寫經文也形成很大的規模。天武天皇元年(公元672年)招集了大量書手在川原寺書寫了數千卷經文,從此寫經活動不斷髮展。寫經用紙是用黃色染過的麻紙、谷紙和斐紙等,墨書較多,用金泥、銀泥書寫的紫紙金泥、藍紙銀泥這樣的裝飾經也有問世。寫經的書體皆為嚴肅而明快的楷書,因為經書與宗教信仰不可分割,書寫經典本身就是信仰的體現,寫經書生必須以虔誠的心境和規整的書法來完成這項神聖的事業。

因此,在經文中很難看到書法的個性表現出來,這成為經文書法的一種特徵。但受中國的經文書法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日本最古的寫經《金剛場陀羅尼經》(公元686年),與中國初唐歐陽詢、歐陽通父子的書法風格極為相似。被稱為"大聖武"的《賢愚經》字體肥大,大概是熟練的書生所作,是寫經中較有個性的作品。《金字金光最勝王經》是天平十三年(公元741年)聖武天皇詔令書寫,被安置在諸國的國分寺的塔中,是典型的紫金泥經,極具裝飾美,是很有歷史價值的寫經。

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02、王羲之書法經典在日本的塑造,也是源於中國君王的推崇愛好

此時中國正流行東晉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唐太宗非常喜好王羲之書法,曾在全國尋找王羲之的真跡,並讓書法高手臨摹複製,王氏書法風靡大唐,也波及奈良朝廷。天平勝寶八年(公元756年)光明皇后將聖武天皇生前喜愛的寶物,率獻給東大寺金堂本尊盧含那佛,其中《書法世卷》全是王之書法的複製品,此後獻給東大寺的寶物中也有王羲之、王就之的真跡。

獻物帳中這部分目錄標題就稱《大小王真跡帳》.這些真跡及基本可能是由遭唐使或唐朝僧人鑑真帶入日本的,現在正倉院裡真跡已無遺存。著名的《喪亂帖》和《孔待中帖》是原來《書法計卷》的一部分。

聖武天皇和光明皇后以王義之的書法為模板,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書法遺作,聖武天皇的《雜集》是天平三年(公元7年)31歲時書寫的,為行書細體字,很有力度。光明皇后的《樂毅論》是天平十六年(公元74年)44歲時寫的、臨王義之筆法精緻,氣度豐厚。

《杜家立成雜書要略》與《樂論》相比則是自由豪放的筆法,近6米的行書長巻,筆力和氣勢顯示了非凡的書法功底。

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在平安時代,王羲之書法的影響仍可在最澄、空海、球天皇的書作中看到。所謂"世上三筆"是指除去最澄、加上逸勢的三位書法家,但橘逸勢無確認的真圍存、《伊都內親王願文》傳是橘逸勢所書、其中王羲之的遺風也可略見一。最澄比"三筆"有過之而無不及。

弘仁四年(公元813年)最澄給空海弟子泰範的書信《久隔帖》、表現出雅風清潤之氣質,實為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它是學習唐朝僧人懷仁於成亨四年)(公元673年)所寫《集王聖教序》而書。此外,《請來目錄》、《天台法華宗年分緣起》等皆為能夠使人聯想起最澄高風亮節的上乘之作。

弘法大師空海是著名的書法高手,空海去世35年後編纂的《續日本後紀》說空海是"書法之妙得者,與張芝齊名,稱之為“草聖"。從他24歲書寫的《聾瞽指歸》可看到他出眾的天資。入唐以後,其書技不斷長進。《風信帖》是弘仁三年(公元812年)空海寫給最澄的三封書信,書風卓越。

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與《風信帖》同時期的《灌頂歷名》是空海對授子港頂者姓名的記錄,雖是筆記,也可見深厚的書法功底。這兩件作品均為行書。然而空海在平安時代是以草書成就聞名,作為草書的例作有《錐子玉座右銘》,筆勢狂放,變化無窮。

另外,傳為空海所書的《益田池碑銘》楷、行,草,隸,篆皆有,碑銘中還有類似做遊戲的文字和不可認識的字以及像用刷子寫出飛白效果的字。《七祖像贊》也使我們看到空海書法領域的寬廣。曾隨空海學習書法的峨天皇書有《光定戒牒》等作品,其風格顯然受到空海和歐陽詢的影響。


03、結語:日本唐風書法逐漸轉變,和風書法逐漸到來

"三筆"活躍於日本書壇,正值9世紀前半期,即平安時代前期,整個9世紀的文化繼承了前代所受唐文化的影響,書法亦不例外,為唐文化的輸入作出貢獻的遣唐使,到寬平六年(公元894年)以後停止派遣了。這時唐代商船仍有來往,也有一些僧倡乘商船赴中國,但文化的重擔似乎落在貴族及僧侶的肩海上,於是出現了新的轉機,即唐風文化向和風化轉變,這一傾向到10世紀已經非常明顯,和風書法逐漸到來。

風月同天:日本唐風書法的形成,其實離不開它對於中國元素的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