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宫体诗的救赎?

用户3567948158347


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宫体诗的自赎》,在文章中,闻一多先生指出,

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是堕落的,而当堕落到了尽头,转机也便来了,首先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使得堕落中含有灵性,接着是骆宾王的《代女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使得堕落中含有感情,含有力量,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将景物、情感与哲理相交融,同时又注入人生无常的情调以及庄严的宇宙意识。可以说是卢、骆狂分暴雨后的宁静爽朗的黄昏。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宫体诗的救赎。


宫体诗的发展

首先,我们要先对宫廷诗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辞,起源自晋”。 (《中古文学史》)

晋宋时期,淫艳之诗便已经产生,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宫体诗的前身,而到了梁简文帝萧纲时期,宫体诗才正式被命名。

公元531年到546年,这一段时间为宫体诗的鼎盛时期,期间,萧纲入主东宫,同时也正式成为了宫体诗人的领袖,众多文人围绕在太子萧纲的身边,掀起了创作的热潮。

在这期间,萧纲曾提出过“文章且须放荡”的理论,一时间成为了宫体诗创作的主导思想。

此后,宫体诗的创作势头一直保持到陈代,波及隋和初唐。

自萧纲时期,到初唐时期,宫体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艳”。

在陈后主时期,宫体诗多是描写后宫贵妃和宫人的神态舞姿,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读起来,除了华丽的词语以外再无新的意思,只能够说以艳词流于表面,没有什么深度的思想。

而到隋代时,宫体诗的泛滥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隋炀帝时期,艳诗不断。

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享单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这首诗出自“德行淳备,文为辞宗”的虞世南之手,可见,在当时艳诗之盛。

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唐诗大盛,众多诗人力求改变六朝以来重形式、轻内容的诗风,比如初唐四杰的卢骆二人,只不过他们的诗仍然不免“沿陈隋之遗,词旨华靡。”

而其后的刘希夷可以彻底摒弃了六朝以来“艳俗”的宫体诗,在《代悲白头翁》一诗中注入了感情,注入了哲理。

《代悲白头翁》赏析

《代悲白头翁》作为一首七言歌行,其最出名的一句便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我们看花,在这首诗中,落花是贯彻全文的线索,从“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到“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从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从花开到花落,沧海桑田,青春不在,故人不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悲。

第二部分,我们看人,在这首诗中,前半段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后半段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在这里,洛阳女子与白头翁是一种跨时间的对比,现在的可怜的白头翁,曾经也是翩翩美少年,如同洛阳女子一样也曾拥有青春年华。

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

第三部分,我们看物,此物为万物,花是自然地,而人也是自然的,从花到人,再到自然,诗人的诗意在不断地扩大。

时间是不断流失的,而不论是花,还是人,乃至万物,都无法逃避时间的流淌,但是万物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地在创造。

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悲。

总的来说,《代悲白头翁》一诗中,流淌了诗人的“悲情”。闻一多先生说过,本诗的主旨在于“悟到了宇宙意识”。

从时间到人生,再到对生命的的认识,这一个过程恰恰就是宇宙意识。而在认识的过程中,诗中又充满了悲情。

总结

其实,总的来说,《代悲白头翁》一诗之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宫体诗的救赎,其最大的原因便在于这首诗立意的深度。

虽说,在闻一多先生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生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才是真正完成了对宫体诗的自赎,但是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彼时的刘希夷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因而,《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宫体诗的救赎?

最后,再聊一句,因为历史上对宫体诗的界定存在着分歧,本篇文章中对宫体诗的理解是以闻一多先生的观点为基础的。


世间人物


那是因为在刘希夷写这首《代悲白头翁》之前,宫体诗多是格调低俗的淫词艳曲,肚兜、枕席、被衾、烛台、花草……不管看见什么,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写出来都是男女之间在床上那点事儿,而且毫无道德底线地赞美不伦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发展到顶峰时甚至出现了和今天一小部分三观不正的自媒体一样的标题党,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譬如《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

而刘希夷这首诗的出现,打响了文化领域反三俗的第一枪,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写宫体诗的人并不都是吃大蒜的,你看我老刘这不就喝咖啡了吗?

但是刘希夷是用蒜臼子冲的咖啡,没有彻底去掉蒜味儿,比起同时代流行的大蒜原浆来,毕竟好的太多了。所以说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宫体诗的救赎。

真正彻底把蒜臼子扔了,将宫体诗带上高雅文化道路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尽管刘希夷对宫体诗救赎的并不彻底,但这首诗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也因为这一句写得太好,他被亲舅舅宋之问用土袋活活压死,去上帝那里报到,把自己彻底“救赎”了。


诗魔独孤求踹


问题:为什么说《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宫体诗的救赎?


前言

《宫体诗的救赎》是闻一多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最有名的文字都给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称其为: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救赎》

不过闻一多在评价张若虚之前,对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评价也挺高:

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宫体诗的救赎》

一、宫体诗的诞生

宫体诗出现在南北朝的梁朝,发起人物是还没有当上皇帝的萧纲和萧绎。萧纲他在作太子以前,就已经在文坛颇有地位了,作了太子以后,他和弟弟萧绎俨然成了文坛盟主,可惜兄弟两个各自当了两年皇帝就死于非命了。

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远大于做皇帝的成就。

宫体诗的风格,从兄弟二人开始,一直延续到唐朝,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陈后主、隋炀帝等君臣。

二、宫体诗中的艳情内容

宫体诗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因为其中写了不少艳情轻浮的作品。闻一多在《宫体诗救赎》中就列举了不少这种例子:

长筵广未同,上客娇难逼。  还杯了不顾,回身正颜色。(高爽《咏酌酒人》)
众中俱不笑,座上莫相撩。(邓鉴《奉和夜听妓声》)。
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鲍泉《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李义府《堂词》)

用我们今天标准,这些句子是少儿不宜的内容。不过并不是所有宫体诗人的作品都如此不堪,例如简文帝的这首《从军行》

贰师惜善马,楼兰贪汉财。前年出右地,今岁讨轮台。
鱼云望旗聚,龙沙随阵开。冰城朝浴铁,地道夜衔枚。
将军号令密,天子玺书催。何时反旧里,遥见下机来 。

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也被当作宫体诗: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

这首诗拿到唐朝,也不逊李白杜甫。

三、南朝民歌对于宫体诗的影响

其实我们看看南朝的民歌可知,这类内容似乎民间也比比即是。王闿运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曾经这样评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

何为《西洲》格调呢?《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抒情组诗: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在以后的诗歌中,类似于这种对于爱情或者两性间直接的表达,都被归为了宫体诗范畴。

四、闻一多笔下的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闻一多为什么说刘希夷“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呢?

闻一多认为初唐对于宫体诗的救赎是一步步来的,其中主要的人物是初唐四杰。

在表扬某些人以前,一定要先贬低某些人,在唐朝先抓住的这个不幸人物是著名的上官体诗人上官仪: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葡萄带。  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上官仪《八咏应制》)

闻一多说“堕落毕竟到了尽头,转机也来了。”首先是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又分析了骆宾王 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然后,推出了刘希夷的《公子行》等几首诗,接着隆重介绍了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白头翁》)

闻一多对于这首诗的重要评价就是“庄严的宇宙意识”:

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

因此闻一多说:

这时的刘希夷实已跨近了张若虚半步,而离绝顶不远了。

五、程千帆不同意闻一多的“救赎”

闻一多对于刘希夷的推崇,其实还是一种铺垫,目的是为了衬托出更为完美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认为在卢照邻、骆宾王、刘希夷等人一步步努力下,在张若虚手里真正完成了“宫体诗的救赎”。

不过,程千帆先生并不这样认为,程先生认为这种救赎其实在隋朝就开始了。而且认为闻一多列举的这些诗与 “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关涉很少...

也就是春江花月夜、代悲白头翁等等,在程千帆眼里,不算是那种堕落的艳情宫体诗。

结束语

在闻一多的文章中,刘希夷几乎完成了宫体诗的救赎,所以说离“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不远了。

至于宫体诗的救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闻一多列出的初唐四杰和张若虚的诗是否属于宫体诗,大家就见仁见智吧。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宫体诗起源于梁简文帝当太子时的东宫。说白一点,宫体诗就是王亲贵族用于描述其寻欢作乐的艳情诗。

前期的宫体诗,如《咏酌酒人》、《奉和夜听妓声》、《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等,都是那些宫廷的上客表达吃喝玩乐、心怀鬼胎、骄奢淫逸的无聊生活。

当时的宫体诗,只是那些权贵们用来掩盖其伪装的无耻,根本不能称作为诗。比如:《咏人聘妾仍逐琴心》、《为寒床妇赠夫》等。

到了唐初,宫体诗在形式上,词藻更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体更乖巧酥软。但内容上,仍与梁简文帝时没什么两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时的宫体诗,“萎靡不振”再恰当不过了。

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给堕落到尽头的宫体诗带来一丝转机。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给宫体诗带来一种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纵然还是堕落却有一些灵性。可以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是宫体诗的一个历史性大转变。

而骆宾王在《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他喜欢长篇大论的个性一览无遗。同时,“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初言别在寒偏在,何物春来春更思”,这一类响亮的句子也给宫体诗带来欣欣向荣的情绪。

及至刘希夷写出《公子行》,“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这份常态的爱情,抒发的也是极其平凡自然的思念之情。

回归常态是宫体诗的又一个历史性里程碑。

后来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梁陈宫体,自成清丽婉转的风格,采用叙事方式抒情,通过对比、对偶、用典的手法,构思独特,在初唐备受摧崇,成为名篇。

《代悲白头翁》前半部分写洛阳女子人生短促、红颜易老;后半部分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世事变迁、富贵无常,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全诗起兴,繁华都市,鲜花盛开,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神往,却时光易逝,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

洛阳女儿感伤美的短暂、人的生命的有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青春易老,世事无常。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少女转眼成老妇,青春难驻。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往日繁华,如今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颠倒重复,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时光流逝,听天由命。

诗歌结尾落在的“悲”字上,呼应标题的“悲”,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悲情里,时间的不可逆,红颜终将成为白发的宿命,让人生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悲剧结局,在永恒面前,生命显得那么渺小!

刘希夷之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出色的艺术成就开启了宫体诗的新格局。


小桔灯的烈焰


《带悲白头翁》是一首感叹人生苦短、富贵无常的警世之作。作者运用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高度概括了人自身的生命历程,并将这个生命历程,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同人世间的天地翻覆结合起来,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创造出一种深沉哀婉的艺术氛围,闪现出发人深省的哲理之光。

诗的前半部分,由洛阳女子感伤落花写起,抒发了红颜易老、人生苦短的感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洛阳春深的画轴,桃红李白,落英缤纷,春风挟着飞花,飘向洛阳城东的深宅大院。洛阳城东当时是富贵人家的聚居地。于是便有了洛阳女儿的触景生情与对花叹息——韶光流逝,红颜易改,更何况人世间沧柔之变不可抗拒。

这历代的花柳繁华地,已不见前朝货花人,当今的货花人又何尝不是像风送落花一般。花落还会复开,青春却难再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大自然的辩证法。“年年岁岁”和“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花相似”和“人不同”的两组交叉对比,不仅造成了音韵的回环美,更重要的是准确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青春不再的无奈情绪,因而成为“人人心中所有”和“人人笔下所无”的千古佳句。

诗的后半部分,由白头翁的凄楚晚景,写出了人生的不测和世事的多变,从而抒发了富贵无常、悲天悯人的感慨。这位垂暮之年、奄奄一息的老者,当时也曾是美少年,当年也曾同公子王孙一道,沉醉于春风桃李中,轻歌曼舞,也曾同达官显贵密切交往。也有过显赫而阔绰的青年时代,然而曾几何时,一旦卧病在床,则被亲朋遗忘,无人问津。而在他凄苦独处之时,世人一如既往地如醉如痴,寻欢作乐。

于是诗人挥动理性之笔,饱蘸激情地发抒“宛转娥眉能几时?领爽鹤发乱如丝”的感叹。并用“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作为全诗的收束之笔,点出了本诗之主旨。“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出现在前后部分之间,用作承前启后的联系与过渡,同时点明红颜子和白头翁的因果关系一白头翁的今日,就是红颜子的明天。在当时社会里,人们无法主宰自己,当然也摆脱不了命运之神的安排。

这首古乐府融汉魏歌行及梁陈宫体诗的特点于一炉,把叙事、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构思巧妙,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意蕴深厚,是初唐诗坛上的优秀之作。尤其“年年岁岁”两句更为世人称道。传说其舅父宋之间曾要求将此联让给他,刘希夷不同意,宋之间非常恼恨,曾拟使仆人以土囊将他治死。又传宋之间以刘希夷的《洛阳诗》为己作,至今这首诗载于宋之间集中。其实宋之间诗歌上的成就远高于刘希夷,无须将刘希夷的诗作据为已有。

只是因为宋之间人品低下,才有了人们的附会之言。然而却似应了《代悲白头翁》中的谦语,刘希夷在诗成不到一周年之际,便被奸人所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从而也使《代悲白头翁》更增添了几分伤感乃至神秘的色彩。





小鹿Mr影视剪辑


答,《代悲白头翁》,始为千古名作!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像这样的诗句有很多。这便是初唐诗人,

刘希夷的七言歌行。

当你读到这些刘希夷的七言歌行时候,脑中便浮现了《葬花呤》的诗句。 虽然后者出于前者。他们的形式非常相似,但是他们的意义又迥然不同。

诗体及拟句。在诗体上,两诗均为七言诗歌行本,歌行作为一种行本,起源于汉代。进入唐代以后,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专指不袭用乐府主题的七言长短句为歌行。但是在初唐时期,是人们依然用着魏晋以来的文人七言诗,篇幅加长,句式整齐。但注意了换韵,使这一诗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佛门中人平凡


《代悲白头翁》赏析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便是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七言歌行。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希夷本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刘希夷,唐代诗人,字庭芝,又字延之,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674-676)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词,词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一作《代白头吟》)。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这首诗的体裁,名为“七言歌行”。歌行是诗,不是乐府曲辞了。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入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讥”,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七代


《代悲白头翁》这是也一首拟古乐府,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此诗虽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此诗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风格清丽婉转,曲尽其妙,艺术性较高,历来传为名篇。以上是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