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封禅?封禅主要包括哪些仪式?

豆焖饭


什么是封禅

封禅是儒教最隆重的宗教仪式,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禅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封是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筑坛祭地。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地宣传“君权神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

封禅的仪式

当时,泰山封禅的礼仪已经失传,汉武帝曾屡次和诸儒生研讨,但争议不决,最后武帝就亲自拟定,泰山封禅按祭祀太一神的仪式又加礼以示隆重来进行。先举行封祀礼,在泰山下东方建封坛,坛高九汉尺,阔十二平方汉尺。封土下埋藏玉牒书,内容保密。进行封祀礼后,汉武帝独带侍中霍子侯登上泰山,行登封礼。登泰山顶的次日,从泰山北道下来,到梁父的肃然山举行禅礼,其仪式是按照祭后土的方式但更加隆重。山下的封、禅两次典礼,与祭者均穿黄色衣服,用江淮间产的“一茅三脊”作为铺垫,用象征五方的五色土加封。举行封礼前,命令宫廷侍从和儒生均头戴皮弁,束大带,插笏版,举行射牛礼。举行封礼后,纵放从各地搜集来的“远方奇兽尺禽及日雉”。典礼完毕,武帝在泰山的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颁下诏书,宣扬封泰山时出现了一种神秘的“景光”,说明自己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小乾闲聊


封禅,是一种祭祀活动,是古代帝王巡狩礼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封禅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历代帝王封禅,多在泰山。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赴泰山封禅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

“封禅”一词最早应出现在《管子》中的《封禅篇》。封禅的本义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来祭拜上天,向上天汇报自己的功劳叫做“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向大地汇报功劳,叫做“禅”。

泰山的高度在五岳中不是最高,那么为什么历代皇帝都会选择在泰山进行封禅呢?清人聂敛《泰山道里记》引郑樵《通志》云“济南诸山其北麓,充州诸山其南麓,青齐海上诸山其左翼,河东之山其右翼也。”由于泰山所处的华北大平原辽阔坦荡,整体海拔较低,因而泰山周围的地势与其相对高度差别特别大,远望泰山,有一种高山起于平野的浩然气魄。战国后期,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后,出现了所谓东方为“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的理论,泰山居东方,自然成为“万物之始”、“交代之处”,这进一步确立了其尊崇地位。

历代皇帝在进行封禅时所准备的东西都不尽相同。比如唐高宗封禅时,便让有司按照指示进行准备。准备内容为:在泰山南四里筑一圆坛,是为封祀坛。制玉策三套,用金绳编连玉简,每简 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填金为字”。制一玉匮,长一尺三寸,用于藏上帝玉策。制一五寸见方的玉检,两个金匮,用于藏配帝玉策。制一玉玺,一寸二分见方,用于封玉匮、金匮。作一石□以藏玉匮,“用方石再累”,方石五尺见方,厚一尺。制石检十个,用于封检石□。检立于石□旁,南北方各三,东西方各二。用金绳缠石□五周,用石泥封石□。 在泰山上筑登封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四面都有阶陛。坛上涂上青色,四面又涂上各方的颜色,随地作一壝。依封祀礼制,作玉牒、玉匮、石□、石检,距石等。

封禅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从最初的部落信仰发展到帝王的巡狩礼,最终成为皇帝“应天受命”神圣崇高的国家祭祀大典,不仅凝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皇权政治文化的展示,而且体现了一种国家信仰和意识形态的深层表达方式,凸显了一种价值观念。


北京民俗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对商朝发起进攻。经过牧野之战,打败了商朝军队,周兵攻入商朝国都朝歌,从而灭掉了商,周武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周,史称西周。
历史在周武王姬发手中掀开了新的一页。
为了感谢上天的帮助,庆贺新王朝的诞生,周武王决定举行祭祀天神大典。嵩山地区曾长期做过夏人和商人的的王都,又处于天下之中,周武王认为高耸于天下之中的嵩岳,就是天神之室,他们受天命而克商夺取天下,应当礼拜高大的嵩山。
这次在嵩山举行封禅和望祭山川的重大典礼,无异于周王朝的开国大典,开创了中国最盛大、最高等级封禅嵩山的先河。
那天,周武王在太公望的陪同下,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嵩山太室之巅,举行了盛大的封天祭地大典。周武王率众高歌:“于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其大意是为:多么辉煌啊,伟大的周邦!登上嵩岳天室山,群山连绵镇四方!万千河流入黄河,山高水长好风光!普天下的山川神灵,快来伴随天帝受祭享。周邦受天命,地久又天长!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天亡簋》如实地把这次在嵩山的祭祀大典纪录了下来:“祀于天室(太室山)”。这是目前所知先秦之前封禅典礼的惟一实录,后世则以《周颂·般》,将这首歌记录在《诗经》中。


一边是荒芜一边是繁华


封禅,是中国古时候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祀典。古人认为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历代帝王到泰山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封”指筑土为坛祭天。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上祭天帝,表示受命于“天”,筑圆坛,装饰五色土,以报天之功。
“禅”指祭地。在泰山下的一些小山如之云山、亭亭山举行,筑方坛以报地之功。
实质上封禅是一种具有政治目的、又带有神秘特点、非宗教性的祭祀活动。
封禅产生于什么时候?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对于封禅产生于什么时候?这里有两种说法。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里认为,封禅产生于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无怀氏曾封泰山,禅云云山。
二是:马端临在他的《文献通考》中则认为,封禅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巡行各地,率领车驾、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礼时,那些儒生议论纷纷,有人说古代天子封禅要用蒲裹车轮的“蒲车”,以免损伤山上的土木草石;有人说要扫地而祭,下铺用麦秸做的席。所说互相矛盾,难以实施,秦始皇由此将随从的儒生全部撤退,自定封禅的仪式。
秦始皇帝则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封与禅一般都是同时进行的。但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这是因为天在上,地在下,人们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
封禅的仪式
封禅的仪式不但复杂,而且神秘。传说时代及夏、商、周三代,虽有封禅之说,但无具体记载。进入君主专制社会,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的封禅仪式不尽相同。
“祭天地”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项礼仪。天坛为圆,地坛为方,以天圆地方的自然观念来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敬畏。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提到:帝王在政期间,如果出现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即可封禅。
帝王治理天下,使得四方太平、民生安康才可以封禅,向天地报功。至于天降祥瑞,则是古人“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物,认为统治者贤明,天下太平,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表彰。
在封建社会,到泰山举行过封禅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
但宋真宗以后,封建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活动基本上就废止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建成了北京天地坛,此后,天地坛取代了泰山,成为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
封禅的目的
封禅起初看似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