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够光明磊落,这句话对吗?

用户4148103162782


何出此言?

难道说是在打黄盖时,骗过了众人?

可这本就是个要做戏的事,难不成逢人便嚷着“我要假打黄盖了”?

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周大都督不够磊落,有些事,本就不能让所有人知道,就是在今天,你同事有了痔疮,你也不能见人就说吧。


所以,适时的遮掩是必须的。在生死相搏的军事斗争面前,为将帅者更不可逢人剖却一片心。

总的来说,周瑜算是个磊落汉子。

他全心助孙吴,在孙权接位的时候,他手握重兵,并没有挟势自重,而是尽力给新主造势。


是的,他甚至冒着被主家猜忌的风险,把孙尚香卖给刘备。可是抛开演义里所说的软刘备斗志的说法不管,实际上,这对于吴蜀联盟不也是个助力吗?

相较而言,曹操、司马懿、刘备、诸葛亮等人,又哪里简单了呢?

曹操被称为阿瞒,自是诈功了得,司马懿装死,博傻一流,刘备哭留荆州,让人难敌眼泪,诸葛亮有意激周瑜,讽喻”铜雀春深锁二乔“,藏的什么心思?


所以,在权谋遍布的三国里,你要周瑜做一只大白免?那不是送死?


钱多多读文史


这句话是对的,周瑜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他计谋高。周公瑾英姿伟略,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于吴,盛宫室美女玩好以娱乐之,分关张各置一处,使如瑜者挟与俱战,则其计亦左矣。昭烈以枭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业耳,故髀里肉生至于堕泪。今方破曹操,势可有为,岂甘为吴所豢养?关张与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岂肯为吴宣力?果若所言,势必将有内变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吴蜀事业俱未可知也。语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公瑾知昭烈君臣不为人下而顾建此策,殆所谓多思则乱者耶?仲谋于公瑾言无不从而此独不听其见,不岀公瑾上哉!



会奔跑的金丝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首苏轼的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以诗证史 可见一斑!

正史上称其“性度”、“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允文允武 有勇有谋 兵书 乐礼 无所不通! 这就是周瑜!

瑜 时年二十四, 吴中 皆呼为 周郎 。” 唐杜牧 《赤壁》诗:“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

世人皆称周郎! 可见对其喜爱 欣赏之意!


府少爷的历史观


以前看三国演义,觉得周瑜小肚鸡肠,一肚子坏水,老想着暗算刘备诸葛亮。

后来读了三国志周瑜传,才发现这是个顶天立地的真汉子。

周瑜有大志向。


周瑜与孙坚交好,两人一同开创了江东基业。毫不夸张的说,东吴的江山,有一半是周瑜打下来的。但是周瑜并没因此就居功自傲,反而一心一意辅佐孙家。

他当然也是有野心的,他的野心就是想让孙权称帝,一统天下,取代汉室。他的一切谋划,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对东吴而言,周瑜是大大的忠臣。

周瑜有大才干。

周瑜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帅才。水战陆战都很精通。特别是赤壁大战,如果你看过三国志周瑜传,你会发现,三国演义的赤壁大战简直就是原样照搬三国志的叙述!历史上周瑜指挥水军,火烧曹军,就是那样传奇。



可惜,这样一个忠臣能臣,却被孙权猜忌。最后被孙权毒害。多年后,他的两个儿子,一个精明强大,被孙权忌惮,惨遭毒手,另一个自坏名声,还是没有逃脱孙权毒手。


上将嗳福斯


按照“蒋干盗书”的情节,周瑜不顾同窗之谊,陷蒋干以不义,使用“反间汁”导致曹操杀了蔡帽、张允,确实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够光明磊落,但除此之外,我绝不认同此话,在我的认知里,周瑜不但光明磊落,而且才华横溢,虚怀若谷,对于小说杜撰,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我认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大江东去,浪淘尽,赤壁怀古犹未尽; 昔日公瑾,冠三军,今日膜拜尚叹息。敢问天下:公瑾过后,还有谁能够做到像他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还有谁像他那样一战定乾坤,导致天下三分!奈何天妒英才公谨早逝,不然,以他的才情,将成就多大的伟业,后人无可知也。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小乔初嫁了,美女衬英雄,这才是人间最完美的佳偶绝配。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朝杜牧的这首《赤壁》充分反映了“赤壁之战”的惨烈与周瑜的胜之不易,以下我就说说周瑜的不易,同时也阐述一下周瑜是否光明磊落。

也许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许是周瑜太在乎小乔妹妹,才一时脑残误信诸葛亮(孔明将曹植写的铜雀台赋说成是曹操写的,并将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篡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同意联合兵败江夏并且苟延残喘的刘备,共同与曹操八十万大军死磕。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宏大、兵力最集中、各种人才、计谋运用最突出的战事,可谓是导致天下三分的奠基之战,同时也是古代少有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三国演义》中写的很精彩,故此不多赘述。此战与其说成就了公瑾盖世英名,到不如说是成就了刘备的狼子野心,这厮借机占了荆州,死活赖着不走。

诚然,周瑜为讨要荆州,可谓煞费苦心,但遇到了“欠帐是大爷”的鼻祖刘备,实属不幸。周瑜想发兵攻取,奈何刘备依仗关、张二人有两把子力气,加上赵云无人能敌,根本不惧。派鲁肃去好话说尽,刘备又装疯卖傻哭哭啼啼,实在没办法,这厮软硬不吃,逼得周瑜使出下策:欲用美人计(孙尚香),意图把刘备这个老流氓给诓至江东,然后将之软禁,逼他交出荆州的同时,还将收编他的所有小弟。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周瑜怎么也没料到孙权耳根子软,意志不坚定,不但“假戏真做”将妹子送到了刘备这个老流氓的床上,而且还忽咯了要荆州这码子事儿,这一结果确实让周瑜气愤、悲痛而又无能为力。

事后,周瑜对这事儿想来个眼不见为净,于是不顾身体有伤而提出远征益州(今四川境内),孙权有愧,也自感无颜天天与他面对,就未加劝阻便同意他远征,不曾大军想行至巴丘(今岳阳附近),肋间箭伤毒发身亡(用现代医学解释应该是死于败血症)。

小说中说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实属杜撰,因为周瑜临终前留给孙权的遗言是:此人(刘备)不除,东吴危矣!根本就没提诸葛亮什么事儿,可见当时他并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世人之所以说他妒忌诸葛亮,完全是被小说中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给误导了。周瑜到死不忘忠君报国,可见他不但光明磊落,而且是励精图治的。

为表敬重,我曾游览赤壁,扶栏眼望涛涛江水,回头再看周瑜雕像,心中感概万千。千言万语如鲠在喉,恨无才情,不能洋洋洒洒道出心中澎湃,唯有默默走走停停,直到华灯初上才不舍离去。

我曾打听华容道下落?因为我真的想去看看那个让曹操感到风声鹤唳、战前人多势众,气势汹汹,战后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的场所,可惜赤壁人都说不知道华容道在哪儿?无奈只好作罢,姑且再次归结为小说的杜撰吧!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怀古之余,亦效仿古人作诗一首,以悦大家:

遥望江水思公瑾,

金戈铁马焚连营,

英才天妒今仰止,

浊酒一壶缅英灵。

豪情壮志犹未尽,

小乔妹妹泪湿巾,

孤雁飞去笛声断,

琵笆弦颤有谁听?

英雄拔剑指向天,

折戟沉沙风云变,

滚滚狼烟男儿梦,

血染长衫为红颜。

笑傲沙场江诸上,

弹指墙橹尘飞扬,

自古多情空余恨,

干古风流属周郎!


襄阳郭大侠


1:当然不对,周瑜在正史里也是孙策孙权兄弟俩都非常倚重,统帅全军的人物。

2:孙策孙权兄弟俩都是乱世中的杰出领袖,周瑜真是那样的人,不可能得到重用。

3:乱世出英雄,孙权账下人才济济,如果周瑜是那样的人,不可能服众,更不可能统帅众多良将。

4:周瑜即使作为能文能武的儒将,但行军打仗也总要讲究计策,所谓“上兵伐谋”。再光明磊落的人到了战场上统帅全军,也不可能不用计谋。况且“兵不厌诈”。




南公懿


不对。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就三国演义来说,也不能这么说。周瑜和诸葛亮立场不同,周瑜一心为东吴的将来筹谋,没有私心,也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何况兵法讲究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




蜗牛不止步


不是周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劣根性。

记得一个领导跟下属打扑克的时候,脾气很坏,自以为对方出错了牌,就大声训斥。当面对他的领导的时候,则谦卑温柔地小心伺候着。其实,往往是把对权势更大的人的忍忍自觉不自觉发泄到小人物身上。我们或轻或重都是这样的人。

所以真的学会谦卑温柔,特别是面对地位卑微的人更是如此。能处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多些自我批评,看别人比自己强是一条重要的法则。不恭维、不谄媚,不欺软怕硬。怀怜悯公义的心,就不至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了。


摩司


其实这主要拜演义所赐。

在人们的印象中,整个东吴君臣的形象似乎都不高大,甚至还有些惹人生厌,人们有这样的情绪存在,主要还是拜演义所赐,其实不管是孙氏父子,还是谋臣张昭,武将吕蒙,这些人都是当世之英豪,丝毫不比曹、刘两个阵营里的人要差,但其中最委屈的还属周瑜,原本是一个有风度、有智谋的名臣,在小说里却成了气量狭隘的庸俗之辈。

周瑜出身豪门,他家祖上有好几个人都坐到了三公的位置,而到了汉末,他的父辈中担任太守、刺史的人也有很多,他本人更是才学过人,而且长得很帅,时人都称其为周郎,要知道,"郎"这个词在当时是对人很高的评价,只有才貌双全之人都配称得上郎。

周瑜的性格也完全和演义中所描写的相反,在罗先生的笔下,相信大家对于周瑜的才气都是不怀疑的,但是很讨厌他的心胸狭隘,看不得比自己厉害的人,屡次想假公济私陷害孔明,然而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实际上他的度量非常大,当孙策去世后,他就成了辅政大臣,对此大部分人都是服气的,唯独程普不服,因为他很早就跟着孙坚打天下,是孙氏的三代元老,对于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就高于自己很不高兴,常常在公开场合羞辱他,而他每次都选择忍让,最后弄得程普也觉得过意不去,二人最终和好。

周瑜略过人,二十四岁就被孙策封为中郎将,孙策去世后,孙权对他更加倚重,荣宠殊甚,难免有人不服。

所以在正史,周瑜不是一个小肚鸡肠、嫉贤妒能、背后一套不够光明的人。


西象凉


一、这句话值得商榷。二、历史著名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分别是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三、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中,周瑜属于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的那种人,特别是对诸葛亮,充满了嫉妒。但在正史记载的历史形象中,周瑜坦坦荡荡、忠心耿耿、才华横溢、温文尔雅,他从追随孙策时就屡立战功,为东吴开疆拓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在赤壁之战,周瑜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但积极促成了孙刘联盟,而且整场战役的指挥官就是周瑜,而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既没有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没有诸葛亮的“借东风”。四、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周瑜英年早逝,三国鼎足尚未形成,就少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