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绿水尖日出 | 张慧冠·摄


《文成县地名志》自然地理实体篇里记载:“石门尖,别名录水尖,跨越吴坳、石门、枫龙、上垟、上斜五个行政村。以石门村得名。海拨1250米,山顶设有航空标。”这里说的石门尖,就是铜铃山镇境内的绿水尖。书中记载的“录水尖”应是“绿水尖”的误写,因为当地方言中“录”“绿”同音。大山周围的居民大多习惯将之称为绿水尖,倒是西坑一带的人称之为石门尖。


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石门村古貌 | 叶凤新提供


绿水尖是南田山脉东南走向支脉的一座高山,是当地居民种作的重要场所。我小时候经常在此山上游玩,山顶也爬过几次。第一次是在读小学时的一个中午,天气晴朗,同班同学去绿水尖玩,我也跟着去,从学校出发,经过上垟岭,然后沿着小道往山顶爬,满山都是荒草,小道不宽,但经常有人行走,爬起来并不困难,半个多小时就到山顶了。山顶上有一个三角架,同学说这是航空标;往东望,云雾茫茫,天际间有几个蓝点,同学告诉我,那是百丈漈的天顶湖;往西望,群山耸立,同学指着最高处对我说,那是杨顶峰。再一次去是初中毕业了,同村朋友约我去绿水尖观日出,凌晨四点钟摸黑往山上进发,爬到山上恰好天亮,但远方是浓浓的雾霭,没有看到日出,当时多少有点失望,但却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远眺绿水尖 | 张慧冠·摄


绿水尖在古代还有一个颇有文化味的名字,叫鹤息峰。关于这个名字,《南楚郡叶氏本派徙居记》中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叶氏先祖叶嘉于唐元和七年冬至节前三天,斋宿于松阳见素真人(叶法善)祠庙。梦中见一位满头银发,长满胡须,双目炯炯有神的老道人,腾空跨鹤而至,说:吾昔游一境,奇峦怪石,地僻山幽,汝可探访,遇有鹤栖之所即可卜筑焉。吾赋诗与汝,汝其识之曰:“鹤云飞止处,胜地曾西游。万叠高峰下,山川合浍流。石屏依曲岸,汇水夹汀洲。东坞营基业,鸿图起壮猷。”梦醒尽觉奇异,于是择日出门寻访,果见有一白鹤在路口等候,心里大喜,于是跟随白鹤而行。白鹤也怪,与人不即不离,人快则快,人慢则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步行十余日至芝田八都七源境内,顺一条石岭蜿蜒而上,但见一座高山巍峨耸立,白鹤飞翔停息其上,既而消失不见。叶公四顾,见此山峰突兀,流水潺潺,风光幽雅,景致清新,知其便是见素真人指引其卜筑之所,就将其山命名为鹤息峰。

故事比南田刘氏始祖刘集卜居武阳的传说还要神奇,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与美好的希望。叶嘉后人现在就居住在绿水尖脚下的石门村,据族谱记载,其在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就在此建房居住,距今已经1200年,是绿水尖周围最古老的村庄。


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绿水尖 | 资料图


翻上垟周氏族谱,竟也有惊喜发现。上垟周氏从泰顺莒江迁至现在下垟,又于元天历庚午(1330年)从下垟搬至现绿水尖脚下的上垟村。上垟周氏族谱收录了许多古代文人描绘本村四周景色的诗文。其中就有两首描写绿水尖的,不妨摘录如下:

《鹤息峰诗》:避秦何必武陵游,鹤息峰巅景色幽。遥望云山千里外,俯观烟水百川流。遨游槐岭星飞马,误认桃林野放牛。不待兰亭传胜事,清风明月共悠悠。

《鹤息峰》:鹤息高仑旭映收,春光草色露华稠。风生六月仙宫冷,日落孤峰古殿幽,槐岭云中骑白鹿,桃林树下卧青牛,三山雅景看无厌,骚客登临去复留。

前一首作者是周尚凤,上垟周氏明朝成化年间的邑庠生;后一首作者是张美纶,下垟嘉庆年间的恩贡生。两首诗写的时期不同,但同样将鹤息峰描绘得美如仙境,可以想像这两个明清文人在山中玩得何等尽兴。两人诗中都写到桃林,槐岭,也许明初至清中期鹤息峰上真的是槐树林立,桃花飞红,景色非同一般,可惜现在的绿水尖已找不到桃林、槐岭的踪迹了。后首诗中提到的古殿,瑞峃庠生赵鸿钩写的《象垟十二景诗》也有提到,此诗将鹤息峰列为上垟(象垟)十二景之一,其诗句为“牛塘曲岭棋盘古,鹤息高峰宫殿幽”。据初步考证,当时鹤息峰半山腰上的确有一座宫殿,现在宫殿消失殆尽,已没有人知道它的形状与规模,但古殿基仍在,荒草萋萋,杉木森森,引人无限遐思。


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绿水尖小林场办公房 | 张慧冠·摄


鹤息峰何时改名为绿水尖已无从考证,询问当地的老人,大多说是他们记事起此山就叫绿水尖了,但也有老人说是鹤息峰建小林场时由当时公社书记改为绿水尖的,取绿水青山之意,哪一种说法为真还须进一步考证。绿水尖小林场兴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绿水尖是一片荒山。人民公社响应上级植树造林的号召,要求全社要消灭万亩荒山,动员干部群众上山植树造林,自带工具、粮食、棉被,在山上搭棚居住,连续作战,总部就设在绿水尖的王树(松树)头,全体公社干部带头参加,民兵还带武器,边训练边劳动,在总部设有黑板报,每天报进度,表扬先进。全体人员零下五度还坚持在山上劳动,连眉毛都结上冰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将荒山变为林海。回想当年,人民公社将植树造林当作政治运动来搞,多少有点荒唐,但干部群众造林时所呈现出的精气神不免使人动容。

后来小林场又来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识青年,他们也和村民一起开荒造林、翻地种作,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生活,演绎了一段悲欢故事,为绿水尖建设奉献了青春与汗水。


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绿水尖滑雪场 | 资料图


在2005年,绿水尖还经历了一场灾难。台风泰利给文成西部山区带来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绿水尖一带短时间降雨量超过400毫米,突发严重山体滑坡,产生总长度三、四百米,宽度二十余米的泥石流。滚滚的泥石流向石门村和枫树亭的驮龙自然村倾泻而下,经过之处,房屋顷刻崩塌,酿成了死亡16人,受伤多人的惨案,成为当地居民永远的伤痛。当时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代表党与政府亲临现场慰问群众,这也是建县以来的第一次。

现在,绿水尖仍巍然挺立,树木密布,道路荒芜,山顶已少有人迹。顶上航空标已拆除,代之的是信号发射塔。其西南山脚上垟坳处,已建设为滑雪场,成为冰雪爱好者的向往之所。其实绿水尖还有很多旅游项目可以开发,如可在山顶开发露天宿营地、在山顶设立天文观测站。也许过不了几年,绿水尖真的会再一次蜕变,成为文成著名的旅游胜地。

原标题《绿水尖:一座有诗有故事的大山》

文 / 周玉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