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宅在家的這段期間,許多家長都為孩子學習的問題發愁。

缺乏了學校規章制度和老師的約束,孩子在家更不學習了,懶散、拖延、自制力又差。

早上總懶床,連早飯也不吃,上完網課寫作業也總是拖延,而且寫10分鐘就發呆8分鐘,總想看看手機、玩玩遊戲,一天時間就又這麼過去了。

一想到別的孩子在家學習,自家孩子就這樣慢慢被拉開差距,父母就頭疼不已。

儘管平時就知道孩子有懶散的毛病,但好歹有人管著,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毫無目標和動力。父母的心情和工作受影響,嘮叨幾句孩子又不愛聽,總之是問題重重。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01孩子的壞習慣只能改變,不能消除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會存在懶散、拖延、自制力差這些問題,就是習慣原因。

然而,習慣的重要性誰都知道,但想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卻不簡單。不管怎麼勸怎麼說,就是沒效果,也沒見孩子有什麼改變。

不過也不必過於消極,孩子身上這些壞習慣是能改的,只是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起作用。

整天催促孩子“你怎麼還不去寫作業?”“這都幾點了,還躺在床上玩手機。”“趕明開學了,我看你怎麼辦”,也只能給孩子磨磨耳朵。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家長髮現孩子的壞習慣後,都會下意識用批評、指責等方式“消除”掉。當然,大家也都發現了,這種做法收效甚微。

事實上,正確的思路應該是將孩子的壞習慣改變成好習慣,儘管科學家說形成一個習慣需要288天,但真正落實到生活中花費的時間更長。

因為孩子原有的習慣已經在大腦中存在反射回路,比如寫作業好累、又難,還是躺在床上玩會手機更輕鬆。

這就像吃飯吧唧嘴一樣,無需費力氣就實現了,可能孩子自己都意識不到。

因此,家長要通過長期和大量的刺激,改變孩子過去的習慣,使腦回路建立起新的神經條件反射回路。

想幫助孩子把這些壞習慣改成好習慣,也許“習慣迴路”可助你打破困局。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02何為習慣迴路?

《習慣的力量》一書中,這樣一段話告訴我們,習慣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人們每天做的大部分選擇,都會讓他人覺得是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策,事實上並非如此。人一天中的活動有40%都是習慣的產物,而不是做出的主動決定。

過去的很多年間,神經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商業界的營銷人員,對習慣的運作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習慣的組成是具備迴路的,想改變的話需要從迴路上下手。

我先用海洋館訓練海豚的方式,給大家簡單講解一下什麼是習慣迴路。

  • 海豚幼年時,訓練人員就會給它播放音樂,並通過下達指令刺激海豚,讓它完成相應的動作。
  • 每一次海豚成功完成動作後,都會獲得獎勵,也就是食物。
  • 之後,訓練人員會讓海豚一直重複這個動作,直到養成習慣並加強記憶,海豚成年後就能輕鬆地根據人聲和指令完成任務。

因此,一個習慣迴路可以分解成以下部分。

訓練或命令(刺激)——海豚表演(做出習慣行為)——得到實物(獲得獎勵)——訓練者的命令(重複刺激),最後形成習慣迴路。

也就是說,習慣迴路最基本的要素是刺激、習慣性行為以及獎勵

,這三者反覆循環,形成一個閉合迴路,外在表現就是孩子的習慣堅持。

甚至到最後形成無需思考下意識就能做出的行為,或者肌肉記憶。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比如孩子的壞習慣,就是這樣一個迴路:

玩手機(行為)——輕鬆愉快(獎勵)——看到手機(刺激)。

可想而知,在孩子得知手機可以玩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放棄輕鬆愉快的經歷,選擇難度較高的學習呢?

再比如,鬧鐘響了(刺激)——孩子聽到後關掉繼續睡(行為)——感覺渾身舒適又放鬆(獎勵)。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03為什麼壞習慣比好習慣更容易形成?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人的本能就是享樂。

因此,那些需要耗費精力的事,如果沒有強大的意志力驅動,很難堅持下來。

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習慣迴路的刺激,既可以是視覺上的,比如看見手機;也可以是特定的地點;比如家裡有床有沙發很舒服;也可能是特定時間,比如假期就應該放鬆;還可能是某種情緒或思緒,比如今天感覺好累好睏不開心,只想玩會兒手機;又或者某種同伴,比如在學校看見老師和同學就想學習,在家看見父母就想休息。

這些壞習慣的刺激,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因此無需過多思考甚至身體自動執行,這樣的習慣性行為就很難改掉了,因為這是最省力的模式。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想幫孩子改掉壞習慣,必須讓他刻意對抗這種舒適的感覺,與此同時大腦也會預期是否有獎勵。

因此,家長要做的是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同的刺激和獎勵,讓你希望孩子形成的習慣行為替換掉原有的習慣行為。

比如壞習慣的迴路:

  • 習慣行為:不寫作業
  • 內在獎勵:寫作業太無聊了,玩手機才快樂
  • 暗示:反正我寫作業和不寫作業沒什麼區別
  • 改變內在獎勵:天天玩手機是沒出息的,還是得寫作業,也許到時候我考試及格了,老師還誇我呢
  • 改變暗示:到時間了,我應該寫作業了,不然一會兒媽媽又該催我了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04生活中如何實施習慣迴路?

習慣作為父母口中的高頻詞彙,對孩子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的起跑線相差都不會太遠,只是有的孩子屈服於壞習慣,慢慢就落在後面了,有的孩子堅持好習慣,便接近成功。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想把孩子的壞習慣改成好習慣,也要從“習慣迴路”的三個要素下手。

1)找到最有效的刺激

這是誘使孩子做出習慣行為的直接因素,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以及興趣、能力等多方面考量。

比如孩子好勝心強,就和他打賭比賽,或者詢問孩子將來的夢想以及對什麼感興趣,告訴他學習能提供什麼樣的助力。

孩子覺得好習慣對自己有利,才願意嘗試著去做做。

2)培養自制力和抗干擾能力

孩子開始做了,僅僅是第一個好信號,習慣迴路畢竟是閉環運行的,因此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干擾。

比如到了上網課的時間,還對著手機裡的視頻依依不捨;寫作業時總想和朋友一起遊戲開黑;晚上要睡覺了精神仍然很亢奮。

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的干擾因素,打破了孩子堅持的動力。

為了安撫孩子這顆躁動的心,家長平時要多找些方式消耗孩子的動能,比如和孩子一起開發新遊戲,孩子動夠了想靜下來,自然就能好好寫作業了。

當然,家長要想各種辦法幫孩子找到學習中的趣味,才可能讓他堅持下來。比如成績差的孩子,就要先找些相對簡單的題提升成就感。

孩子在家不學習,懶散、拖延、自制力差,“習慣迴路”可打破困局

3)適當獎勵

獎勵是讓孩子堅持下去的助推劑,一開始可能是物質方面的,隨後要逐漸過渡到精神方面。

這個獎勵存在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嚐到甜頭,明白雖然正確的習慣要走出舒適區,但也會讓自己有所收穫。

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推薦益智類玩具,比如樂高或芭比娃娃;要麼是外出郊遊、一起做遊戲這樣的陪伴。

直到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被激發,有了做事的主動性,這些獎勵就可以漸漸退出舞臺了。

4)家長的示範作用很重要

前文說過,有時孩子受到的刺激是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的、無意識的,因此想讓孩子堅持下去,父母帶頭或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至關重要。

這考驗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毅力,也有家長的耐心,至少在最開始的20多天內,家長要時刻監督,並根據孩子的反應做調整。

與其煩惱孩子的問題,倒不如從現在開始改變他吧。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