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康熙一朝為什麼容不下吳三桂了?

騎蝸牛走高速


不是容不下,換作是你,也一樣會這麼做。因為在封建社會,從來都是天無二日,人無二主,一山豈能容得下二虎。

自古異姓封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剛開始封給你個王爺,是為了籠絡你。多一個朋友總比樹一個強敵要好,隨著天下趨於穩定。王爺的種種隱疾逐漸暴露出來,成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後安。

眾所周知,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年少時,曾把除三藩、治黃河、收臺灣這三大困擾朝廷的難題親筆寫在寢宮的樑柱上,日夜警醒自己。其中削除三藩更是首當其衝,因為三藩問題不解決,後面的事情根本無法展開。攘外必先安內。康熙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三藩問題他根本就繞不過去,而其中吳三桂又是三藩中勢力最強大的,其他二藩都在看吳三桂的眼色行事。

吳三桂當年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順治皇帝跟他折箭為誓,答應他讓他世代鎮守雲南,永不相負。吳三桂在雲南的五華山上築起了宮殿,奢華直逼紫禁城,儼然就是雲南的土皇帝。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國庫稅收的一多半給吳三桂養兵,就這他還不知足,變幻各種花樣伸手跟朝廷要錢。無論康熙怎麼節衣縮食,戶部還是沒錢,沒錢你就什麼都幹不了。此外,吳三桂還在雲貴一帶私自開礦,鑄造銅錢,簡直富可敵國。他還插手周邊省份的政務,擅自派遣官員,號稱‘西選官’。西選官往往會跟朝廷派遣的官員發生衝突,政出多門,搞的地方上一頭霧水,不知道該聽誰的才好。

吳三桂還以西南南明餘孽未靖為由,養著幾十萬枕戈待旦的虎狼之師。私自派人到蒙古去販馬,勾結葛爾丹,走私私鹽,鑄造兵器等等不法之事應有盡有。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康熙即使不撤藩,吳三桂依然還會造反,只是時間問題。

康熙皇帝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三藩就是阻礙大清發展的一塊絆腳石,不得不處。

其實吳三桂也難 他要傭兵自重,防著朝廷,萬一朝廷徹藩,他好有反抗的資本。康熙皇帝也是情勢所迫,三藩尾大不掉,他不能坐視國家分裂。從吳三桂的角度來看,除了造反,他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交出兵權,解甲歸田,或能保全首領。這也是古今所有異姓王不得不面對的一道選擇題,騎虎難下。但大都是不甘心作俎上之肉,都會選擇反抗。成功了就是天下第一人,失敗了就是禍及滿門。顯然,吳三桂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後者。

不管是康熙皇帝也好,還是別的皇帝也罷,只要你想坐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撤藩問題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恨無常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康熙容不下吳三桂,那是因為吳三桂手裡有兵。

平西王府兵強馬壯,休養生息很長時間,招兵買馬也很久了,而且吳三桂絕對是人才,且野心勃勃,不會甘心屈居於人下。

兵者,國之利刃。康熙怎麼可能允許這把利刃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刺一下,這太危險了。

再加上康熙年紀輕輕,威信尚未完全建立,他的皇位也處於不十分穩當的狀態,要讓自己穩坐皇位,就必須清除身邊一切危險的因素。

吳三桂就像是一顆大毒瘤,隨時可以致命,康熙一刻不拔掉他都睡不踏實。

否之,任毒瘤生長,總有一天要危及生命,拔掉吳三桂是康熙必須做的事。


賽半仙


康熙容不下吳三桂,用一句話就足以解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首先,歷史的原因。

熟讀經史子集的康熙,對於中國的歷史可謂是瞭若指掌。華夏曆史上多少次藩王叛亂,康熙心知肚明。

對於任何一個王朝而言,消除對皇權的威脅都是重中之重。而藩王,這個自古以來便天然具備謀反舉動的位置,向來是中央重點戒備的對象。

大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到兩晉時賈后亂政導致的八王之亂,再的到大唐雖無藩王勝似藩王的節度使,最後是明朝朱棣篡位,這些血淋淋的事實無時不告誡康熙藩王做大之後,對皇權的穩定有著多大的威脅和傷害。

其次,兔死狗烹。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中國王朝更迭歷史上經常出現的現象。吳三桂開放山海關,令清軍得以不費兵戈之力,就能直面大明京都,最終將大明江山順利拿下。在這個過程中,吳三桂可謂是居功至偉,對滿清的建立起到了無法替代的功勞。

然而,經歷多年之後,對於康熙而言,此時天下已定,整個華夏地區除了三個異性藩王,再無能夠動搖滿清統治的勢力存在,而吳三桂等人的利用價值也早已經榨乾,剩下的唯有負價值,是滿清的負資產,那麼對於負資產最佳的對待方式就是趕緊處理掉,改換面目,包裝成優質資產。

再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滿清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摧毀漢人建立的大明王朝時,因為文化上得不到認同,必然要採用恩威並重的方式。比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就是一種從文化上進行閹割的手段。但是一味的白色恐怖,很可能會激起民憤,引發更大更多的逆反,而大封異姓王,則可以給世人樹立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形象。利於自身統治的合法化和正統性。

然而,異姓王畢竟是外人,按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古訓,兩族之間必然,因為某些文化上的差異而產生猜忌。這個根本就難以改變。滿清一朝,漢人長時間得不到重用便是這個緣由。

再加上本身吳三桂封王拜侯就並不是師出有名,甚至因為背叛舊主而有了極大的汙點。對於滿清政府而言,昨天你可以對大明心生反骨,明天你也可能對我忠心不足。

最後,吳三桂並不安分。

吳三桂自己也並非是個安分的主。成為平西王后,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對於清廷那一套,並不是十分感冒。特別是康熙上位之後,少年皇帝在有著多年征戰歷史的吳三桂眼中,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自然在言行上少了恭敬。另外,在雲南不斷充實自己的王府兵力,所以,要說他沒有異心也是不可能的。

綜合以上原因,已經毫無價值的吳三桂等人,對於康熙而言最好的結果就是他們走進墳墓。所謂最好的藩王就是墳墓裡的藩王,便是最恰當的註腳。


Crazy歷史


大清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三藩之賦半天下。

三藩用錢太多,而且擁兵自重,康熙不能允許這種國中之國的出現。

看康熙王朝,伍次友給康熙的諫言是,三藩,河工,漕運三項。

這三樣治理好,大清江山就穩定,反之就有可能傾覆。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吳三桂也確實把雲南經營成了自己家的後花園,吳三桂就是雲南王,土皇帝。

所以削藩勢在必行,康熙必須這樣做。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其實康熙不想打仗,是吳三桂先動手,康熙想妥善安排三藩,是三藩不幹。





飛航談歷史


其實在整個中國歷史消藩平藩一直貫穿始終,各個朝代幾乎都發生過藩王之亂。無論是同姓的異性的只要手裡有兵都難避免。

汗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以及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在者就是康熙年間的平定吳三桂了。

清初吳三桂降清,放清軍入關,自己又掉轉槍口替清軍充當先鋒剿滅南明。絕對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漢奸。

清初統治者為了安撫吳三桂許以高官厚祿,封為平南王,世代鎮守雲南。其實目的也並不是完全為了安撫吳三桂,也是為了穩定局勢,藉機安撫漢人,因為他們畢竟是少數民族,想要統治一個由漢人為主的大國搞點懷柔政策。

到了康熙時期,清政府的統治基本安定,國家逐漸走向正軌。在這個時候在去看擁兵自重的吳三桂怎麼看就怎麼不順眼了。

因為清朝的統治穩了,靠一些少數老百姓很難威脅到清朝的統治了。能威脅清朝統治的就剩下吳三桂和另外兩個藩王了。

本來就不是同姓王,不光不同姓甚至都不是一個民族。這怎麼可能能讓康熙放心的下。

在說吳三桂又不是什麼安分守己的人,做事也不怎麼低調,不知道居安思危。在雲南的地方政府官員大都對吳三桂又敬又怕,或者乾脆就從了吳三桂。

清政府是無論如何都容不下吳三桂,歷史的教訓一次又一次,康熙也不例外,最終走向了平叛吳三桂的道路,康熙也是付出了巨大加價。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宋太祖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清朝養三藩就是入關之初沒想到後面真的會拿下整個江山,開的口子太大,給的東西太慷慨,到後面真擁有一切時,又捨不得想反悔。

三藩其實是四藩,還有個定南王孔有德,不過被李定國乾死了。清朝養他們希望他們徹底解決南明,把任何一絲反抗的苗頭和希望都扼殺。

後世削藩時找到藉口諸如“佔賦稅預算、“有人事權”,這些全不是四個漢王自己憑空想象的,是清朝皇帝給的,當時需要他們賣命的時候什麼都好說,那會兒難道不覺得有問題嗎?


甲申十七年


不是容不容得下,是走獸死,良弓藏,打南明需要吳三桂衝鋒陷陣,南明已滅,吳三桂手握幾十萬重兵,那個皇帝也不會放心。吳三桂和另外的二藩要想保富貴,必須的舍兵權,參照後來的曾國藩,戰事結束,立刻解散湘軍,讓朝廷放心。


楊陽184317319


一山不容二虎,吳三桂已經嚴重威脅到朝廷,朝廷也養不起他們這些驕兵悍將,康熙想撤藩,但吳三桂肯定不能答應啊


陳堅說歷史



豬曉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了鞏固皇權,皇帝連自己的兄弟,甚至是親兒子都會殺,何況一個前朝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