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一朝为什么容不下吴三桂了?

骑蜗牛走高速


不是容不下,换作是你,也一样会这么做。因为在封建社会,从来都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一山岂能容得下二虎。

自古异姓封王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刚开始封给你个王爷,是为了笼络你。多一个朋友总比树一个强敌要好,随着天下趋于稳定。王爷的种种隐疾逐渐暴露出来,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后安。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年少时,曾把除三藩、治黄河、收台湾这三大困扰朝廷的难题亲笔写在寝宫的梁柱上,日夜警醒自己。其中削除三藩更是首当其冲,因为三藩问题不解决,后面的事情根本无法展开。攘外必先安内。康熙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三藩问题他根本就绕不过去,而其中吴三桂又是三藩中势力最强大的,其他二藩都在看吴三桂的眼色行事。

吴三桂当年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满清。顺治皇帝跟他折箭为誓,答应他让他世代镇守云南,永不相负。吴三桂在云南的五华山上筑起了宫殿,奢华直逼紫禁城,俨然就是云南的土皇帝。朝廷每年都要拿出国库税收的一多半给吴三桂养兵,就这他还不知足,变幻各种花样伸手跟朝廷要钱。无论康熙怎么节衣缩食,户部还是没钱,没钱你就什么都干不了。此外,吴三桂还在云贵一带私自开矿,铸造铜钱,简直富可敌国。他还插手周边省份的政务,擅自派遣官员,号称‘西选官’。西选官往往会跟朝廷派遣的官员发生冲突,政出多门,搞的地方上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好。

吴三桂还以西南南明余孽未靖为由,养着几十万枕戈待旦的虎狼之师。私自派人到蒙古去贩马,勾结葛尔丹,走私私盐,铸造兵器等等不法之事应有尽有。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康熙即使不撤藩,吴三桂依然还会造反,只是时间问题。

康熙皇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三藩就是阻碍大清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不得不处。

其实吴三桂也难 他要佣兵自重,防着朝廷,万一朝廷彻藩,他好有反抗的资本。康熙皇帝也是情势所迫,三藩尾大不掉,他不能坐视国家分裂。从吴三桂的角度来看,除了造反,他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交出兵权,解甲归田,或能保全首领。这也是古今所有异姓王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选择题,骑虎难下。但大都是不甘心作俎上之肉,都会选择反抗。成功了就是天下第一人,失败了就是祸及满门。显然,吴三桂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后者。

不管是康熙皇帝也好,还是别的皇帝也罢,只要你想坐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撤藩问题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恨无常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康熙容不下吴三桂,那是因为吴三桂手里有兵。

平西王府兵强马壮,休养生息很长时间,招兵买马也很久了,而且吴三桂绝对是人才,且野心勃勃,不会甘心屈居于人下。

兵者,国之利刃。康熙怎么可能允许这把利刃掌握在别人的手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刺一下,这太危险了。

再加上康熙年纪轻轻,威信尚未完全建立,他的皇位也处于不十分稳当的状态,要让自己稳坐皇位,就必须清除身边一切危险的因素。

吴三桂就像是一颗大毒瘤,随时可以致命,康熙一刻不拔掉他都睡不踏实。

否之,任毒瘤生长,总有一天要危及生命,拔掉吴三桂是康熙必须做的事。


赛半仙


康熙容不下吴三桂,用一句话就足以解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首先,历史的原因。

熟读经史子集的康熙,对于中国的历史可谓是了若指掌。华夏历史上多少次藩王叛乱,康熙心知肚明。

对于任何一个王朝而言,消除对皇权的威胁都是重中之重。而藩王,这个自古以来便天然具备谋反举动的位置,向来是中央重点戒备的对象。

大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到两晋时贾后乱政导致的八王之乱,再的到大唐虽无藩王胜似藩王的节度使,最后是明朝朱棣篡位,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无时不告诫康熙藩王做大之后,对皇权的稳定有着多大的威胁和伤害。

其次,兔死狗烹。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中国王朝更迭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现象。吴三桂开放山海关,令清军得以不费兵戈之力,就能直面大明京都,最终将大明江山顺利拿下。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可谓是居功至伟,对满清的建立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功劳。

然而,经历多年之后,对于康熙而言,此时天下已定,整个华夏地区除了三个异性藩王,再无能够动摇满清统治的势力存在,而吴三桂等人的利用价值也早已经榨干,剩下的唯有负价值,是满清的负资产,那么对于负资产最佳的对待方式就是赶紧处理掉,改换面目,包装成优质资产。

再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满清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摧毁汉人建立的大明王朝时,因为文化上得不到认同,必然要采用恩威并重的方式。比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是一种从文化上进行阉割的手段。但是一味的白色恐怖,很可能会激起民愤,引发更大更多的逆反,而大封异姓王,则可以给世人树立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形象。利于自身统治的合法化和正统性。

然而,异姓王毕竟是外人,按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训,两族之间必然,因为某些文化上的差异而产生猜忌。这个根本就难以改变。满清一朝,汉人长时间得不到重用便是这个缘由。

再加上本身吴三桂封王拜侯就并不是师出有名,甚至因为背叛旧主而有了极大的污点。对于满清政府而言,昨天你可以对大明心生反骨,明天你也可能对我忠心不足。

最后,吴三桂并不安分。

吴三桂自己也并非是个安分的主。成为平西王后,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对于清廷那一套,并不是十分感冒。特别是康熙上位之后,少年皇帝在有着多年征战历史的吴三桂眼中,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自然在言行上少了恭敬。另外,在云南不断充实自己的王府兵力,所以,要说他没有异心也是不可能的。

综合以上原因,已经毫无价值的吴三桂等人,对于康熙而言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们走进坟墓。所谓最好的藩王就是坟墓里的藩王,便是最恰当的注脚。


Crazy历史


大清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三藩之赋半天下。

三藩用钱太多,而且拥兵自重,康熙不能允许这种国中之国的出现。

看康熙王朝,伍次友给康熙的谏言是,三藩,河工,漕运三项。

这三样治理好,大清江山就稳定,反之就有可能倾覆。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吴三桂也确实把云南经营成了自己家的后花园,吴三桂就是云南王,土皇帝。

所以削藩势在必行,康熙必须这样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其实康熙不想打仗,是吴三桂先动手,康熙想妥善安排三藩,是三藩不干。





飞航谈历史


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消藩平藩一直贯穿始终,各个朝代几乎都发生过藩王之乱。无论是同姓的异性的只要手里有兵都难避免。

汗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以及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在者就是康熙年间的平定吴三桂了。

清初吴三桂降清,放清军入关,自己又掉转枪口替清军充当先锋剿灭南明。绝对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汉奸。

清初统治者为了安抚吴三桂许以高官厚禄,封为平南王,世代镇守云南。其实目的也并不是完全为了安抚吴三桂,也是为了稳定局势,借机安抚汉人,因为他们毕竟是少数民族,想要统治一个由汉人为主的大国搞点怀柔政策。

到了康熙时期,清政府的统治基本安定,国家逐渐走向正轨。在这个时候在去看拥兵自重的吴三桂怎么看就怎么不顺眼了。

因为清朝的统治稳了,靠一些少数老百姓很难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了。能威胁清朝统治的就剩下吴三桂和另外两个藩王了。

本来就不是同姓王,不光不同姓甚至都不是一个民族。这怎么可能能让康熙放心的下。

在说吴三桂又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人,做事也不怎么低调,不知道居安思危。在云南的地方政府官员大都对吴三桂又敬又怕,或者干脆就从了吴三桂。

清政府是无论如何都容不下吴三桂,历史的教训一次又一次,康熙也不例外,最终走向了平叛吴三桂的道路,康熙也是付出了巨大加价。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宋太祖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清朝养三藩就是入关之初没想到后面真的会拿下整个江山,开的口子太大,给的东西太慷慨,到后面真拥有一切时,又舍不得想反悔。

三藩其实是四藩,还有个定南王孔有德,不过被李定国干死了。清朝养他们希望他们彻底解决南明,把任何一丝反抗的苗头和希望都扼杀。

后世削藩时找到借口诸如“占赋税预算、“有人事权”,这些全不是四个汉王自己凭空想象的,是清朝皇帝给的,当时需要他们卖命的时候什么都好说,那会儿难道不觉得有问题吗?


甲申十七年


不是容不容得下,是走兽死,良弓藏,打南明需要吴三桂冲锋陷阵,南明已灭,吴三桂手握几十万重兵,那个皇帝也不会放心。吴三桂和另外的二藩要想保富贵,必须的舍兵权,参照后来的曾国藩,战事结束,立刻解散湘军,让朝廷放心。


杨阳184317319


一山不容二虎,吴三桂已经严重威胁到朝廷,朝廷也养不起他们这些骄兵悍将,康熙想撤藩,但吴三桂肯定不能答应啊


陈坚说历史



猪晓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了巩固皇权,皇帝连自己的兄弟,甚至是亲儿子都会杀,何况一个前朝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