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中國園林的理解,推動的卻是英國園林設計的變革?

文 |李崇寒

不是沒有人注意到中國園林和法式園林的區別,比紐霍夫晚30年去中國傳教的法國耶穌會士李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園林沒有林蔭大道,“中國人很少花功夫去經管花園,不在那裡佈置真正的裝飾品,不到那裡去逍遙遊憩,甚至不捨得為它花錢。……他們在園林裡壘巖洞,造小小的人工假山,他們把整個懸巖峭壁打成一塊塊的運到園林裡來,然後再一塊塊堆起來,除了模仿自然外,沒有別的打算”。李明有這想法並不奇怪,畢竟法國古典主義園林風正盛行,儘管有的莊園興建了部分中國式建築,只能稱其為點綴,無非是將屋面做成凹曲面,四角翻起,在屋脊上塑幾條走龍,或是在簷下畫彩面,突出中國特色。對於“模仿自然”的中國園林,李明欣賞不來,想必大多數法國人也是一樣,儘管第一個中式建築出現在凡爾賽花園,在學習推廣中國建築和園林藝術方面,英國卻搶在了法國的前面,這還得感謝傳教士馬國賢《避暑山莊三十六景》銅版畫的西傳,讓英國人對中國園林的理解進入圖像時代,從而推動了英國園林設計的變革。

為什麼對中國園林的理解,推動的卻是英國園林設計的變革?

凡爾賽花園為經典的法國古典主義風格

《避暑山莊三十六景》銅版畫是馬國賢1713年奉康熙帝之命按沈喻畫稿製作而成,中國園林的經典元素假山、拱橋、小溪、曲徑一個都沒少,當時印製了30部,馬國賢1723年離開紫禁城時,帶走了一批,1724年途經倫敦被英王喬治一世召見,3個小時會談中,不排除馬國賢對國王介紹中國建築和皇家園林避暑山莊,並拿出銅版畫進行展示,一部分銅版畫被馬國賢贈予伯靈頓勳爵,中國園林圖得以在英國上層社會傳閱。

為什麼對中國園林的理解,推動的卻是英國園林設計的變革?

《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 部分)

就像馬國賢所說,“我們追求以藝術排斥自然,剷平山丘,乾涸湖泊,砍伐樹木,把道路修成直線一條,花許多錢建造噴泉,把花卉種得成行成列。而中國人相反,他們通過藝術來模仿自然。因此,在他們的花園裡,人工的山丘造成複雜的地形,許多小徑在裡面穿來穿去,有一些在平地和澗谷裡通過,有一些越過橋樑,由荒石磴道攀躋山巔。湖裡點綴著小島,上面造著小小的庵廟,用船隻或者橋樑通過去……”《避暑山莊三十六景》給英國人展示了一種新的園林風格,恰好與“自然式花園”觀念相契合,但又不是完全等同,這一點,蘇格蘭建築師威廉·錢伯斯比誰都清楚,在他看來,法國古典主義的花園太雕琢,而英國自然式花園“不加選擇和品鑑……又枯燥又粗俗”,最好是“明智地調和藝術與自然,取雙方的長處,這才是種比較完美的花園”,這種花園,不是別的,正是中國的花園。他說,中國人雖然處處師法自然,但並不摒除人為,相反地有時加入很多勞力。中國園林有很多曲折小徑不假,但中國人並不仇視直線,他們也講究對稱,“只不過不引人注意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