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來源是書籍嗎?

邵興旺


智慧的來源對於我們來說肯定是書籍 當然也有把人帶入溝裡的書籍,可是智慧最初來源於哪呢,這個問題就要看人類是不是被高等文明造就出來的,不管是外星創造論還是神創論,都有一個不變的事實,那就是人類是被創造出來,看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地球的位置是在宇宙的絕佳位置,那麼世界上會有這麼多的巧合嗎,再說巧合多了那就是事實,所以人類的智慧來源很有可能是被人創造的,而目前能讓我們都智慧提高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讀書,多讀聖賢書。


言不語的熱點評論


智慧由三觀、思維和知識組成。

思維基本上等於天性影響和後天培養學習得來的總和。

知識,則是由出生後,從小時候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到環境同化,再到後來的學校輸出、自我學習中得來。

三觀由思維和知識決定。你的三觀,有時候可能並不是你的,而是一個大集體的總和。大部分人並沒有自己一直堅守的獨立三觀,而是人云亦云,常被不經大腦的衝動感性牽著走。擁有自己獨立三觀的人,是極少數,這些人,要麼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頂端的精英人物,要麼是低調隱居的世外怪人。西安終南山深處就有很多這樣的神人。

這三樣事物的總和就是智慧。或許,出於我個人的認知侷限,還會有其他東西。我不知道的,或此時此刻想不起來的。

但我可以肯定,一定還有。

我同樣肯定的是,智慧的來源裡確實有書,但書遠遠不是全部。

我們人類,哪怕是長期獨來獨往的人,都是群居動物,有群居動物的很多屬性。只要和其他人以任何方式發生接觸,都會在彼此心裡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些無數微妙的影響,經過長年累月的你來我往優勝劣汰式篩選,最終都會塵埃落定,濃縮成你身上的智慧。

智慧,最終會是你身體和生命的一部分。它來自很多地方,註定會影響你,塑造你,也同樣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別人。

智慧是人類的財富和武器之一。

如果我們人類是更高級的文明設計出來的低等生物的話,那麼,智慧,就是這場遊戲裡,能夠安全生存、過關斬將、無往不利,讓自己和身邊人的開心、快樂、灑脫、快活更多一些的獨家神器。


威廉二伯


可以是書籍,但不完全是。書籍很多時候給予我們的是知識還有對智慧的啟發。

1、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智慧是什麼?是能解決無數個具體問題的大原則,有了這個大原則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知識,則只能解決某個具體問題。

我們多數時候讀書即使記下來了獲取的也只是知識,而非智慧。智慧是要用心揣摩、用心實踐的,是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並能解決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的,這才是智慧。

2、讀書不一定能獲取到智慧

一個人讀書能不能獲取智慧的啟發要看兩方面:

一是這本書本身有沒有智慧?本身沒有智慧當然不可能啟發讀者獲取智慧;

二是讀者讀一本有智慧的書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夠參悟、領悟於其中。

當然,開始讀書的時候沒有感悟很正常,多讀有智慧的書,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也就能從中汲取到智慧了,這是正能量書籍對自己的薰陶。

3、萬事萬物皆是書

書是什麼呢?是通過文字來闡發某一項事理,讓人懂得世間、宇宙間的一些規律及實際狀況。

而通過大自然還有社會中的人事物,包括每個人自己的經歷,其實都是可以獲取到這些看破實相的能力的,這份能力其實就是智慧。

有些人雖然讀書不多,但為人處世非常周到高明,做起事業的時候也明白該堅持什麼、該捨棄什麼,對世事本真的洞察比一些讀過很多書的反要強很多,這就是雖然他們未讀多少實際的書,但讀了很多沒有長成書本形狀的書。

4、智慧的來源

智慧的來源其實就在於每個人自身。每個人本身都是具有智慧的,只是被慾望、煩惱、積習遮蔽住了,散發不出來。

比如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連字都不識,但當了證佛性之後一切經書的釋義皆能信手拈來,且都能講的很精妙,這就是智慧在起作用了!

大師沒大讀過什麼書,靠的是什麼呢?內定的那種清淨的境界。

定生慧。


挽狂瀾


知道,讓後覺醒,是開啟智慧的鑰匙!而書籍,是獲取知的一種途徑!

就我們現代人而言,物質飛速發展,科技製造隨處可見,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時,我們以逐漸破壞和散失覺為代價。

簡單的來說,長期以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們的作息。但是,我們現在的燈光晝夜通明。養雞的人知道,為了讓蛋雞多生蛋,24小時開燈照射,讓雞感覺一直是白晝,能量一直開洩中。人,也一樣,在夜如白晝的刺激下,身體一直處於興奮狀態,睡眠質量越來越差。

我們現在享受的空調,冷飲,以及多食果蔬,少食主食的飲食理念,以及很多開放的觀念,都在逐漸的讓我們散失基本的覺察能力。

人到中年,甚至部分部分人不用到中年,就散失了嗅覺,鼻子聞不到味了,口嘗不出味了,皮膚對冷暖感知失調了。

這顯而易見的現象,僅僅提到身體覺的散失,心覺的麻木和散失,就不多提了。

我們人類做為萬物之一,隨著晝夜更替,日來月往,寒暑更替,四季輪迴,隨著自然變化,順應自然變化,調整作息,調整飲食,調整情緒,這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我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逆自然而行,事實證明,自然是強大的,人終歸會以損害自己的健康為代價。

而如何獲取天地宇宙的變化規律,我們古人已經研究的特別透徹,《易經》《黃帝內經》《山海經》,天上,地下,人類的一切,都說的明明白白,所以,書籍是獲取道的一種途徑。而在獲取後,能夠喚醒身心靈的覺察能力,才有可能通往智慧之門。

歷史上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而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就是有知無慧之人,學到了死東西,但是沒有走上激活智慧的路!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六祖慧能大師以手指月,道出了文字與真理之間的關係”智慧和書籍的關係如出一轍。

人類的智慧靠書籍傳承,隱含在書籍裡面,但是書籍卻不是智慧,只是智慧的載體!

幾百年面,書籍不是很多,但是人類智慧卻從來沒有中斷。說明人類的智慧並不完全依靠書籍傳承,生活、生產、世間萬物……都有智慧的依存。

五千年浩瀚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寥寥的文字記載更是滄海一粟,被淹沒在歷史海洋中的大智慧卻是燦若繁星。

人類智慧的感悟是一種修行,在塵世中修行相比較躲到深山的隱士更加的勇敢而艱難。



陽光1973


我不認為智慧的來源是書籍。讀書只能給你帶來各種個各樣的知識。一個人可能有許許多多豐富的知識,但是並不能證明這個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佛語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說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也是智慧的意思。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說的。但是一個有智慧人的所言所行,卻處處體現著智慧。就像一塊糖很甜一樣,但是你無法描述這個糖到底是怎麼甜的,無法對其進行量化,只能自己嘗試。所以說一個人開了智慧,別人是無法衡量的。

但是讀書可以幫助人們開啟智慧,得到智慧卻只能通過人們的實踐。書籍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客觀事物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見解的知識,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行動,但是僅僅靠書籍是無法幫我們獲得智慧的。



中國傳統文化導讀


智慧,是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的思想反應,經驗集成和高瞻遠矚。它可以是一瞬時的大腦反應,同時也是時間跨度很大的可持續發展。其中的思想,智慧,不僅僅是來自書籍,涉獵閱讀,當然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可以得到智慧的收穫,但同時智慧也可來自現實生活中,來自勞苦大眾中。在古代,勞動人民沒有機會得到教育,學習,他們只能通過勞作,去積累經驗,認識事物,不斷加強實踐,記錄經驗,從生活中去理解世界。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無不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他們是從生活中積累經驗來的。

在當代,可能沒有像古代那樣缺少科學技術,物質生活豐富,有受教育的權力,可以通過讀書來獲得智慧,然後你把學到的智慧應用到現實生活裡,會更加智慧,因為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從而造就一個人!




123kk評人論事


書籍是人們探索世界、認識自己的一個有效工具,學習技能,拓展視野眼界必不可少,傳遞的可能是他人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智慧。

但是,所有別人傳遞給我們的,不管是通過書籍、語言還是其他途徑,我們能夠得到的只是知識。

智慧是有血有肉的,帶有自己的基因特色,只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實踐中總結髮現,並融入自己的言行中,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智慧是在生活中,用我們言語行為處事,一點一滴凝成的珍寶。

幸福和智慧都是有根的,從生活中長出來,一點一滴生命經歷的結晶。

智慧是一種結晶,因為經歷和經驗。所以,不要拒絕和否定經歷,這是彩蛋。




葉恆君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

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繫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

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古書中提到“韋編三絕”,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據一本書的長度,決定它應該用幾段來編纂,通常是兩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書籍數量的“書”這個詞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繩子連接著一系列簡化的書籍。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擴展資料: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

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侷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攀閱


真正的智慧是來源於生活經驗的總結,比如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讀書讀的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歡讀書。

遇事懂得思考判斷,遇名利懂得捨得,遇安逸懂得居安思危,遇生死懂得放下都是大智慧。古有“大智若愚”,別人看你有點愚有點傻,但你把人把事做的很成功,這是易經中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原理,時刻與天道合一,這樣是自然界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式

所以說智慧 就是生命所具有的基於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能力,包含對自然與人文的感知、記憶、理解、分析、判斷、昇華等所有能力。智慧與智力不同,智慧表達智力器官的綜合終極功能,與“形而上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則謂“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智慧體現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論:不是智慧的來源是書籍,是書籍的來源是智慧的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