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巴菲特每天至少讀500頁書,孫正義靜養兩年看四千多本書,怎麼做到的?

齊立新


名人成功的故事,你聽聽就行了,不要較真。馬雲還說讀書太多的人都不太能成功,那你就不讀書了?



巴菲特是投資專家,需要廣泛地涉獵各行各業的知識,而且大部分都是淺閱讀,看一遍,走馬觀花,所以每天讀500頁有什麼稀奇的?你有幾百億身家的時候,沒事幹,你可以一天讀一千頁。不過就是你讀一千頁也沒有用,除非你成為巴菲特這樣的頂尖人物,不然沒有人會對你讀多少頁書感興趣的。

孫正義兩年讀四千本書,你可以簡單計算一下,就是說一天要讀七八本書,一本書就按最少三百頁計算,所以你可以想象他一天下來要讀多少內容。別說他就是和平常人一樣兩隻眼睛,就是再多長兩隻,他也讀不完這些東西啊!


所以這裡說的讀完,看完,你能理解就行了,別太較真。

當然,讀書也是有讀書的獨特技巧和方法的。說讀完一本書不見得就是要把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完。有些人讀書就像查字典一樣,事先有明確的讀書目的,帶著問題去讀,只要通過翻這本書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是讀完了。

這樣也可以。所以每個人對讀完的定義都不一樣。人不同,讀書的目的不同,讀書的方法和策略就會不盡相同。我讀書沒有這麼快,但是我也從來不羨慕這種讀書快的英雄。

一頓飯我吃一碗麵條就飽了,你非得每次都是吃滿漢全席,每個菜都看一眼不動筷子,只要你吃得起,吃得舒服,也可以,那是你的生活方式,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當你成為一個大人物的時候,也會有人編排你的故事,把你吹得無所不能。就像過去皇帝出生總是天降大雨,雷電交加一樣,普通人對於大人物的崇拜都是盲目的。現在朋友圈裡那麼多馬雲語錄,其實真正和馬雲又有什麼關係呢?


作家楊文華


這個一點都不誇張,我就親眼見過這樣的人。


我上一份工作的直屬領導,第一次和他出差,在機場他買了3本書,上飛機後,我開始睡覺,他開始看書。


一覺醒來,飛機落地,我問他收穫怎麼樣,他說,全看完了,沒啥新奇的。


我有點懵:2個小時,他就看完了3本書?


後來我才知道,他每年要看至少100本書,那他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這樣的閱讀量並不算特別的誇張,但他閱讀的方法跟很多成功人士的方法大體相同:


1.建立對閱讀的興趣


閱讀本身就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情,跟玩遊戲、追劇、旅遊一樣,是一件趣事。


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曾說過,巴菲特醒著的一半時間是用在閱讀上的。巴菲特自己也回憶說,自己12歲的時候就已經讀完了奧馬哈市圖書館中所有關於投資的書。


一個12歲的孩子會帶著什麼樣的野心和目的去閱讀嗎?除了興趣,沒有其他的動機可以解釋。


要想提升閱讀量,前提必須是要對閱讀感興趣。


如果你問怎麼培養閱讀的興趣?


那隻能回答你:別問,讀就是了。


2.樹立自己的知識框架


框架這個東西比較難理解,可以說是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個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時間作為積累。


當然也需要有悟性,也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


如果建立了自己的知識框架,你會達到一種“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的境界。


舉個例子,當你學習了大量的數學、物理學的知識後,你再去讀牛頓的書,就會讀的很快、很順。


因為對書的內容,你自己心裡已經有了一把衡量的標尺。


牛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雖然是一個科學家,但他的書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用宗教來解釋當時科學所無法論證的東西。


所以,當你經過一輪科學的訓練後再去讀他的書,你就會只關注他科學的部分,並將他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相對比相融合,而自動過濾那些宗教的內容。


這樣,你讀書的效率不僅會更快,而且記憶會更深。


3.一本書不一定要讀完


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固執,叫如果不把手頭的這本書讀完,我就不會開始讀下一本書。


其實完全沒必要這樣。


要知道,作者寫一本書的過程是很漫長的,這期間,作者有靈感迸發的時刻,也有思緒阻塞的時刻。


對於那些優秀的內容、優質的章節,我們可以慢慢品讀,對於那些沒太大幫助的部分,大可Pass掉。


這裡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講授了一種讀書的方法:


讀書的時候要對內容進行分類,優質的內容要拆解式地細讀,一般的內容要掃描式的略讀。

而且,完全沒必要一本接一本地讀,完全可以同時讀好幾本,哪本有收穫,就接著讀哪一本。


再給大家推薦一個小技巧: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先看推薦序、前言和目錄。


推薦序是別人看完後對這本書的評價,字裡行間往往會透露出這本書哪裡好哪裡不好,挑別人覺得好的內容讀你會節省很多時間。


前言和目錄是作者對本書的框架的總結,看完後你自己心裡就會有數,哪些章節對我有用,哪些章節對我無用,同樣能節省你的時間。


好了,方法就介紹到這,希望你能開始你的閱讀之旅,最後,分享一條關於讀書的勵志雞湯:


我也不知道我讀了這些書有什麼用,但這就如同我每天都在吃飯一樣,它們的的確確構成了我的血和肉。

館君


我以前很喜歡看書。但看書需要時間,而且是大量的。兩年4千本也不是不可以,恐怕這位先生全部時間都用到了看書上吧。一天快6本書,每天如此,真的是相當有水平。我不是質疑他不能看這麼多,只是讚賞能日復一日堅持愛好的人,請不要誤會。



武漢理工大學WHUT


我四個屌絲,有一天,我突然成為百兆負翁,媒體採訪我,我就說天天不是睡覺就是黃鶴樓,啃老一輩子,天天買彩票。有一天我中獎了。但是我一分錢都沒捐給同事。所以我成為百兆負翁。

然後美體報道出來是這樣的,一窮苦人家為了事業每日起早貪黑,懸樑刺股,鑿壁偷光,日日夜夜在家裡奮鬥!日悅百女書。終於成為人上人。


用戶111169703551


隨便相信富人說的話說明你永遠當不了富人,永遠只有當韭菜的命,我想問你是巴菲特保姆還是二奶天天守著他看見他讀了這麼多書嗎,我以前幾個工地老闆都是千萬身家,但是連字都寫不了幾個,花點錢打扮了還不是跟這些人一樣人模狗樣的


原來如此loolo


每年看書幾百本、上千本書的人真的存在。對於如何讀書,我已經花了大半年研究,看過幾十本有關如何讀書的書籍,經過自己的摸索實踐,可以說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下面就分享我自己關於如何實現快速閱讀的方法:關於如何讀書可以寬泛地分為略讀和精讀兩種,下面一一說明:

1.想實現一年看幾百本書,一定要學會略讀。

什麼是略讀呢?

不是簡單的理解為簡略的看完一本書,而是知道什麼書該看,什麼書不需要不值得看;知道一本書應該看哪些地方,哪些地方不需要看,這才是略讀。


很多人讀書慢往往是因為他們還是用著小時候的閱讀習慣,拿出一本新書,就迫不及待地想從頭讀到尾,這是非常低級的讀書方法。


現在社會壓力大,我們已經很少有閒心來安靜讀書,在這種外在環境之下,想要自己能夠坐下來看書,那麼選書一定要是能夠解決自己實際問題的、能夠給自己帶來實際收益的。


比如,時間管理類書籍、精力管理類書籍、職場能力提升類書籍等等,總之,如果你還沒有養成讀書習慣,那麼最好一開始就從能夠解決自己問題的書看起。

2.想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一定要知道需要精讀的書一開始不太適合你。

什麼是精讀呢?

精讀就是一字一字認真的閱讀。

彭小六在一次演講上分享快速閱讀的技巧,結果有人問彭小六,你能夠半小時讀完《道德經》嗎?


看似是在嘲笑彭小六,實則是這位聽眾無知,他分不清楚可以快速閱讀的書和只能夠一句句精讀的書。


像《道德經》這類經典古籍,或者各種經典虛構類文學這些書,都只適合精讀,不適合略讀。


3.怎樣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確實可以通過有效的刻意訓練達到一定的成效。


比如,通過減少眼球的定焦次數、通過擴大自己的視覺幅度、通過減少默讀等等,都可以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


有關如何提升自己閱讀能力和速度的更多知識,可以查看我的主頁置頂文章,有更為詳細的說明。謝謝點贊和關注@牧邊讀書



阿牧是誰


這個我是相信的。

其實這涉及到一個知識積累問題,無論是巴菲特,還是孫正義,都是他們那個領域的頂尖專家。他們說了每天讀500頁書,或是兩年讀了幾千本本書,但他們有一點沒說,那就是他們已經把自身領域的一整套知識體系構建出來了,而且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備。這樣的話,就完全可以非常快速的讀書。

1.本領域的書籍。他們已經是泰山北斗了,別人寫的書能入他們法眼的已經極少,一本幾百頁的書,隨手翻一翻就能獲取到其中的精華。

2.其他領域的書。雖然他們可能不是特別精通,但如果只是拿來借鑑的話,很快也能讀完。

3.書籍本身的價值。現在的很多書,雖然看上去有幾百頁,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能就一頁紙,剩下的都是作者的論述,讓你更好的理解他的觀點,所以價值跟頁數沒有必然關係。

很多人讀書慢,大多是因為知識背景、知識儲備不夠,所以需要一句話一句話的去理解吸收,就像一個剛接觸哲學的人,光理解一些基本的哲學概念就要費很大功夫。而對於研究西方哲學的資深教授呢,可能拿過一本書,隨手翻一翻就能瞭解有沒有價值。

所以,讀書有時候不是要讀多少,洞悉作者的思想和見解更重要。


艾希瑞


每天讀500頁書,跟每天刷500頁的微信,沒有區別,都不過是為了快速獲取信息罷了。


一旦開始強調閱讀的速度,閱讀的意義也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

閱讀速度,部分取決於閱讀技巧,但更重要的在於文本本身。特意強調閱讀量,必然會在書籍的挑選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方便閱讀的文本。這樣一來,大部分閱讀其實是在做無用功,不斷獲取重複的信息。頻繁更換文本,更會導致信息碎片化,難以成為一個體系,所以這跟在手機上瀏覽網頁沒有區別。

真正的閱讀必須得慢下來。

文本的選擇,要適當高於自己的認知水平,儘可能選擇經得起時間汰選的經典文本。讀一本要有一本的收穫,而不是草草翻完就算完成任務。

舉個例子來講,邢其毅的,上下兩冊共1000多頁。如果每天閱讀500頁的話,最多三天可以讀完。這樣讀完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又去閱讀其他的版本的有機化學,讀了很多,結果卻一無所獲。

反之,逐字逐章的去讀,哪怕一天只能啃一兩頁,細嚼慢嚥,待這本書完全消化以後,所有的有機化學類教材都可以不用讀了,你也就真正掌握了基礎有機化學的知識。




人文社科類書籍也是這樣,像金庸小說。可讀性非常強,一天讀上幾百頁是不成問題的,但最終能夠留下一些什麼呢?也許連人物名字都已經淡忘,情節也記不大清。如果要真正賞析文學藝術之美,就必須得細嚼慢嚥,探幽索微去咂摸它的細節。唯有如此,才能體會金庸先生在情節構思,遣詞造句上妙到顛毫的功力。等你真正讀完金庸的小說,也許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但無論在文學鑑賞水平,還是在文字表達方面,都會有質的飛躍。

我們提倡無功利化的閱讀,提倡要博覽群書,旁及專業之外的書籍;但同時也得強調閱讀的功利性,閱讀的功利性,不是要立刻用讀的書來賺錢,或只讀跟升學賺錢有關的書,而是讀完一本書就得長一項本領。以長本領為目的的閱讀,不可能快,也不需要快。

強調數量的快閱讀會讓人越讀越忙,越讀越心急,越讀越浮躁;而追求質量的慢閱讀,則會使人越讀越靜,越讀越定,越讀越閒適。世間的書千千萬,沒有哪本書是非讀不可的,只求遇到一本,就要深入研究一本,儘可能將其味道咂摸品味出來。


上庠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會感嘆自己不夠努力,這麼忙的人還讀書那麼多,自己有什麼藉口不多讀書? 但對於“每天500頁”,“兩年四千本”這種耀眼的數字,我的思考是,讀這麼多應該不只是勤奮的原因,一定是他們有獨特的讀書方式。


讀書量不一定只取決於閱讀速度和閱讀的絕對時間,另一個被忽略的變量是閱讀的目的性。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自知的人,他們瞭解自己的知識結構,知道哪裡有欠缺,知道補充哪些知識能進一步有助於自己的事業或生活,因此與一般人摸起一本書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給予每一頁每一段平等的關注度不同,他們或許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裡獲取什麼,因此直奔那一章節,其他章節略讀或者跳過。


這就好比逛商場,知道自己想買一雙運動鞋而去有目的的逛肯定會比一家店挨一家店漫無目的的逛要省時很多。


胡哲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業餘時間喜歡閱讀和寫作。在各大自媒體平臺上,經常看到有人寫類似“一年閱讀300本書,我是怎麼做到的?”這類文章。這真不是吹牛,真的有人能夠做到。但像我們傳統的閱讀方法,拿到一本書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肯定做不到,那到底有哪些技巧呢?他們到底怎樣做到的呢?

一、掌握了快速閱讀技巧。

想要和巴菲特一樣,擁有超快的閱讀速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棄從頭到尾閱讀的方法。快速閱讀技巧教會你的,也不是如何將閱讀字數加快,而是放棄一些內容。那到底應該怎樣閱讀?

1.先閱讀前言後記和目錄,判斷書籍是否可讀。

頂尖高手可以僅憑前言後記以及簡單的翻閱就能判斷書籍的價值,剛入門的讀者可能開始的時候不太能判斷書籍的好壞,至少也等到讀完整本書才能判斷。所以在這一點上,大神們肯定比我們速度快。

但是我們也可以學習這種辦法,能夠大致知道書籍寫了哪些內容,而看多了,你就能像大神一樣厲害。能夠迅速的判斷書籍的價值,能夠最大程度幫我們節約時間。

2.利用“二八原則”只閱讀重點內容。

根據“二八原則”我們知道,世界上幾乎每樣事物都是根據“二八原則”來的,比如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裡,書籍也是如此,一本書的重點內容只佔書籍的20%。因此實現快速閱讀的奧秘就是,只閱讀書籍中最重要的20%的內容,就能很大程度的節約閱讀時間。

二、閱讀書籍越多,重複的內容閱讀,速度也就快了。

我在學寫作的時候,老師經常和我們說要進行主題閱讀,同樣是閱讀,主題閱讀速度快,效果好,還能最大程度的積累素材。

我在進行閱讀的時候也深有體會,同樣主題內容的書籍,在閱讀時會有一些重複的地方,那我在閱讀的時候對於重複的地方,就可以忽略,我只需要閱讀一些新的思想就可以了。這也可以幫助我提升閱讀速度。

三、書讀多了,速度自然就快了。

我上高中的時候,我們語文老師和我們說:我希望你們,從第一天開始就能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晚上將語文書從頭到尾讀一遍。開始的時候,你讀一遍可能會花很長時間,但是時間越久,你閱讀的速度會越快,書也會越讀越薄。

閱讀文字也是一種習慣,當閱讀數量足夠多,其實你不用多努力,就能閱讀速度飛快。如果你還達不到你心中對速度的要求,那就去看書吧,時間久了,自然就厲害了。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觀點。但其實,在我看來,閱讀速度快並不是絕對的標準,有的人讀的少,但是理解的深,有的人能將讀過的書籍全部記住,這些都可以。沒有必要一味的追求速度。

當然如果你能夠做到速度又快,效率又高,那就大神級別的了,這是每個讀書人追求的目標。畢竟好書太多,我們要加快我們學習的腳步呀。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專注閱讀和寫作,歡迎關注~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