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我國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在城鎮化中後期,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引和控制,但這需要首先對城鎮化中後期客觀形勢做出科學分析和判斷,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系統清晰的戰略思路,以戰略指引規劃。中國城鎮化進程是否健康可持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規劃人的作為。

《城市規劃》2019-9期繼續刊出“前瞻‘十四五’”欄目系列文章。在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城鎮化無疑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 2020)年》已經指導了近幾年以來的城鎮化工作,未來城鎮化道路如何走,亟待方向指引。在《城市規劃》2019-9期“前瞻‘十四五’”欄目中,武漢大學李志剛教授等撰寫的論文《城鎮化的社會效應及城鎮化中後期的規劃應對》著重分析中國城鎮化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從社會發展角度提出系列城鎮化發展判斷和宏觀戰略思路。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 | 圖片源自:眉山新聞網


中國城鎮化的內在問題導致城鎮化被分離為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兩個方面,並且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的問題十分突出。文章抓住人口城鎮化這個關鍵,詳細闡述了未來我國城鎮化中後期人口城鎮化進程的轉變。應對城鎮化現實挑戰,論文從路徑轉變、機制轉變和社會效應三個層面分析人口城鎮化,逐層深入地揭示出我國人口城鎮化內在深層次矛盾。

在人口城鎮化的路徑轉變方面,文章認為,未來中國城鎮化中人口流動具有不可逆性,即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那種農村人口單向流入城市並週期性城鄉循環流動,而是形成定居城鎮和城際多向流動的態勢。人口流動的推拉力機制已經逐步從“城鄉發展差距”轉變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中國近十年城鎮化率變化 |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8》數據繪製。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中國近年流動人口數量變動 | 資料來源:中國流動人口數據平臺。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城市化率與社會流動的實證關係


資料來源:基於2014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繪製。注:圖a為不同城鎮化率城市的居民的社會地位與其所在城市的城鎮化率的擬合曲線,圖b為近5年來居民社會地位變化與其所在城市的城鎮化率的擬合曲線,圖c為未來5年居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與其所在城市的城鎮化率的擬合曲線。

在人口城鎮化的機制轉變方面,論文結合經濟社會要素分析,得出一個與以往主流認識不同的看法,認為長期以來規劃界往往聚焦城市體系中的“世界城市”和“首位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忽視其外圍製造業城市對就業和城鎮化的拉動作用,如東莞、蘇州等。並判斷,在未來中國城鎮化的承載空間體系中,外圍製造業城市作為“中間層級城市”,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進而文章呼籲重視和支持“世界工廠城市”,在高質量發展前提下,堅持並提升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協同水平,以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在社會效應方面,文章基於近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量化考察了我國社會流動與城鎮化率的關係,明確社會地位變化程度與城鎮化率的規律,具體分析了城鎮化對社會流動的影響。經過測度論文發現,城市地區的居民的社會地位自評顯著高於農村地區,說明城鎮化進程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城鎮化水平較低城市居民的社會地位自評相對較低、社會流動更大,反映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對城鎮化落後地區的影響更顯著。

文章指出,隨著城鎮化發展速度的下降,前一階段被掩蓋的社會問題將被一定程度放大,保持持續的社會流動和社會發展活力成為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後期的重大社會挑戰。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符合本地落戶條件下流動人口落戶意願與長期居留本地打算

資料來源:根據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專項調查數據統計,樣本量13998。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城鄉居民生活狀況主觀評價差異

資料來源:根據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統計,農村樣本量為13319個,城市樣本量為7767個。

文章將長期保持社會發展的活力作為我國城鎮化中後期的重要規劃應對手段。從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到,以往學者對於城鎮化的經濟效應研究較多,而對城鎮化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應關注不夠,在城鎮化進程的中後期,保持社會發展的活力將成為城鎮化可持續推進的重要保障。

第一,建立超越城鄉二元分立的戰略思維,統一城鎮化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文章明確我國城鎮化的主要載體是城市,未來我國城市的經濟和人口規模還將持續增加,要穩固城市發展道路,同時,應認識到鄉村是我國城鎮化的穩定器,起到增強城鎮化韌性和城市抗風險能力的作用,城鄉將實現新的均衡。認為建立從城市到鄉村的現代化空間統一體是未來推進人口城鎮化的重要發力點。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 | 圖片源自:新華網

中國城鎮化中後期的人口城鎮化形勢判斷與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 | 圖片源自:新華網


第二,研究促進社會流動的城市人口空間治理術。文章認為,面向新的全球化背景和後結構性調整週期,未來社會流動放緩和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激化的可能性增加,空間規劃要促進持續健康的社會流動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重視“底層價值”,更多回應社會底層差異化和多樣化的訴求,把社會治理作為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

同時,加快探索人本化的城鄉空間以提升人口的城鎮化質量,減弱階層與空間的關聯度,關注城鄉空間的生活體驗,解決大城市日益嚴峻的“家庭日常生活空間撕裂”問題,以及中小城鎮社會流動放緩問題。

第三,建構人口城鎮化空間載體層級體系。建立城市群——都市圈——一般城市——縣鎮村梯度空間體系。其中,在都市圈層級,要進一步發展完善“疏解式規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在中心城市內部更新中,要避免大規模的階層更替和社會淘汰現象,在中心城市外圍尋求新的人口城鎮化增長空間,中心城市與外圍城鎮形成有序的空間結構關係,提升從中心城市到邊緣縣域的輻射能力和共享水平。

(感謝《城鎮化的社會效應及城鎮化中後期的規劃應對》文章作者在導讀編寫中提供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