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萬網友“雲養娃”背後的馮玲醫生:封城後310位產婦平安生產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梁緣 武漢同濟醫院 童萱)

“我寧願自己感染,也無法忍受手術出現併發症,我無法原諒自己。”手術護目鏡、防護面罩不透氣,戴久了人一呼氣就起霧,看不清。有時候做著做著,同濟醫院產科主任馮玲就摘下護目鏡,完全忘記了自己可能暴露的危險。
1月23日,武漢封城,疫情急劇進展。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毒,馮玲所在的產科一邊收治病人,一邊梳理孕產婦的門診入院、手術、住院管理流程……作為全國疫情最嚴重地區中實力最強的醫院,同濟醫院產科主任馮玲承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注與壓力。
截至3月18日,同濟醫院產科接診了364位孕產婦,310位產婦在同濟平安生產,其中41位是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產婦,在這裡,孕產婦零感染、醫護零感染。

9000萬網友“雲養娃”背後的馮玲醫生:封城後310位產婦平安生產


“裸奔”上陣為新冠孕婦剖宮產
“當時,產婦急診收入院,並沒有發熱症狀,核酸結果也還沒出來,手術完了,核酸結果卻顯示陽性,感染!”
提到最讓馮玲感到後怕的,莫過於一次“裸奔”上陣為一位急診產婦剖宮產手術。當時產婦急診收入院,儘管沒有發熱症狀,但由於情況緊急,還沒等核酸結出來就上了手術檯,結果手術完了,核酸結果卻顯示產婦是陽性。
2020年1月中旬,從第一例術後才查出核酸陽性的產婦開始,馮玲的心就一直懸著。產科不同於別的科室,特殊時期,更要“特殊”地保持正常運轉。1個多月裡,同濟醫院產科主任馮玲每日必在同濟幾個院區奔走,協調、手術。在抗擊新冠疫情的50多天裡,她和她的143人產科團隊“來者不拒”,將每一位來到同濟的孕產婦24小時呵護著,他們是新冠肺炎期產婦的護佑天使。
“我寧願自己感染,也無法忍受手術出現併發症,我無法原諒自己。”手術護目鏡、防護面罩不透氣,戴久了人一呼氣就起霧,看不清。有時候做著做著,馮玲就摘下護目鏡,完全忘記了危險。

9000萬網友“雲養娃”背後的馮玲醫生:封城後310位產婦平安生產


與疫情賽跑,48小時向全國發出孕產“攻略”
孕婦處於免疫耐受狀態,加上孕期特殊的生理變化,孕產婦易遭受病原體感染,導致發熱,如何區分普通發熱和新冠感染症狀?沒有針對呼吸道傳染病的隔離病房,發熱孕產婦與普通孕產婦如何隔離?孕婦疑似感染,新生兒出生後如何處置,怎麼和新生兒科醫生配合?……
“這應該是共性的問題,需要和全國同行共享問題解決方案。”馮玲緊急聯繫同濟婦產科馬丁院士、兒科羅小平教授、新生兒陳玲教授、產科陳素華教授、曾萬江教授等,短短48小時的起草、修改、討論、定稿,向媒體和全國同行第一時間發佈了《同濟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孕產婦及新生兒管理指導意見》,呼籲全國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須特別關照孕產婦及新生兒。
她密切關注疑似發熱的孕產婦,她要確保“三個零”——產婦間零感染、新生兒零感染、醫護零感染。
2月2日大年初九,早上8點,一位孕40周、高度疑似新冠感染的陳女士被推進手術室,這臺手術正是由馮玲團隊主刀。“當時她一邊伴有陣痛、一邊發熱,CT影像明確提示病毒性肺炎,必須馬上手術。”孩子出生後36小時,經過核酸檢測確認陽性。這也是世界最小年齡新冠病毒感染者。


隨著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的報道,新冠病毒母嬰傳播的可能也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2月9日,馮玲又聯合同濟醫院兒科專家修訂發佈了《同濟醫院新冠肺炎期孕產婦及新生兒管理指導意見(第二版)》。
“我們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我們有妊娠合併新冠肺炎的診治經驗,一定要給國家真實有效的資料。”為此,馮玲謝絕了媒體對她個人的採訪,參與編寫了《新冠肺炎孕產婦分娩期管理建議》、《妊娠期與產褥期新冠病毒感染專家建議》等,還主編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產科防護手冊》,目前已出電子版在線分享。

9000萬網友“雲養娃”背後的馮玲醫生:封城後310位產婦平安生產


和9000萬網友一起“雲養娃”
“親愛的小石榴你好,我是30天前接你來這個世界上來的馮玲奶奶,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奶奶祝小石榴和你的小夥伴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3月3日,在小石榴滿月的“雲派對”上,馮玲在家中為小石榴錄製了滿月祝福。
2月3日凌晨,一位孕周41周多、雙肺感染、羊水渾濁的孕婦輾轉幾個醫院,終被急診收入同濟醫院。
“當時同濟主院區沒有專門的產科傳染病隔離病房,我第一時間聯繫了醫務處,為她騰了一個隔離發熱病房。”接診的產科醫生劉海意記得很清楚,半夜1點,產婦和她的丈夫一起來就診,當時,她和她的丈夫核酸呈陽性,均已感染。
新冠肺炎期,遇到一個發熱的產婦,手術前後需要2、3個小時的消毒。加上產科部分醫生被抽調到發熱門診支援,手術資源極其緊張。當天下午一等到空的手術室,劉海意立刻準備急診手術。三級防護服、護目鏡下,手術視野侷限,手套戴兩層,遠不如平日靈巧,再加上緊張壓力,醫生不停地出汗。“你身體不好,還是我來上。”馮玲拉住了已準備好上手術的劉海意,堅決自己衝上前,只讓劉海意在隔離手術室外溝通協調新生兒的轉送。


“那一次應該是我第一次穿防護服手術,沒想到,馮教授拉住了我,作為我們的老師,她完全踐行了一個黨員英勇無畏的精神。”事後劉海意感動地回憶著。
手術順利,小石榴出生了。劉海意第一時間將小石榴送到了新生兒病房陳玲教授手裡,由新生兒科的臨時媽媽們照顧。術後,小石榴的媽媽被送回同濟醫院感染隔離病房繼續治療,小石榴的爸爸則在武漢肺科醫院住院。一家三口分隔在三個不同的病房。
為了圓一家人的團聚夢,馮玲和劉海意聯繫到央視記者,希望幫助到這個家庭。央視直播的記者在同濟新生兒科架起了24小時的攝像頭,全國9000萬網友當起了小石榴的爸爸媽媽,他們一起在網上為小石榴唱歌、彈琴、繪畫,關注小石榴的一舉一動,見證“小石榴”的成長。小石榴諧音“十六”,因出生於正月初十的六點,也是寄語全國人民能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共度難關。
3月12日下午,被網友們“雲守護”的孩子小石榴順利出院,和康復後的石榴爸媽團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