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这句话?

药肥新思维


现在每年种植庄稼的时候,农民都会重新购买优良品种,以前农业生产中,农民多是自留种子,也就是把上一季长得好的作为种子留作下一季种植使用,或者是看谁家的庄稼长得好,也会拿粮食对换一下种子,好的种子也就是优良品种,只有这样的种子才能够使庄稼增产增收。

“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这句话其实也很好理解,也就是说每年种植庄稼的时候,都要换一次优良品种,每亩地就能够大约增收百十斤的粮食。农村有句俗话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也是在说明什么样的种子才能有什么样的收获。

以前的农业种植之所以产量低,除了管理技术不到位,没有现代化的农药、化肥等辅助性的生产资料之外,那就是种子的原因,种子常年的种植就会退化,还会导致抗病虫害能力的下降,产量自然也就难以获得提升。

现在农业种植中,多是采用杂交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这样的种子生产潜力大,产量能够明显地提高。比如目前农村种植的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这些优良品种,通常要比普通的粮种增产30%以上,甚至50%还多,何止是每亩地增加一担粮呢。

优良的种子不仅体现在高产丰收上,还能够提升品质,增强抗逆的作用,从而达到了粮食或者是其他农作物的稳产,并且能够扩大种植范围,减少不良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实现丰产,增加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优良品种抗逆性明显,比如矮杆小麦、玉米优良品种,不仅可以减少因风力造成倒伏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减少营养过度的吸收。并且优良品种通常还能够表现对病虫害有着较好的抗性,如粮食作物,就有抗击以往易于发生的病虫害,“抗虫棉”能避免棉铃虫的泛滥危害等。

不仅如此,根据不同的优良品种定性,也有的种子是可以增强抗寒或者是抗旱,也有抗盐碱以及抗水涝等优良特点。这样一来,农民种植时,就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有选择性的购买适应当地的种子,减少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达到高产。

在农业生产中,其实农民早就有对优良品种的认识,只不过当时受到农业科技的制约性,农民在对良种的选择上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在当年还没有现在良种培育技能的情况下,通常把籽粒饱满、没有霉变,没有病虫害的种子当作良种。

这样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只有饱满健康的种子,才能够促进苗子的健壮发育,才能够达到高产的作用。即便是现在农村,有时候农民不舍得花钱购买种子,也会选择自己留下的种子,在选择上也是参照这样的标准。

比如大蒜种植时,如果选用那些小蒜瓣种植,一般长出来的蒜苗表现的羸弱,并且蒜头也不会发育太好,只有选用较大的蒜瓣种植,才能够生长出健壮的蒜苗,结出较大的蒜头来,看是在种植时多投入了种子,但同样也是得到了更多的收获,这就是选用良种的价值。

更多关于三农的文章,请点上面的“关注”二字。您的每一次转发与收藏都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您有什么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本栏目会尽力帮您解答,谢谢!(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

农大知事


你知道“一担”是多少斤不?在我们老家,一担就是100斤。那么老话说的“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就是说种庄稼的时候,要勤换优良品种,这样的话每亩地能多见100斤粮食。

老话说的很对,不信不中。你要是连续拿同一个农作物的种子上接下地去种,不但节省不了几个种子钱,产量还上不去,更不划算。在过去农村老辈人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比如“三年不换种,增产要落空”,“种子不纯,坑死活人”,“种子不好,丰收难保”等,都是农民们在种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但偏偏真有人不信这个邪,我们家一个老伯就是这样的人,结果吃了大亏后才服气。记得十多年前了吧,那时候老家开始种玉米,我们老家种玉米应该很晚,从我记事起只有种植小麦、黄豆、红薯、高粱、谷子等农作物,后来的玉米种植还是引种过来的,当时种子还是比较贵的,虽然现在觉得没多少钱,以前几块钱在农民眼里都是大钱。然后种了几年玉米,老伯嫌买玉米种贵,就用自家留下的玉米做种子点播。

刚出苗还行,和其他农户的对比也看不出来,后来的长势就不行了,虽然大家都施用化肥,但老伯家的玉米杆子明显黄瘦,没有其他农户的肥实,玉米生长期不行,最终对生殖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本身它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养分供给就不足,对玉米棒子的养分供给就不言而喻了。老伯家的玉米结棒子小不说,还有空杆现象,最终的产量要比别家农户少见200多斤,这下他服气了,也开始认可良种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上产量和品质的高低,除了土壤肥力、水肥管理、天气气候影响、病虫害防治,还与农作物的种子有很大的关系。你常年不换两种,继续耕作使用,我们知道最起码的常识就是,种子的优良品性就会慢慢地退化,比如抗旱抗寒能力、抗病虫害能力、对土壤水肥的吸收利用能力等,都会大打折扣。以前的农民,虽然没有能力去购买商品种子,但是也比较有智慧,自家种子不行了就去和邻居、邻村或者亲戚家去以粮食换种,这样也是可行的。

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给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哪种种子品质好,能高产,就算价钱高些也没关系,种一年就把本钱挣回来了。但也要注意,有些种子虽然在外地高产,不一定适合当地的气候或者土壤,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还是有道理的,是实践中出的真知灼见。


农村老俗话


作为农民,我很认同这句话,如同黄土地需要两年翻一下,能保障增收。

这句话有很好的例子可寻,比如冯家街道种橘子事例!抓好农业生产,技术支持是关键。在黔江区冯家街道,农技人员除了做好柑橘的田间管理,还对普通柑橘实施换种嫁接,为果农丰产增收出实招。

在冯家街道寨子居委,果农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为一棵棵柑橘树进行嫁接,和普通的果木嫁接不同,柑橘嫁接既要下刀精准,嫁接的位置也关系着今后柑橘的生长。

黔江区在阿蓬江沿线乡镇街道种植有大量柑橘树,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2月是柑橘挂果丰收的季节,这次进行高接换种的柑橘,主要以红橘品种为主,农业部门旨在通过对果树枝干进行嫁接,进一步改良柑橘品种,优化果木生长。

以前的红橘产量低,品质达不到市场要求,我们通过实施柑橘高接换种,把普通的红橘嫁接成杂柑系列的爱媛38品种,不仅口感好,含糖量也高,市场需求量大,能够增加果农的收入。

一共承包了400多亩的柑橘高接换种和年度大田管理,我们从四川专门引进了嫁接团队,计划在4月初全面完成嫁接,并做好后续管理,确保嫁接后的柑橘树能够早日恢复挂果。

在冯家街道,目前柑橘高接换种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在不影响柑橘树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当地将加快嫁接速度,力争在清明前夕完成全部换种,确保柑橘树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冯家街道今年新栽植柑橘800余亩,计划改造低产柑橘400亩左右。我们通过把柑橘管理的技术应用到实践当中,在提升柑橘产量的同时,增加群众的收入。

这真实地证实了你所说的这句话,其效果甚至超出预期!这句话十分有迹可寻!


蜗牛爱吃面


良种,对种植的农村人来说就是供大田生产使用的种子。进一步理解是指优良作物品种的优质种子。很早以前就听山妮妈说过:这些老品种玉米,种植了半辈子了,年年种,产量不见增,还见少粒了。还是要更换良种,才会多产呀。
用我们的话说,每年都种同一个品种,每块地年年都种植同一种作物,会栽成“老油条”了。意思就是在农业生产种植上,要做好良种良法的更新更换,产量才会有增产增收。

记得家里种植稻谷时,不是杂交稻也不是新品种,没有水稻旱育秧技术,也没有湿润育秧。栽一亩大田的水稻,要用几分田来育秧苗,而且要撒种半箩筐甚至一筐(几十斤)的水稻种,不多播种,怕不出苗,秧苗不能保证,一年的口粮就不够吃了。因为那时的老品种水稻出苗率低,而且“公秧”(也就是现在说的恶苗病)多,为了保证充足的秧苗不得不多播种。
后来有人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种子,在田里试种后,产量增了。山妮妈用自家的老品种,多给别人几斤的数量跟人家去换新良种。用良种,播种量少,而且发棵好,穗大粒饱满,结果当年种出来的粮食多收了一挑半。

山妮妈高兴了,把这些稻谷选了一部分做为下年种植的良种。可来年接着种,稻谷增量不明显了,反而少了而且病害多起来。最后老人有了经验之谈就是:良种必须年年换一遍,粮仓余粮才会多增一些。(图文原创)


彝家山妮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家也是农村的 记得我爸爸跟我说过 旱地如果今年种玉米了。那么明年在种玉米。后年就该中大豆了。原因是块地不能总是种一种农作物因为产量会下降。所以要换着耕种

总结 每年换一种品种的种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主宰生活by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两垄”、"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充分说明选好品种是一年收成好坏的关键措施。种子是重要的农用生产资料,对农民增产增收致富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优良品种可能使农作物增产10%以上。“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品种不能连续多年种植,要注意更换良种,从而使农作物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为什么良种要更换一遍?连续在同一块地种植同一个农作物品种,可能是品种种性退化,并可能会因病源菌的积累导致农作物的病害加重,出现抗病性较弱,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在同一块地种植多年会导致营养元素出现失衡。在古代可能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监测病害加重、土壤养分不均衡的问题,但能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良种更换一遍,土地的产出会有所上升。古代也没有现代的育种技术,但会通过去杂、片选或穗选的方式留好种,人们也会互相交换农作物品种,将优良品种流传下来。

“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放在当下仍适用。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高秆、矮秆、三系、两系等4个时代,目前正在进入优质时代,不仅稻米要高产还要兼具米质优、口感好,像籼粳杂交稻嘉丰优2号,干谷亩产1500-1700斤,米质达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二等,荣获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鉴评金奖。

如何选用良种?选用良种,需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选种时要正确判别种子质量,种子质量一般包括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和发芽率,观察种子包装的标签,包括作物类型、种子类别、品种名称、产地、质量指标、种子批号等。其次,良种良法要配套,要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配套栽培技术,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品种的增产、优质的特性。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云众地


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这个脉理。

在很久以前,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根本不知道种地打粮食是要调换种子的,只是种一年留下年的种子就行。祖辈们认为能多施点自己沤制的农家肥就能多打点粮食,曾有句俗话说:能耕巧种不如楞头施粪。可那个穷苦年代,就连草木都没有,哪还能沤制多少肥料呢?到头来长年累月在地里折腾一顿,也打不上几颗粮食,大部分人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着凄凉煎熬的生活。

哪时候的一担粮食是顶现在的一百二十斤重。到了解放以后,我国人民逐渐的用新观念科学种田了,并且日子越过越好。有些地方的农民接受新技术观念快,他们早就认识到改良种子能够多打粮食,所以用科学种田早就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有的边远山区条件差,接受新科技的信息比较落后,总认为自己留下的种子靠实又实惠,就不愿意花钱购买新品种。这些老脑筋人,通过周围人们的调换种子的对比,他们不得不捂脸默默地接受了。

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爱种土豆,每年总是留一部分小土豆种的。自己比别人种的地多,一年收获下来还不如人家种的少呢,怀着好奇心去别人家地里观察时,人家的苗子肥头壮耳,挖出五六颗土豆都是一般大。而自己的土豆苗又瘦又矮,苗子都长不高,怎么能结上大土豆呢,自己气愤的刨了一窝又一窝,窝窝都是一样样的四五颗乒乓球大的,还有的是钮扣大点的。从那时起,我就学着和人们到菜市场里调换种子,把自己的土豆卖了,再买人家远地进回的新品种土豆,并且连年大获的丰收,有的人对我刮目相看了,他们都夸我会种土豆并且能卖上好价钱。


大叔147409271


对于农民来讲种植庄稼获得收成,这是一件没有什么太多说头的事情,但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却是农民最关心的话题。过去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技术更新速度慢,而且两种的普及和推广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种植普遍收益不高,产量不佳。所以农民对于优良品种的需求特别旺盛,因为农村有一句老话叫做“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没有科学道理呢?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

记得我们小时候,爷爷没有主持让父亲几个兄弟分家所以家里人口很多,尽管土地也不少,但是种的粮食也仅仅只够吃,根本就没有什么余粮。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粮食的亩产量比较低,而且对于化肥的使用量也不多,全靠农家肥,虽然对土地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不会造成土壤酸化现象,但是农家肥的肥力并不是特别好,没有化肥的,产量高,所以当时农业生产一直是依靠人多地多来堆产量,而不是靠亩产量来增加收成。

但是后来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采取优质的粮食品种,在这种情况下亩产量得到大幅的提高。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种粮收成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会有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以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专家们,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给中国带来的福利。实际上在更新优良品种以后,一亩地甚至不止多收一担粮食。这也说明了良种的重要性。当然我们现在粮食种植亩产量的提高不能完全归功于优良品种的使用,但是作为粮食高产优质的基础,良种的作用无可替代。

因为优良品种不仅仅是在单纯的增加产量,它还会在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起着作用。比如说有一些粮食品种,原来的老品种对于干旱或者严寒,都没有太强的抵抗作用,一旦遭遇了强烈的天气变化,就有可能导致粮食减产,但是在良种培育过程中,特地对这种性能进行了改良,所以他在抗寒抗旱能力方面也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增加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一些优良品种跟普通品种相比,可能会增加产量20%~30%,有一些甚至可能会增加50%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突破,对于农民的种植业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所以也就是这句俗语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农民在种植粮食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当然是产量问题。而两种的推广和应用恰恰能够有效解决产量增加的问题,所以才有了这句俗语。很多民间俗语都是农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智慧,确实对指导人们生产生活有一定的作用。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您在下面留言评论,说说您的观点和想法,感谢您的阅读。


止茶


这是説在农作物种植期间要不断更换良种的意思。我国每年大约可培育出100多个各种农作物新品种,使用这些新品种,可使作物增产10%左右。一担也就是说每亩多增收500斤左右。担、斗、升是过去用来称重的方式,一升是现在的5市斤,一斗是50市斤,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担。也就是说更换了良种多收了一担。


老张91799996


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但担根据我的解有以下几点∶

1.我再在这里理解是良田更换一遍,就是说的耕地,在我们这一年要分两季去种农作物的,种了一年的农作物已经把上层土地的营养用完了,到第二年就要深耕,把下面的土翻上来,这样种出的粮食会多点收成

2.当然也不能全靠翻地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需要农民伯伯们辛勤的劳动,来管理农作物,给农作物施肥,浇水等才行

要想多收一担是跟农民伯伯们辛苦的劳动密不可分的,当你体验过才会知道粮食都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你付出了才会有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