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天才为回国放弃诺贝尔奖,一生教出七个“两弹”元勋少有人知

这位天才为回国放弃诺贝尔奖,一生教出七个“两弹”元勋却少有人知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中国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世界上地位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也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尤其是在古代的很多朝代时期,我们中国也凭借着实力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但是在西方各个国家都在发展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依然保持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也就造成了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局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虽然在工业方便起步的比较晚,但是我国也是有非常多的人才值得我们敬佩的,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天才为回国放弃诺贝尔奖,一生教出七个“两弹元勋”却少有人知,那么这到底是哪位天才呢?


这位天才为回国放弃诺贝尔奖,一生教出七个“两弹”元勋少有人知

提到诺贝尔奖,想必各位小伙伴都不会感觉到陌生,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一个奖项,所以很多人都梦寐以求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尤其是那些搞科研的物理或者生物学家等等,而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这位为了回国,宁愿放弃诺贝尔奖的天才就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卢鹤绂。

卢鹤绂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的一生在核物理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因此又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1914年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知识能力非常丰厚的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卢鹤绂就对物理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燕京大学毕业之后,便立即赶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这位天才为回国放弃诺贝尔奖,一生教出七个“两弹”元勋少有人知

1953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雪格瑞主编的《实验核物理》一书中,认为是卢鹤绂首先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但是当时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卢鹤绂内心非常渴望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非常希望能够为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决定放弃在美国取得的一切成就回到中国,就在卢鹤绂回国不久之后,卢鹤绂的研究课题被另外两位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就能让人感觉到非常的遗憾。


这位天才为回国放弃诺贝尔奖,一生教出七个“两弹”元勋少有人知

卢鹤绂回国之后继续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他的课题,并且还担任了很多高校的物理教授,在卢鹤绂的精心教育之下,在中国11位“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的学生,但是就是成就如此巨大的核物理学家却鲜有人知。

当20世纪带着诸如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等物理学巨大成就被载入史册之时,希望大家记住这样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他就是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卢鹤绂(1914.6.7~1997.2.13)。

   “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

  1937年12月20日,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的报道,还配发了一位华人科学家卢鹤绂正在做实验的照片。

  报道里说,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卢鹤绂在导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一项热盐离子源发射性能的研究。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卢鹤绂在测量锂7及锂6离子释放 量的比值时,发现此值在不同时刻不尽相同,从而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紧接着,他又用自己发明的“时间积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得了 锂7和锂6的天然丰度比数值。

  卢鹤绂所做的这一开创性的工作,也为国际物理界所公认。1953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雪柯瑞在他主编的《实验核物理》一书中就明确 指出,是卢鹤绂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1958年,英国剑桥大学沃尔士在其所著的《质谱学》中,专门介绍了卢鹤绂的“时间积分 法”,并认为这是一种创举。另外,卢鹤绂精确测定的锂7和锂6丰度比数值,也被选定为同位素表上的准确值,被国际同位素表沿用了50多年,直到1990年 美国核数表引用的还是这一定值。

  卢鹤绂于1914年6月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卢景贵是我国上世纪早期公派赴美留学生,交通机械专家,与“少帅”张学良熟稔;母亲崔可言曾东渡日本,和秋瑾同在东京女子实践学堂公费留学,后从事教育工作。

  在家庭的熏陶下,天资聪颖的卢鹤绂从小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6年大学毕业以后即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是当时最热门的研究学科。特别是铀核裂变现象被发现以后,如何用特大的质谱仪长时间积累出足够数量的铀核,更成为物理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1939年,卢鹤绂在获得硕士学位以后,就把这一课题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目标。

  经过3年刻苦努力,他设计制造了一台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强度质谱仪,并研究撰写了名为《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的博士论 文。而这一研究成果,因被美国政府列为设计制造第一批原子弹及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而被扣发,直到1950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发表在美国《核科学文摘》上。

  1941年,卢鹤绂回国,战乱中的中国没有条件自己开展核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卢鹤绂为把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祖国,在教学之余继续科研,先后发表 了两篇重要论文。一篇是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该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 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学家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另一篇则是1947年在《美国物理月 刊》上发表的《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这篇论文诠释了原子弹机理的奥秘,并提出了简单估算原子弹和原子反应堆之临界体积的独特方法。该文发表后,旋即 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不仅文献资料被广泛引用,而且卢鹤绂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从而确定了他成为世界第一流原子能物理学家和 “中国核能之父”的历史地位。

  卢鹤绂对物理学,特别是对核物理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英国学者、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评语),因此在 生前即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20世纪成就奖”,载入国际传记辞典。他还被美国传记研究院授予“国际成就奖”,列入“世界5000人物志”及 “500权威领导人名人榜”。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竖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卢鹤绂与神秘的复旦“物理二系”

  今人大多不知道,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曾经还有过一个神秘的科系——原子能系,当年为了保密,它只对外用代号“物理二系”。

  “物理二系”的建筑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形院落,周围还有一条“护城河”围起来,架一座独木桥进出,门岗森严。与物理系那座当时看来精美宏大的恒隆 物理楼比起来,“物理二系”的房子基本就是水泥老公房的样式。虽然看似简陋不堪,建筑面积也不及物理楼的三分之二,但是它的造价却比物理楼还贵,因为里面 有核物理实验室、放化实验室,因此建筑材料都是特殊的,施工也很讲究。不仅如此,据当年“物理二系”的学生、后来成为系党总支书记的袁竹书教授回忆,当年 “物理二系”招生的考分曾是全校最高的,能进入这个系读书也是倍感光荣。

  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成立于1959年,本是为了响应大跃进时期“全民办原子能”的口号。当时全国院校中,除了北大能借行政之力借调专家,在 1955年就办起技术物理系(以原子能教研方向为主)外,其他院校最多只有核物理课程。而复旦大学之所以能在1959年短短一年内就办起一个原子能系,离 不开其失而复得的专家———卢鹤绂。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已是享誉国际的卢鹤绂从浙江大学调来复旦。当时的浙大已久负“东方剑桥”的国际声誉,而复旦尚且默默无闻,远不能与之比肩。卢鹤绂的到来,使复旦物理系的教研力量大大提升。

  然而,短短三年后,卢鹤绂被一纸调令调去北大技术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实上,当时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创办核工业,由于相关人才 紧缺,卢鹤绂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机密培训班“546信箱”任教。卢鹤绂在“546信箱”执教了两年,培养了大量核科学人才,后来大都参与了与 原子弹相关的科研工程,在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曾经是卢鹤绂的学生。

  科学精神: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的一位主编曾经给卢鹤绂写信,问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大陆中国人无缘?”卢鹤绂言简意赅地说:“开天辟地,创出新领域,自然得之。模仿练习,细游旧山河,只能失之。”

  卢鹤绂治学严密、教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批评某些时弊陋习也相当严厉;他的以实告人,也绝非只是记诵的书本知识,而往往是他对一些问题的深邃看法,往往是他的治学经验和科学创造方法;同时,卢鹤绂还要求学生仁义而不虚伪、方正而不圆滑。

  卢鹤绂的这些言传身教令许多学生受益终身。

  卢鹤绂之子卢永亮曾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父亲把物理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也就是后来他成功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科学信仰,卢鹤绂的一生,治学、育人、爱国、奉献,身体力行,如日之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学子。

  总结卢鹤绂之于科学和世界的影响,也许休斯敦大学物理系主任爱德华·汉格弗的评价更为贴切:

  更深远的是他性格中的正直,以及对人类的关爱。……这是永远抹不去的痕迹。卢鹤绂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但他的目光,具有和平和荣耀的远见,不仅仅是对中国人民的,而是对所有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