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毅:銀行中的金融科技應用

摘要: 本系列為數字經濟學家劉志毅“AI與區塊鏈智能經濟系列”,主要討論區塊鏈智能經濟,主要內容來源於劉志毅即將發表的新書《AI與區塊鏈智能》(包括一些未錄入書中的內容)

刘志毅:银行中的金融科技应用

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迅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從整個行業來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受益於以下三個因素:

(1)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超前,互聯網科技公司發展較快,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代表的基礎性設施的發展推動了金融科技的發展。

(2)中國的消費市場和客戶基礎很大,由於金融服務是一個依賴於規模效應的行業,因此金融科技的應用依賴於市場的規模化。

(3)國家政策的支持,由於我國對高科技技術行業的政策支持,推動了相應行業的發展。

除了上述原因,從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每一次技術改革過程中,商業銀行也都在科技創新浪潮中積極地探索和實踐,推動金融科技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在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衝擊等因素的影響下,傳統商業銀行競爭壓力日益增加,轉型是大勢所趨。

國內五大行與五大互聯網巨頭BATJS相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阿里和螞蟻金服&建行、百度金融&農行、騰訊&中行、京東&工行、蘇寧控股和蘇寧金融&交行)便印證了這一點,藉助金融科技實現銀行業的轉型升級,已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經之道。銀行依託自身優勢從戰略層面強化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圍繞金融科技開展業務,可解決銀行經營過程中的諸多痛點,探索出銀行發展新路徑,接下來我們具體介紹下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的提升:

第一,有助於覆蓋長尾客戶,實現普惠金融。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人臉識別、雲計算等技術應用提供各類金融服務,使得金融服務突破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大幅度提升服務的效率、便利性和可得性。過去,銀行主要通過營業網點對外提供服務,由於網點的侷限性,難以滿足用戶隨時隨地的服務需求,但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幫助下,銀行可通過網上銀行、手機APP、微信銀行等電子渠道和電商平臺、直銷銀行等,突破上述限制,使得服務唾手可得,提高服務的效率,可得性和便利性。

目前電子銀行業務替代率普遍達到90%以上,客戶到店率逐年遞減,櫃麵人工辦理只佔30%,這一系列可以反映客戶對傳統銀行業務在實時便捷、智能服務、理財諮詢和移動辦公等方面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藉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和客戶雙方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更加快捷地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降低了傳統服務模式下的中介、交易、運營成本。

第二,優化用戶體驗,增強客戶粘性。首先,在便利度方面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用戶可以足不出戶的享受在線金融服務,例如可以進行遠程開戶、在線交易等,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生物識別技術等普及,線上服務體驗也更優化。其次,銀行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銀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各種場景中智能化挖掘客戶個性化需求,通過模塊化組合研發並匹配相應產品,提供更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主動精準對接客戶的資產和資金需求。換言之,隨著金融科技的普及,可以將金融與場景深度融合,使得客戶能夠在構建的場景彙總完成其金融及生活服務。

第三,重構數據處理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商業銀行通過重塑傳統業務流程,將專業的金融服務封裝為模塊化和標準化的產品,開展與客戶使用場景結合更為緊密的業務,提升服務效率。比如,建設銀行改進服務流程,通過人臉識別的技術來構建多樣化的服務形態,通過投放數萬臺標準化智慧櫃員機來打造智慧銀行。

代表性的場景化服務還包括智能投顧服務,目前國內傳統理財顧問服務有100萬元的投資門檻,且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費用,門檻較高,普通投資者很難享受到專業的投資顧問服務。智能投顧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智能機器為客戶提供在線顧問服務,不僅降低了銀行的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投顧服務的受眾範圍。

在這樣的背景下,智能投顧成為新風口,許多國內外傳統銀行加速佈局,2015年12月德意志銀行推出機器人投顧,2016年下半年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相繼推出摩羯智投、財智機器人,2017年興業銀行、交通銀行、華瑞銀行的智能投顧上線,銀行投顧服務模式正在被改變。

第四,通過金融科技重構風控模型,提升商業銀行風控能力。商業銀行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多多維度數據信息進行全面挖掘和應用,搭建反欺詐、信用風險控制管理等風控系統,可以有效甄別逾期、不良賬戶等風險,優化風險管理模式和水平。在銀行貸款過程中,風控尤為重要,需要識別是否是真實用戶、是否為真實還款意願、是否有真實還款能力等,對風控模型要求極高。

平安銀行利用金融科技把貸款業務與平安集團投資理財的各項業務條線打通,可與集團實現信息共享,通過對脫敏後的客戶的資產情況、交易記錄、消費情況、社交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提高了風控的審批效率和水平,藉助金融科技對風控體系的強化作用,平安銀行零售貸款不良增額、不良率實現“雙降”。

以上就是金融科技技術可以帶給銀行的影響,在監管的鼓勵支持以及金融科技的推動下,國外銀行業也在探索金融科技技術與應用。

我們在這裡簡單介紹下國內外傳統銀行涉及金融科技的三種主要路徑,首先介紹下國外銀行的主要路徑:

  1. 提升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商業銀行對於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包括對自身科技實力的儲備和IT技術人員的招聘。以歐洲為例,主要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資非常巨大,投入的技術領域也很前沿。德國最大的銀行德意志銀行投資了7.5億歐元用於數字戰略,並在內部成立了一個數字智庫,聘請了超過400名專業人才進行研發。
  2. 與高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在國外不少銀行通過合作方式獲得打入新市場的機會,如富國銀行和Paypal合作,開拓電子支付業務;西班牙銀行Santander通過與美國貸款公司Kabbage合作,開展中小型企業提供貸款的新業務。
  3. 收購科技公司,快速獲得金融科技領域的技術和人才。比如高盛入股了Square和Bluefin等支付服務提供商,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了最新的網絡支付技術。西班牙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成為了拉美的第二大金融投資集團,投入了1.17億美金收購了一家專門做手機端財務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用以提升自身對企業客戶的產品服務豐富度。

然後介紹下國內傳統銀行的方法,除了與國外銀行一致的上述路徑以外,國內銀行通常會將金融科技上升到戰略高度來推動相應的應用,因此主要會在兩個方面發力:

(1)建立戰略性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升級現有IT體系,打造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區塊鏈平臺、雲服務平臺等技術平臺。以工商銀行為例,它在推動金融科技應用時,全力建設客戶導向下的高度聚合的信息體系,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新型服務營銷模式,全面推動經營模式變革和服務升級換代。

(2)推進物理渠道端的戰略轉型,重視智能櫃檯機等新型終端的應用,以網點的智能化作為重要轉型升級的方式。以建設銀行為例,它快速推出了融合近場通訊(NFC)、二維碼和生物識別技術的支付產品“龍支付”,廣泛應用於智慧櫃員機。在此基礎上推動物理渠道轉型實現客戶智能識別、智能引導、智能辦理和智能感知的全方位智能化服務。

最後,我們介紹下區塊鏈技術在國內各家銀行的應用案例,限於篇幅我們在這裡主要介紹下相關銀行案例中所涉及區塊鏈技術的主要場景而不涉及技術細節,具體案例如下:

  1. 中國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打造區塊鏈電子錢包,實現精準扶貧。中國銀行在2017年1月將區塊鏈電子錢包接入精準扶貧共享平臺“中國公益”,開創了“互聯網+精準扶貧”的新模式,中行區塊鏈電子錢包是由中國銀行與北京阿爾山金融科技公司聯合研發的,不僅完成了電子錢包對接,更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公益中國平臺的中銀支付渠道。中行的區塊鏈電子錢包還應用於中國銀行軟件信息中心的黨務系統項目中,在完成支付的同時將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做到了交易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此外,中國銀行在2017年8月正式參與了SWIFT gpi區塊鏈概念驗證(PoC),區塊鏈概念驗證屬於SWIFT gpi跨境支付創新服務的一部分,用於驗證該技術能否幫助銀行實時核對在跨境代理銀行的己方賬戶。
  2. 中國工商銀行:2017年,工商銀行啟動與貴州省貴民集團聯合打造的脫貧攻堅基金區塊鏈管理平臺,通過銀行金融服務鏈和政府扶貧資金行政審批鏈的跨鏈整合與信息互信,以區塊鏈技術的“交易溯源、不可篡改”實現了扶貧資金的“透明使用”、“精準投放”和“高效管理”。此外,工商銀行還參與了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的研究工作。
  3. 中國建設銀行:2017年中國建設銀行與IBM合作,為其在香港的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部門開發一個區塊鏈銀行保險平臺。區塊鏈的解決方案使用的是Hyperledger Fabric 1.0(這是由超級賬本項目發佈的開源生產軟件),該項目是IBM作為創始成員的跨行業區塊鏈聯盟。這將會減少對交易狀態進行檢查的需求,延遲保險產品的處理時間,所有數據將被記錄在IBM的區塊鏈銀行保險平臺上的不可更改的分類賬簿上。2018年1月,中國建設銀行首筆國際保理區塊鏈交易落地,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並在業內首度實現了由客戶、保理商業銀行等多方直接參與的“保理區塊鏈生態圈”,成為建行全面打造“區塊鏈+貿易金融”Fintech銀行的重大突破。
  4. 中國農業銀行:2017年6月,中國農業銀行對區塊鏈平臺項目進行招標,並計劃基於此區塊鏈底層平臺,落地數字票據等眾多銀行核心系統應用及其創新業務,趣鏈科技順利中標。2017年8月基於趣鏈科技底層區塊鏈平臺,中國農業銀行總行上線了基於區塊鏈的涉農互聯網電商融資系統“E鏈貸”產品,將區塊鏈技術優勢與供應鏈業務特點深度融合,為農業銀行提升三農業務效率提供了保障,這是國內銀行首次將區塊鏈技術用於電商供應鏈金融領域。
  5. 民生銀行:2016年11月加入了R3區塊鏈聯盟,目標是尋求與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作機會,學習並探索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的業務模式。除此之外,民生銀行搭建了區塊鏈雲平臺,對區塊鏈技術進行深入研究。2017年7月21日,民生銀行與中信銀行合作打造的基於區塊鏈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Blockchain based Letter of Credit System,簡稱BCLC)成功上線,BCLC系統實現了國內信用證電子開單、電子交單、中文報文傳輸等功能。
  6. 招商銀行:實現了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這三大場景。在這個場景下,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招商銀行六個海外機構與總行的結算,體現了新的技術優勢:高效率性,去中心後報文傳遞時間由6分鐘減少至秒級;高安全性,處於一個私有鏈封閉的網絡環境中報文難以篡改和偽造;高可用性,分佈式架構沒有核心節點,因此任何一個單節點出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系統運作;高擴展性,新的參與者可以快速便捷地部署和加入系統中。除此之外,招商銀行運營區塊鏈技術自主創新研發推出“招行直聯支付區塊鏈平臺”,通過POC驗證測試並推動項目正式商用,解決了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落地燈一系列問題。
  7. 中國儲蓄銀行:2017年1月1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IBM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郵儲銀行在資產託管業務場景中,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了中間環節的縮減、交易成本的較低以及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系統於2016年11月上線,在真實業務環節中經受了檢驗。正是由於傳統資產託管業務涉及了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費、資產託管方以及投資顧問等多方金融機構,各方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而區塊鏈正好解決了相互信用校驗的問題,使得業務環節縮短了60%~80%。
  8. 城商銀行:贛州銀行與甚至區塊鏈金融服務建立聯盟,共同推出“票鏈”產品成為國內第一家試水區塊鏈金融的城商行;江蘇銀行在模擬環境中實現了銀行積分使用和清算場景的區塊鏈引用,下一步的探索方向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聯合跨行網貸業務中,建立多行之間的聯盟鏈。浙商銀行2016年推出業內首個移動數字彙票平臺,並在2017年開發上線了自主設計研發的應收款鏈平臺。

總體來說,區塊鏈技術在商業銀行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平臺和系統的搭建,以提高交易和信息處理的效率,不同的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特性和發展需求,在具體應用中有一定的差異。國有銀行在區塊鏈應用方面推廣較早,業務種類比較豐富。股份銀行積極開展區塊鏈相關研究,在平臺搭建領域卓有成效。城商行相對較晚,但是部分銀行也引起了重視,並開始著手應用。我們看到了區塊鏈技術的各種應用以及相關的金融場景,實際上是跟金融科技無法分開的。區塊鏈技術正處於技術發展的早期,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場景的落地還需要一定的發展週期。

刘志毅:银行中的金融科技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