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幹部向前衝 未脫貧戶加油幹

巴中:幹部向前衝 未脫貧戶加油幹

巴州區白廟鄉大力發展丹參產業,帶動20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記者張敬偉攝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截至去年底,我市還有1942名貧困人口未脫貧。這些貧困群眾有的身患疾病,有的身體殘疾沒有勞動能力,有的遭受重大變故,是真正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短時間內要拿下這最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決戰決勝。連日來,記者走訪部分貧困村,採訪扶貧幹部、未脫貧戶,瞭解他們今年的打算、當前的行動。

石龍寺村:“一戶一策”堅決不拖後腿

“我們村目前還有3戶貧困戶沒脫貧,致貧原因都離不開病和殘,所以在算好今年脫貧賬時,政策兜底是基本,然後再根據各自的情況,發展產業或是就近就業,堅決不落下一戶一人。”正值春耕生產的關鍵時節,通江縣涪陽鎮石龍寺村裡,第一書記陳玲平一直在村上奔走,一邊組織村民到花椒園進行春管,一邊為未脫貧的3戶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

翻開工作筆記本,貧困戶的情況一目瞭然:王正華56歲,家庭人口1人,因腦梗導致偏癱,喪失勞動力,納入低保進行政策兜底;王正萬50歲,家庭人口1人,二級殘疾,納入低保政策兜底,每月還有140元殘疾補貼……

“這兩戶我們要持續關注和幫扶,及時把政策落到實處。”陳玲平介紹,另一戶是56歲的王心奎,妻子間歇性精神失常,兒子智力殘疾。

“這一戶情況太特殊,王心奎是有勞動力的,可以動員他發展些庭院經濟。”村支書陳仕軍介紹,目前全家3口人全部納入低保政策兜底,每月能領到低保金840元。

以前,王心奎一家蝸居在5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昏暗潮溼。村幹部隔三差五就要去揭一揭他家米缸、看一看電錶,怕斷了糧、停了電。

這幾年來,幫扶單位捐贈資金約3萬元,幫助王心奎把房屋進行了翻新和亮化,修建了廁所和養殖圈舍;2018年,家裡搞起了種植和養殖,2019年春節,十幾年來一家人首次殺年豬。

“這幾天我要耕田栽3畝秧苗、1畝洋芋。”王心奎說,豬圈裡還有兩頭豬、兩頭牛,他要好好勞動,如期脫貧。

豐收村:務工、養殖今年有盼頭

“爸,再過幾天我就去北京打工了,你在家能幹多少幹多少,今年我們脫貧肯定沒問題。”這幾天,平昌縣得勝鎮豐收村貧困戶陳小平很忙,不僅要把房前屋後的簷溝理出來,還要整修雞舍、豬圈。

陳小平一家6口人,父親陳剛祥年邁多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母親照顧兩個孩子上學,妻子經過幫扶幹部幫忙,在鎮上通訊公司找了份工作,他則常年在北京等地開出租車。

“村裡只有我們家沒脫貧,說起來有些不好意思。”陳剛祥說,前兩年身體不好拖累了家庭,如今身體好轉了,能幹些農活,他一定要搞好種植養殖,為家裡減輕負擔。

該村第一書記劉大鵬說,近年來,豐收村基礎設施雖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發展也有了新的起色,但要實現脫貧奔康,一戶都不能落下。這段時間,村上緊盯未脫貧戶、脫貧監測戶、邊緣戶“三類重點”對象,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實施“人均種植1畝春玉米、人均出欄1頭生豬、戶均至少有1人外出務工”的“三個一”增收措施,陳剛祥一家也是其中之一。

“我先買兩頭豬喂,再養點雞鴨,還和兒子把家裡的一畝多地翻耕,準備栽玉米、茄子、辣椒等,一年既能增收三四千元,自己吃也不用花錢買了。”陳剛祥說,“在政府幫助下,通過我們勤勞努力,我相信日子一定越來越好,摘掉貧困帽,和大家一起奔小康。”(記者 何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