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戏剧高潮是戏剧冲突采取最激烈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全剧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它是人物性格揭露得最充分、主题思想表现得最突出的地方。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生活矛盾,就必须把戏剧冲突加以集中与强化,这就自然而然地有高潮出现。“

高潮”一词,希腊文原来之意为阶梯,指节节上升而直达顶端。对“高潮”历来存在两种理解逻辑高潮与情绪高潮。一些西方戏剧家或西方戏剧研究者认为高潮“就是决定主要人物的全部活动的成败关键。”(李健吾《高潮》,见《人民戏剧》1978年5月号)实际上指的是剧中出现最重大转折的时刻,这就是“逻辑高潮”。但我国戏曲一般不采用这种理论,因为按照它的说法,关汉卿的著名悲剧《窦娥冤》的高潮应在第二折窦娥被判死罪,而不是第三折呼天抢地愤怒控诉的时刻,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窦娥冤》剧照

李健吾先生用“逻辑高潮”的理论来衡量《琵琶记》,得出“它的高潮是在第十七段《伯喈允婚》”(同上引),这显然也是不能同意的。我国戏曲不同于西方的“推理戏剧”或布莱希特那些具有“间离效果”的戏剧作品,我国戏曲是一种抒情性特别强的戏剧艺术,一支一支的曲子实际上就是各种情感组合而成的,因此,戏曲习惯上主张“情绪高潮”,即剧作情绪最激烈、观众反应最强烈的地方才是戏剧高潮。按照这种观点,《窦娥冤》的高潮在第三折,《琵琶记》的高潮在《书馆悲逢》(即钱南扬先生校注本第三十六段《伯喈五娘相会》)《西厢记》是元剧中一部结构宏伟的作品,它一方面采用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又超越这格式,一口气写了五本大戏,因此,《西厢记》全剧出现五次小高潮,最后的一次也是全剧最大的高潮。

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窦娥冤》剧照

第一本的高潮在第四折《闹斋》,主人公崔张在道场这个特殊场合再次相遇,这使张生欣喜若狂,情绪十分兴奋,莺莺的美貌还使和尚们出乖露丑,“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热闹的喜剧场面,兴奋的人物情绪,夸张的舞台动作,使这一折自然而然成为全剧第一个高潮。第二本的高潮在第三折《赖婚》,老夫人突然变卦,一声“小姐与哥哥把盏者”使事情发生遽变,“谁承望月底西厢,变做了梦里南柯”,主人公的内心痛苦达到极点,“闷杀没头鹅,撇下陪钱货”,主人公的性格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喜庆的宴席变成了控诉“老夫人谎到天来大”的场所,情感的起伏跌宕和气氛的急转直下,使本折成为第二本戏的高潮。第三本的高潮在第三折《赖简》,这是由崔、张、红三人误会性的戏剧矛盾造成的戏剧高潮。

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西厢记》舞台剧照

在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良夜,莺莺突然变卦大喊“有贼”,使原来顺水漂流而下的爱情风帆一下子撞在礁石上面,张生被整得狼狈不堪而手足无措,莺莺面有愠色,拂袖而去红娘却旁观者清,尽情地嘲弄了敦厚率直的张生。场面出现戏剧性变化,情绪气氛陡然遽变和大幅度的戏剧动作是这一高潮的主要特色。第四本的高潮在第三折《哭宴》“合欢未已,离愁相继”,老夫人以“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名把张生打发去取功名,“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浓重的离愁别绪把剧中人和观众均推向情绪的高潮。第五本的高潮在第四折《团圆》,它是剧作最后出现的一次高潮,也是全剧最大的一次高潮。出现戏剧高潮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冲突逐步激化而至爆发,二是情绪不断高涨而至顶端,三是气氛逐渐酝酿而至浓烈。这些汇集起来,就会使剧中人和观众的情绪上升到最高点。

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西厢记》剧照

因此,高潮总是在剧作后半部或全剧即将结束的时刻出现;对元杂剧来说,高潮多在第三折或第四折。《西厢记》由于出现了《闹斋》、《赖婚》、《赖简》、《哭宴》等小高潮,剧情起落有致,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第五本一开始,张生已状元及第,写书回来报喜,莺莺也回书贺喜,看来团圆已成定局,戏似无甚可观了。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第三折《争婚》写“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全剧从未露面的郑恒骤然出场了,他用一套造谣中伤的办法迅速把水搅浑,使原来似乎平息下去的崔张红与老夫人、郑恒的矛盾急剧转化,于是出现了红娘与郑恒唇枪舌剑的冲突场面,就这样矛盾开始激化,气氛渐见紧张,人们和观众的情绪油然拔地而起,终于迎来了第四折《团圆》—一场火爆迅猛的冲突高潮的到来。

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西厢记》舞台剧照

《团圆》一开始,老夫人听信郑恒的谣言,决定“还招郑恒为婿”,崔张的团圆结合出现了最大的危机,就在这时中状元的张生回来了,矛盾迅速激化,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戏剧场面。红娘听说张生入赘卫尚书家,十分气愤,挖苦地问张生“你那新夫人何处居,比俺姐姐是何如!”莺莺见张生时,只一句“先生万福”,别无他言,而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除了原来崔张红与老夫人、郑恒的矛盾之外,崔张红之间新的误会性冲突使矛盾更加复杂化,气氛十分紧张,冲突于是到达顶端。最后是杜确将军出面解决矛盾郑恒无地自容触树身亡,戏剧冲突圆满结局。在这一高潮中,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均得到突出的表现。

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西厢记》人物剧照

张生中了状元,地位起了很大变化,但对莺莺钟情如初,“从离了蒲东路,来到京兆府,见个佳人世不曾回顾”。他的志诚敦厚的性格被补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笔;在高潮中,老夫人第二次悔婚,她的出尔反尔的伪善面孔也得到很好的揭露,如果不是张生及时赶到,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反面人物郑恒虽说是剧末才出场亮相,但形象已十分丑恶,这条惯于破坏中伤的搞屎棍终于落得可耻的下场。此外,深沉的莺莺,干练的红娘,在高潮中均有生动的戏份,就连偶尔露一面的法本长老那种世故通达的性格,也有很好的披露,“这门亲事几时成就?当初也有老僧来!他当着张生的面奉承新科状元,说“张生决不是那一等没行止的秀才”,寥寥几笔,这位善于应酬的佛门长者一全剧一个极次要的人物,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戏剧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西厢记》人物剧照

在全剧这一大高潮中,几乎所有主要的人物都上场了,各人的性格都得到一次淋漓尽致的表现,特别是剧作男主人公一张的性格,得到了最重要的补充,正是:密雾浓云,掩盖不了鸿鹄九霄之翅!谣言诼传在事实面前彻底破败了,崔张拨云见日,美满团圆。当戏剧矛盾解决之后,剧作和盘托出主题思想“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它水到渠成,非由车戽,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了。韦尔特说:“在戏的高潮中,剧作者最好的修养、感受、鉴赏力、本能、诗情画意和对人物理解的深刻性,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独幕剧的编剧技巧》)诚哉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