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戲劇高潮是戲劇衝突採取最激烈的外部表現形式,是全劇最激動人心的部分,它是人物性格揭露得最充分、主題思想表現得最突出的地方。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它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表現生活矛盾,就必須把戲劇衝突加以集中與強化,這就自然而然地有高潮出現。“

高潮”一詞,希臘文原來之意為階梯,指節節上升而直達頂端。對“高潮”歷來存在兩種理解邏輯高潮與情緒高潮。一些西方戲劇家或西方戲劇研究者認為高潮“就是決定主要人物的全部活動的成敗關鍵。”(李健吾《高潮》,見《人民戲劇》1978年5月號)實際上指的是劇中出現最重大轉折的時刻,這就是“邏輯高潮”。但我國戲曲一般不採用這種理論,因為按照它的說法,關漢卿的著名悲劇《竇娥冤》的高潮應在第二折竇娥被判死罪,而不是第三折呼天搶地憤怒控訴的時刻,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竇娥冤》劇照

李健吾先生用“邏輯高潮”的理論來衡量《琵琶記》,得出“它的高潮是在第十七段《伯喈允婚》”(同上引),這顯然也是不能同意的。我國戲曲不同於西方的“推理戲劇”或布萊希特那些具有“間離效果”的戲劇作品,我國戲曲是一種抒情性特別強的戲劇藝術,一支一支的曲子實際上就是各種情感組合而成的,因此,戲曲習慣上主張“情緒高潮”,即劇作情緒最激烈、觀眾反應最強烈的地方才是戲劇高潮。按照這種觀點,《竇娥冤》的高潮在第三折,《琵琶記》的高潮在《書館悲逢》(即錢南揚先生校注本第三十六段《伯喈五娘相會》)《西廂記》是元劇中一部結構宏偉的作品,它一方面採用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結構形式,一方面又超越這格式,一口氣寫了五本大戲,因此,《西廂記》全劇出現五次小高潮,最後的一次也是全劇最大的高潮。

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竇娥冤》劇照

第一本的高潮在第四折《鬧齋》,主人公崔張在道場這個特殊場合再次相遇,這使張生欣喜若狂,情緒十分興奮,鶯鶯的美貌還使和尚們出乖露醜,“沒顛沒倒,勝似鬧元宵”。熱鬧的喜劇場面,興奮的人物情緒,誇張的舞臺動作,使這一折自然而然成為全劇第一個高潮。第二本的高潮在第三折《賴婚》,老夫人突然變卦,一聲“小姐與哥哥把盞者”使事情發生遽變,“誰承望月底西廂,變做了夢裡南柯”,主人公的內心痛苦達到極點,“悶殺沒頭鵝,撇下陪錢貨”,主人公的性格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喜慶的宴席變成了控訴“老夫人謊到天來大”的場所,情感的起伏跌宕和氣氛的急轉直下,使本折成為第二本戲的高潮。第三本的高潮在第三折《賴簡》,這是由崔、張、紅三人誤會性的戲劇矛盾造成的戲劇高潮。

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西廂記》舞臺劇照

在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良夜,鶯鶯突然變卦大喊“有賊”,使原來順水漂流而下的愛情風帆一下子撞在礁石上面,張生被整得狼狽不堪而手足無措,鶯鶯面有慍色,拂袖而去紅娘卻旁觀者清,盡情地嘲弄了敦厚率直的張生。場面出現戲劇性變化,情緒氣氛陡然遽變和大幅度的戲劇動作是這一高潮的主要特色。第四本的高潮在第三折《哭宴》“合歡未已,離愁相繼”,老夫人以“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為名把張生打發去取功名,“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濃重的離愁別緒把劇中人和觀眾均推向情緒的高潮。第五本的高潮在第四折《團圓》,它是劇作最後出現的一次高潮,也是全劇最大的一次高潮。出現戲劇高潮最重要的條件,一是衝突逐步激化而至爆發,二是情緒不斷高漲而至頂端,三是氣氛逐漸醞釀而至濃烈。這些彙集起來,就會使劇中人和觀眾的情緒上升到最高點。

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西廂記》劇照

因此,高潮總是在劇作後半部或全劇即將結束的時刻出現;對元雜劇來說,高潮多在第三折或第四折。《西廂記》由於出現了《鬧齋》、《賴婚》、《賴簡》、《哭宴》等小高潮,劇情起落有致,螺旋式地向前推進。第五本一開始,張生已狀元及第,寫書回來報喜,鶯鶯也回書賀喜,看來團圓已成定局,戲似無甚可觀了。可是,作者筆鋒一轉,第三折《爭婚》寫“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全劇從未露面的鄭恆驟然出場了,他用一套造謠中傷的辦法迅速把水攪渾,使原來似乎平息下去的崔張紅與老夫人、鄭恆的矛盾急劇轉化,於是出現了紅娘與鄭恆唇槍舌劍的衝突場面,就這樣矛盾開始激化,氣氛漸見緊張,人們和觀眾的情緒油然拔地而起,終於迎來了第四折《團圓》—一場火爆迅猛的衝突高潮的到來。

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西廂記》舞臺劇照

《團圓》一開始,老夫人聽信鄭恆的謠言,決定“還招鄭恆為婿”,崔張的團圓結合出現了最大的危機,就在這時中狀元的張生回來了,矛盾迅速激化,出現了劍拔弩張的戲劇場面。紅娘聽說張生入贅衛尚書家,十分氣憤,挖苦地問張生“你那新夫人何處居,比俺姐姐是何如!”鶯鶯見張生時,只一句“先生萬福”,別無他言,而怨恨之情,溢於言表。除了原來崔張紅與老夫人、鄭恆的矛盾之外,崔張紅之間新的誤會性衝突使矛盾更加複雜化,氣氛十分緊張,衝突於是到達頂端。最後是杜確將軍出面解決矛盾鄭恆無地自容觸樹身亡,戲劇衝突圓滿結局。在這一高潮中,人物性格與主題思想均得到突出的表現。

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西廂記》人物劇照

張生中了狀元,地位起了很大變化,但對鶯鶯鍾情如初,“從離了蒲東路,來到京兆府,見個佳人世不曾回顧”。他的志誠敦厚的性格被補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筆;在高潮中,老夫人第二次悔婚,她的出爾反爾的偽善面孔也得到很好的揭露,如果不是張生及時趕到,悲劇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反面人物鄭恆雖說是劇末才出場亮相,但形象已十分醜惡,這條慣於破壞中傷的搞屎棍終於落得可恥的下場。此外,深沉的鶯鶯,幹練的紅娘,在高潮中均有生動的戲份,就連偶爾露一面的法本長老那種世故通達的性格,也有很好的披露,“這門親事幾時成就?當初也有老僧來!他當著張生的面奉承新科狀元,說“張生決不是那一等沒行止的秀才”,寥寥幾筆,這位善於應酬的佛門長者一全劇一個極次要的人物,也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戲劇之所以有高潮,是由它的藝術形式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西廂記》人物劇照

在全劇這一大高潮中,幾乎所有主要的人物都上場了,各人的性格都得到一次淋漓盡致的表現,特別是劇作男主人公一張的性格,得到了最重要的補充,正是:密霧濃雲,掩蓋不了鴻鵠九霄之翅!謠言諑傳在事實面前徹底破敗了,崔張撥雲見日,美滿團圓。當戲劇矛盾解決之後,劇作和盤托出主題思想“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它水到渠成,非由車戽,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了。韋爾特說:“在戲的高潮中,劇作者最好的修養、感受、鑑賞力、本能、詩情畫意和對人物理解的深刻性,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獨幕劇的編劇技巧》)誠哉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