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退役军人抗“疫”故事(五):最美“组合”奏响战地协奏曲

亲情、爱情,是世间最美的情感。

在家中,他们是父子,是母女,是夫妻,是兄妹,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他们是“战友”,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军人或退役军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陇原大地涌现出一大批由退役军人和其家人组成的特殊“组合”,他们共同战斗在抗疫一线,用亲情和爱情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坚强力量,用无私和奉献传递着人间大爱。

姐妹花:不能送父亲最后一程的“痛”

陇原退役军人抗“疫”故事(五):最美“组合”奏响战地协奏曲

有这样一位老人,退休后“隐居”乡下老家,深居简出;有这样一个时刻,疫情突然袭来,病中的老人将两个女儿送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姐姐王晓靖鏖战在武汉火神山“红区”、妹妹王宏玲奔忙在解放军940医院的发热门诊……

姐妹俩走后的第二天,这位八旬老人离世。面对至亲长辞,姐妹俩擦干眼泪,强忍悲痛,依然奋战在一线。

老人叫王惠清,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靖远矿务局(现为靖煤集团)担任工会主席,那是国企改革最为困难的时候,他勤勤恳恳、心系职工,曾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退休后,他回到甘肃会宁家乡修养。

姐妹俩都是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的护士长,姐姐王晓靖对疼痛护理、特别是干细胞免疫细胞的临床护理很有经验,妹妹王宏玲是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自疫情暴发以来,王宏玲吃住在科室,长时间在防护服的隔离下,汗水会蒸发成水珠凝结在防护面罩上,里面又湿又凉。

那时王宏玲说,“家中的两个孩子和老人都交给姐姐了,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家人发个信息,知道父亲平安就放心了。”哪能想到,此时的姐姐王晓靖已经写好了请战书,准备随队出征武汉。

2月13日上午,正在火神山隔离病房忙碌的王晓靖,接到父亲离世的消息。“我真的想飞回去送父亲最后一程,但战斗还没有结束,我怎么能撇下患者呢?我相信父亲在天有灵,会理解女儿的……” ,她哽咽地对前来安慰的战友说。

两条战线,一场战役。王宏玲依然还在急诊科里忙碌,在微信中留下这样一段独白:“每个人都有至亲至爱想要守护,只是一些人舍弃了小家来守护更多的人。”

谁不知道生命可贵,但姐妹俩从未惧怕后退,父亲和武汉,姐妹俩身在一线,心挂两头。

王惠清和两位女儿的故事在陇原大地广为传颂,家乡的人们引以为豪。

父子兵:两代军人的使命“接力”

陇原退役军人抗“疫”故事(五):最美“组合”奏响战地协奏曲

张掖市甘州区东街街道交通巷社区劝返点,有一对父子,他们佩戴红袖标,坚守在路口设卡处,与社区志愿者一起轮流值守,抗击疫情。

父亲郭增虎是一名退役军人,儿子郭辉是一名现役军人,元旦回乡休假,正赶上疫情,部队通知其延长假期。得知社区要对辖区文庙巷部分路段进行封堵,还要搭建帐篷时,郭增虎父子第一时间到现场报名当上了志愿者。

像郭增虎父子这样的退役军人在甘州大地还有很多。

20岁的刘映亮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同时是武警部队定向培养的士官。刘映亮的父亲刘兵堂是双湾镇古城村的一名普通党员,曾经当过兵的他,脸上还保留着军人的坚毅。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效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传播风险,双湾镇在陈金公路和各村设置劝返点15个,镇村干部和党员群众志愿者24小时轮岗执勤。村上在党员群里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刘兵堂第一时间报了名,儿子刘映亮也主动要求参加。

在父亲眼里,刚上大学的刘映亮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让老刘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孩子”竟然在夜晚凛冽的寒风中,一站就是8个小时。

刘映亮在父亲带领下,先后参加了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执勤劝返、环境卫生清扫和消毒杀菌工作。不仅如此,当父子俩看到退役军人事务局招募志愿者的倡议书后,又积极报名,在做好本村防疫工作的同时,还到社区义务参加了防疫工作……

“一日戎装,一生忠诚”。战地“逆行”的父子,用行动传承责任、接力使命。

夫妻档:战地爱情协奏曲

陇原退役军人抗“疫”故事(五):最美“组合”奏响战地协奏曲

“何护士,麻烦你帮我采一下血。”

“好的,可能有点疼,您稍微忍耐一下……”  

消毒、穿刺、采血、标本收集,这是庄浪县人民医院门诊采血室护师何姝荭的日常操作规程,她全神贯注做着“三查八对”,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放弃春节休假,第一时间返回岗位。每天,她都忙碌在抗疫一线,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工作时的她很少喝水,常常一天下来,整个人都口干舌燥,严重脱水。

与何姝荭一样,从大年初一就投入抗疫工作的还有她的丈夫柳晓东。柳晓东,1996年12月入伍,2017年转业到国网庄浪县供电公司,2019年任该县杨河乡沈岔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作为医护人员的何姝荭忙碌中没忘记给丈夫拨通电话,嘱咐他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防护,注意身体……”虽然有些絮叨,但妻子关心,让常年与妻子分居两地的柳晓东在深感慰藉的同时,无端增添了许多对父亲和妻儿的愧疚。

在部队常年无法在家,转业到地方又常年驻守乡村,从大年初一至现在,只有到县公司领取配发物资时,才匆匆回过一趟家。连日来,按照乡党委和供电公司党支部的安排,他带领全体党员,为全村人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防疫宣传、消毒、值班……大大小小的事情,让柳晓东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人用。

虽说相隔两地,但他们夫妻同心,相互鼓励支持,坚定的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

25岁的梁涛,2012年入伍,2017年退役,是高台县南华高速公路大队的一名辅警。见到梁涛时,他正在Z84线检疫站执勤。

这本应是他度蜜月的时候,但他在工作岗位上已经度过了21天。

梁涛与妻子胡娅婷是1月12日举行的婚礼。正月初一,正在家中陪父母和妻子过春节的梁涛,突然接到单位通知,“全体人员结束休假,全员返岗。”

“当时,妻子很支持我。” 第二天一大早,梁涛告别妻子,义无反顾回到工作岗位,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当天,作为仁济医院内科医生的胡娅婷也回到单位,把蜜月搬到了抗疫一线。

一线查控工作的繁杂琐碎,容易让人忘记昼夜的更替,虽然每天长时间的工作,梁涛却没有一丝怨言,“这个特殊的时期,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一名公安交警,一名退役军人,就是要在危急时刻站在前面。”

在抗疫一线,即使再忙,夫妻俩都会抽空在微信上聊几句。

“涛哥,你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照顾好自己。”

“好,你也要注意安全。”

“加油!”

“加油!”

虽然是简单的寒暄,却透着最贴心的关怀。

“梁涛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在这场战疫中,他依然以军人的品格,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了退役军人的坚毅和担当,有了这样的中流砥柱,我们坚信这场战疫必胜!” 南华高速公路大队教导员雷铁军说。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你选择远赴他乡冲锋陷阵,而我,也选择坚守自己的岗位,与你并肩而行。无需豪情壮语,无需情话绵绵,已道出了人间最美的爱情。

兄妹连:哥,怎么是你!

陇原退役军人抗“疫”故事(五):最美“组合”奏响战地协奏曲

“哥,怎么是你!”

2月13日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交通大队汉警快骑女子队员李轶,在进城检查站执勤时,意外发现兰州援汉物资车队队长竟然是自己的表哥。

“你好,请出示通行证并下车接受检查,谢谢!”2月13日晚9时许,一队兰州援汉物资车队抵达武汉,车队进入武东收费站时,在收费站封控岗执勤的女交警李轶,看到车队队长证件,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是自己的表哥。他们相互敬礼,互道保重,匆匆分别。

女交警李轶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交通大队汉警快骑队员,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大队根据防控安排部署配合卫生医疗等部门,在辖区各高速出入口设置封控岗,做好疫情检疫、检测、排查工作的交通引导,协助做好体温检测。李轶被安排在辖区武东收费站封控岗执勤。自从接到疫情防控任务起,她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与家人的交流全靠手机。

李轶介绍,这支兰州援汉物资车队队长曲波是她的表哥,一直工作生活在兰州,一年也难见一面。曲波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志愿加入甘肃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原本打算今年春节回武汉过年,不料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定计划。当曲波得知兰州组织车队运输救援物资赶赴武汉,他赶紧报名申请支援家乡。兄妹俩万万没想到竟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特殊时期,兄妹俩人只能默默敬礼,相互鼓励和致敬。快速办理好进城手续,来不及叙叙家常,把兰州政府募集的上百吨蔬菜和水果,分别送到了武汉十余家医院。

这些美丽组合,是千千万万优秀退役军人家庭的缩影,不论岁月如何流逝,他们留给世界的爱,历久弥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