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在中國園林建築中,疊石成山是重要的建造手法,特別之處在於將太湖石當作山巒,這種造園方式的產生,都要源於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宋徽宗。宋徽宗發揚“疊石成山”的審美,隨即大興土木修建一座叫“艮嶽”的園林,以至於國力困竭,金兵趁機入侵汴京,以至於後人感嘆:

亡宋誰知是石頭!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中國人自古喜歡欣賞山水,並把一切感情寄放于山水之間,也許是希望能在生活中享受山水之間的樂趣,古人就有了把自然山水搬進了自己居所的想法,於是我們逐漸就有了園林建築。

而在普通人看來,山水多是自然形成的,我們只能住在山上,而不能把山移走,想要把“山”搬到家裡似乎是痴人說夢。如何把“山”搬到家裡?宋徽宗在建造園林“艮嶽”的時候,似乎給了我們最完美的答案。

一、艮嶽中的“疊石成山”

在園林“艮嶽”出現之前,中國園林還處在形象審美中,皇親貴族都會選擇“堆土成山”,創造出真實的山嶽,平民百姓當然沒有這個財力,大多隻能跑去遊山玩水,去欣賞真正的名山大川,從兩晉時期的謝靈運到唐朝的王維,都把自己的居所建在了自然山水之中。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直到宋朝出了一個宋徽宗,雖然宋徽宗在政治上沒多少才能,但在藝術上頗有成就,他本身就是一位書法家、畫家、詩人、造園家。第一個實現了詩、畫、字、與園林的完美結合,還把山水畫中“以石為山”的審美帶到了園林中,不遺餘力的建造理想中的園林“艮嶽”。以下幾種記載,更是對“艮嶽”的直接描述。

據《宋史·地理志》記載:“政和七年,始於清上寶篆宮之東作萬歲山。周十餘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東西二嶺,直接南山……。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宋徽宗自己評價:“天台、雁蕩、鳳凰、廬阜之奇偉,二川、三峽、雲夢之曠蕩,四方之遠且異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幷包羅列又兼勝絕”。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宋人周密 《癸辛雜識 》記載:萬歲山大洞數十 ,其洞中皆築以雄黃及爐甘石 ,雄黃則闢蛇蠍 ,爐甘石則天陰能至雲霧 ,蟬鬱如深山窮。

和之前的宮廷園林不同,艮嶽所有的目標都是為了觀賞,這裡沒有朝會, 儀典或居住的建築 ,按照《宋史·地理志》的記載,園林的東半部分以山為主,西邊則是以水為主,經典的左右山水格局。

艮嶽造天下之奇景,把建築,詩,畫和園林完美結合,這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奇石”的運用,大量是太湖石被運到汴京,宋徽宗卓越的審美,又將其各置其位,形成了壯絕的景觀。

把石頭當作山巒不是宋人的首創,早在唐代就已經有許多文人墨客,開始把在自家庭院“以石造景”,唐人的嘗試性開創,到了藝術卓越的宋徽宗手上,必然要在園林史上留下濃重一筆。

宋徽宗不是一個經常自誇的人,只有艮嶽讓他忍不住誇耀自己的才能,這才是他心中藝術的完美形態。

艮嶽的本質就是一場“奇石”博覽會,雖然別的景觀也很精緻,但奇石太過卓越。

二、宋徽宗的繪畫與園林

在我們對“艮嶽”有了基礎的瞭解之後,就可以瞭解為什麼宋徽宗會想起”疊石為山“這種精妙的手法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宋徽宗的繪畫,宋徽宗非常喜歡寫生,他筆下的花鳥往往栩栩如生。而他畫山也很有特色——畫山不畫樹,而是用石頭代替。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有學者總結了宋徽宗畫作的元素,一般畫家畫山的時候都要遊覽名山大川,宋徽宗畫山都是用太湖石,祥龍石代替,即便是連綿萬里的山巒,畫面也幾乎都被”奇石“佔據,樹木只是偶爾點綴幾筆。

這種繪畫方式將山水畫中”山“從偏寫實帶入了寫意。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雪江歸棹圖局部

在宋徽宗的名作《雪江歸棹圖》中,描繪的是一個寒江橫過的畫面。在畫中近處有一個長岸貫通畫面,在畫面的右方則是開闊的江面。左側大面積石磯伸到江邊,在石磯上點幾組叢樹。這裡繪畫的山就不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山,而是用石磯替代的山。

宋徽宗的這一審美不僅影響了自己,還影響了自己的學生,在他學生中也有許多有名的畫家,很多畫作都成了傳世名作。這些畫家和畫作都對後來的山水畫審美,產生了重要影響。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千里江山圖局部

少年天才畫家的王希孟,在宋徽宗的教導下,18歲就完成了曠世傑作《千里江山圖》,其中畫作中的千里江山也是繼承了宋徽宗的審美,現實中大面積的樹林到了畫中,成了翡翠色的山巒,直到今日也讓人歎為觀止。

在古代,園林一直被稱為立體的山水畫,可見山水畫對園林的影響之深,很大程度上園林的景觀構建,都要依託于山水畫的構圖,其中的山水景觀如果搬到現實中,就是一座座精妙的園林。宋徽宗“畫山不畫樹”的審美,自然也就影響了他建造“艮嶽”,也影響到了後來文人墨客的園林建造。

三、以石造景——唐代初現端倪

前面我們也稍微提到了,在自家庭院“以石造景”並非是宋徽宗獨創,早在唐代的時候,這種審美意象就已經初現端倪,宋徽宗只是在自己審美與財力並重的情況下,把疊石成山的審美徹底發揚光大了,而唐朝只不過是小打小鬧。

白居易《題岐王舊山池石壁》:“樹深藤老竹迴環, 石壁重重錦翠斑。俗客看來猶解愛,忙人到此亦須閒。 況當霽景涼風后,如在千巖萬壑間。黃綺更歸何處去? 洛陽城內有商山。”

以上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題岐王舊山池石壁》中寫下的內容,洛陽城內有人用石壁做出的景觀,再次遊覽的時候就像真的走在了千山萬壑之間,雖然白居易寫得或許有所誇張,但是用石壁做景觀在唐朝應該是真實的,只不過尚未流行而已。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韋元旦《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刻風蟠螭凌桂邸,穿池疊石寫蓬壺。”

王建《薛十二池亭》:“斜豎小橋看島勢,遠移山石作泉聲。”

唐代詩人韋元旦和王建也描寫了類似的景觀,其中描寫的“疊石寫蓬壺”與宋徽宗的“疊石成山”有許多相似性,清華大學建築系周維權教授認為,

唐代已經有了“攢石”“移石”“立石”“積石”等造園方法,這些都不是利用地形地貌,而是對地形地貌進行改變的嘗試,已經完全有了壘石疊山,營造山池的築造想法。

除此之外,考古學家還在隋唐九成宮的泉眼附近發現了一些太湖石,雖然尚不確定這些太湖石就是造園所用,但是從太湖石所處位置來看,應當是作為景觀使用的。儘管這些景觀還不成熟,也不具備有一定規模,也足以證明“疊石為山”的思想從唐朝就已經初現端倪。

亡宋誰知是石頭:園林疊山審美的內因,從宋徽宗建造“艮嶽”說起

事實上,中國園林的發展從兩晉開始,就已經深受士族文人的影響,許多景觀的建造都有文人參與建造,普通人似乎並不懂得欣賞園林的美。尤其是在明清時期,著名的造園家幾乎都是山水畫師,這些士族文人無形中影響著中國園林的進程。

從石到山,原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在古人的手中通過意象結合,讓我們能夠在庭院中游覽名山大川,這其中自然包含了獨特的東方式哲學審美,經過數代人潛移默化的嘗試,以石為山的審美如今已經根植到我們的文化之中,宋徽宗建造的園林“艮嶽”,則是我們瞭解東方園林文化最好的橫切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