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友国即使无丧也备着丧葬礼品,他觉得多备无害,别人觉得有病


出使友国即使无丧也备着丧葬礼品,他觉得多备无害,别人觉得有病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如果有人对你说“三思而后行”,那是在劝你冷静,但对于词语由来的故事主角季文子来说,这五个字的涵义是既褒又贬的。

这个季文子,是前文所说的那个同郤克一起被

萧同叔子嘲笑的跛脚鲁国使者,又叫季孙行父

鲁国季孙氏,鲁国三桓势力之首,掌握鲁国实权。

季孙氏的始祖,就是庆父之乱中的正派先锋季友。注意,季孙氏的姓氏并不是季孙,而是季氏,加个“孙”字,称为“季孙某某”的,是宗族的宗主,其他一般人只能被称为季某。

首先说鲁国廉相季文子,虽贵为一国之相,但

无衣帛之妾,

无食粟之马

家里的女姓都不穿绸缎衣服,

养的马也不吃精致粟米,

一个有钱人只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不去享受,不去奢华。

然而,当一个有钱人没有有钱人该有的样子,是会被人骂的。

被谁骂呢?仲孙它,是鲁国三桓势力之一孟孙氏的人,孟孙氏的始祖就是庆父。

仲孙它教训季文子

人其以子为爱,

且不华国乎,

百姓都以为你小气吝啬,

而且你这样也让国家看起来寒酸啊。

想来,在某些有钱人的世界观里,给这个社会维持华丽的面子,是他们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之一。为公奢靡啊。

季文子回答说:

“百姓中还有大把吃粗粮穿破旧衣服的人呢,

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不闻以妾与马。

美,这里不是形容词,是使动用法,

如果我让妾打扮美丽,让马食用精料,恐怕就没资格做辅佐国君的人了!

而且我听说一向是以高尚德行来作为国家荣誉的,没有听说过以妾与马的衣食待遇可以为国家争光的。

故事的最后,季文子仲孙它的老爸孟献子告了一状,孟献子就把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囚禁了七天。

放出来后,不管到底是不是心甘情愿,是不是真的开化了,仲孙它一改自家里的气氛,效仿季文子,也妾无衣帛马无食粟。

人家这么给面子,季文子便说,果然知错能改,是个人才,于是任命仲孙它为上大夫。

以上说的是季文子论妾马的典故,你怎么看这样清廉的季文子呢?

有人说他克己复礼,也有人说他虚伪好名利。不奇怪,有一次我把操场上的垃圾捡起来还被同学说是做作呢,唉,这人心啊……批评季文子好利的,是某些人的一种行为印象,就与他“三思而后行”的行为习惯有关。

季文子凡事思虑周全得夸张。

那年他代表鲁国出使晋国,除了准备几车好礼外,还准备了一车“遭丧之礼”,就是遇到丧事送的礼。

他连出使期间外交国国君会死亡的可能性都准备好了!只要人家一挂,丧帖还没发到手他就能拿出像样的礼物。

季文子认为“过求何害”,关于做准备,做多了超过了,又会有什么害处呢?这样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啊。

如此程度的有备无患,可以理解为谨慎,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他过于看重得失,过于计较名利,才会如此小心翼翼。

过分小心则为小气的说法是有道理,但放在季文子身上的话,就有些小人之心了。人家作为一国之相,小心周全有什么问题?计较得失有什么问题?他一旦出问题,就是国家性问题啊,多思的习惯无可厚非,虽说季孙氏家族一向是私心重的公众形象。

可能在古时候有不少人会把这里的“三思”理解为贬义吧?就因为孔子说了一句“再,斯可矣。

孔子对多思的季文子是这样评论的,不用思考那么多次,两次就够了。大致可以说,孔子否定了季文子的思考方式,然后大致可以说,季文子是不对的。大师说你不对,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否定。就这一句话,后人就有了“证据”去指责季文子虚伪,想来想去不就是怕吃亏吗,“三思”就成了贬义。

不过更多人还是会把“三思”直接理解为褒义,而孔子对季文子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做了部分否定。肯定了思考的必要性,但也要适度,否则就会犹豫不决。

我觉得,孔子“再,斯可矣”这句话,是借着对季文子的评论,实则是对普通人行事的教导,并不是真的在批评季文子。

再,斯可矣。

除了翻译为“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以前还有翻译为“三次之后还要再思考一次才行”,

字面上也许有那么点可能性,但情理上却不可能。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孔子怎么会教导人们把时间都花在思考上呢?

不过看到这种不靠谱的翻译,也挺好的,长了见识,思维本就应该是多面的。

我认为,古文翻译的规矩原就是一家之言,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过是最大多人相信的答案,所以约定俗成,把它定义为正确答案。

不仅仅是古文翻译,很多事情都是人为,不是天意,不是自然规律。小说《达芬奇密码》里,耶稣是否为神,是凡人投票决定的。不是说这本小说就是真相,而是想说,世间所谓的常识规矩,都是人为,不是天道,所以有时候面对不合常规不合认知的事情,只要没有伤害到他人,没有必要去指责打压。

你有你的活法,他有他的活法,人生太短太短,只争朝夕啊,不是关系到生命和道义的矛盾,何必非逼着人活出你想象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