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商君書》“人性本惡”為什麼與後來宣揚“性本善”對立衝突?

大馬哈魚12


人的本性是什麼呢?商鞅認為,“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法家人性論是以人的趨利避害、好利惡害為人的固有本性,也算是荀子人性本惡思想理論的一種延續,並沒有提出人本性惡。

“人性本善”主要是儒家的觀點,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儒家認為人人皆有成為君子的可能。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人性始終抱有一種變好或者改造好的信心。

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他們既是矛盾的也不是矛盾的,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要從辯證角度看問題,相信人總是會變成好人的。


珂夢歷史人文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商君書》裡並沒有人性本惡的說法!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看看!本人手裡紙質版的有高亨版的《商君書註譯》,和董昕、石磊版的《商君書譯註》,以及電子版蔣禮鴻的《商君書錐指》。

反正我在這些版本的《商君書》中並沒有看到所謂的“人性本惡”的論調。當然,《商君書•錯法》中提到了“人生而有好惡,故民可治也”,還有“夫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這些論點無疑屬於“人情論”。

不單單《商君書》是人情論,韓非子裡也是大同小異的,《韓非子•八經》講道:“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再比如《管子•禁藏》當中也有“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

總而言之,中國法家都是人情論而非性惡論。

而儒家的“性善論”卻是有根據的,《孟子•告子上》有說道:“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可以看得出,孟子認為人性之‘善’是絕對的。

但是同是儒家學派的荀子卻不是這個看法,《荀子•榮辱》中講道:“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

荀子的觀點普遍不為孔孟一派的認可,以至於許多人不把他歸類於儒家。

事實上無論性惡論(包括西方的‘原罪’理論)還是性善論都是兩末之異,是不可取的!王陽明在離世之前教給他的弟子幾句心學的口訣裡面就把人性的根本概括在裡邊了。叫做——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大秦魂的微博


【藝文雜記】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個人觀點:

關於人性本惡

說到“人性本惡”就不得不提到戰國末期的一位大儒,荀子,趙國人。雖然荀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但他有兩個出名的弟子,韓非和李斯卻是法家學派代表人。所以後人也有人把荀子劃為法家學派,說法不一。

其實性本惡的思想是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中,提出的創新理論,他提出人性本惡,否定了人天生的道德觀念,而要注重後來的培養和教育,來影響人的道德觀念。

商鞅與荀子關係

雖然二人生活的年代相差了近百年,但是有研究稱荀子受到了商鞅學派法家思想的影響,但其思想卻以儒學為基礎。

所以,或許是荀子借鑑了商鞅學派的性惡論,與儒家思想進行了融合,並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展和擴充。

這麼看來,荀子的徒弟,劃為法家也並不是沒有出處的。

性惡論與性善論,商鞅與孟子

為什麼性惡論到了荀子這就變得更加受人關注呢,那正是因為儒家二聖之一的孟子提倡性善論,本來是一家,都是儒家,出了相互矛盾的辯證理論,就使荀子火了起來。

孟子與商鞅雖然差了二十多歲,但生活基本處於同一個時代,所以性惡論與性善論也基本是在同一時期產生的,只不過性惡論產生在法家,性善論產生在儒家。

所以,既然是兩家之言,有衝突也是正常的,百家爭鳴嘛。當然,後來荀子把兩家衝突的言論又進行了整合發展,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也加速了文化思想的相互融合。

非常感謝您看到了這裡,【藝文雜記】會持續在此領域更新不成熟觀點,期待與大家交流學習,共同進步,歡迎關注,並參與討論。


藝文雜記


“性本善”與“性本惡”;應該分別出自荀子和孟子。

實際上他們兩位只是對的對於人的先天本性論據不同,但在思想和方法論上是一致的。

兩人都強調後天的作用,“先天具備的,不堅守有可能失去”,“先天沒有的,後天也可以具備”。

所以,“本性善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天的培養。這就涉及到了我們社會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這是客觀的,也是屬於我們社會文化體系的認知。人性善惡,對於東方文明而言,只是解析的立意不同,是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的。

而西方的文化,宗教,對於“性本惡”基本是一個常識性定論。即“認為所有人生來都是有罪的,要用一生來懺悔,贖罪,只有篤信上帝,靈魂才能得到救贖”;也就是“原罪說”。

是否存在侷限性和謬誤,網友們見仁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