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老城: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淅川老城: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陽春三月,萬物欣榮。3月17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駐南陽記者站記者一行走進淅川縣老城鎮楊山、葉溝、秧田、馬溝等村,看到漫山遍野的杏李花、桃花競相開放,房舍、村莊掩映其中,果農們在林下管護,遊客們在花間穿梭,村村花香瀰漫,處處生機盎然。

老城鎮黨委書記翟成敬介紹,該鎮村村環庫、戶戶臨江,為了既能保水質,又能促民富,鎮裡逐步淘汰易對水庫造成面源汙染的傳統種植,轉型發展杏李、軟籽石榴等高效生態林果,目前已栽植杏李3萬畝、軟籽石榴7000畝、竹木混交林3000畝,基本實現了生態林果全覆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淅川縣,為保護水質,庫區“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然而該縣剛剛脫貧,拽車上坡勁兒不松。為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淅川縣以“兩山”理論為指導,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把生態產業作為結合點和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科技協作,注重品牌建設、拓寬銷售渠道,發展全域旅遊,逐步形成了軟籽石榴、杏李、薄殼核桃等為主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淅川老城: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加大扶持力度。高標準編制了淅川縣生態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先後出臺《關於推進產業扶貧的實施意見》、《水果產業補貼辦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從土地流轉、基地建設、信貸支持、種植技術到果實加工、品牌建設、市場推廣,基本實現支持全覆蓋,積極整合農業、林業、水利、交通等項目資金,使項目跟著基地走、服務跟著產業走,保障軟籽石榴、杏李等生態產業發展需求。成立淅川縣綠化委員會、軟籽石榴產業協會等,發揮其誠信、自律、橋樑和紐帶作用,提高組織化程度,形成市場競爭合力,吸引河南仁和康源、豫淅紅、丹聖源等60餘家專業公司落戶淅川。

加強科技協作。成立專門的產業辦公室,建立林業信息、網絡、專家服務平臺,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建立“縣、鄉、村、戶”四級技術明白人隊伍,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採取技術諮詢、技術培訓和送科技下鄉等形式,廣泛開展科技普及和技術培訓,每年組織技術培訓30次以上,培訓人員近萬人。同時,瞄準標準化、有機化方向,以創建國家出口農產品安全示範縣和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為載體,出臺專門政策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實行產品追溯制度和測土配方,強化日常化監管、標準化生產和常態化質檢。

淅川老城: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注重品牌建設。淅川因“丹江水”聞名、“水源地”馳名、“渠首閘”揚名,為此,該縣利用招牌效應,出臺政策激勵“三品一標”認證和標準化創建,創建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淅有山川”,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地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運營推廣,提升本縣優質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同時,專門出臺扶持政策,制定優質農產品生產標準技術,對新認證的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產品,分別獎勵3萬、2萬、1萬元,創成知名品牌後,給予財政、項目資金支持,從“種”到“銷”全扶持。截至目前,淅川縣制訂和推廣農業標準18項,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6個,面積98.7萬畝;有機農產品38個,面積6.45萬畝;綠色產品31個,面積4.3萬畝。

拓寬銷售渠道。通過舉辦賞花節、農產品採摘、美食品鑑等具有淅川特色的活動,提升淅川農業品牌知名度,擴寬產品銷路。藉助京淅對口協作機遇,與北京市有關部門溝通聯繫,拓展合作領域,為淅川生態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政策紅利和廣闊市場。投資上億元建設了總庫容超過5萬噸的保鮮庫,河南省檢察院協調援建的12座冷鏈倉儲項目投入使用,向許昌市引進的10萬噸級中鮮冷鏈活體保鮮庫項目業已落地,有效解決了農副產品的儲存問題,極大提高了附加值。藉助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建設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現已建成1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192個村級電商服務站,讓渠首果實通過網絡走出淅川、走向全國。

淅川老城: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發展全域旅遊。充分發揮產業效應,從產業基地規劃開始,以景觀化發展為方向,完善旅遊服務功能,配套主題採摘園、農家樂等,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新興業態,打造環縣城半小時旅遊圈,促進農旅、林旅融合。深入實施“旅遊+活動”工程,以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杏李、海棠、軟籽石榴等生態產業為媒介,根據不同花開時令,持續開展不同的賞花活動,宣傳和推介淅川扶貧產業、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資源。如今,老城鎮建成了3.7萬畝杏李、軟籽石榴產業基地,打造了冢子坪桃園、馬溝杏李基地、楊山石榴園等10個生態旅遊觀光精品園,九重鎮打造了萬畝軟籽石榴田園綜合體……全縣初步建成旅遊重點村36個,鄉村旅遊產業園40個,農家樂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年接待遊客500餘萬人次,輻射帶動1600多戶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實現生態與發展的雙贏。


淅川老城: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綠色品牌”做強打響,“黃金效益”源源不斷。如今的淅川,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村民越來越富。全縣已發展軟籽石榴、杏李等林果3餘萬餘畝,實現四季常綠、季季有花;5年來持續向京津冀豫4省市輸水270餘億立方米,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以上。全縣貧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69555人減至5537人,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10.66%降至0.9%以下,159個貧困村有序退出貧困序列,脫貧摘帽目標已如期完成,決勝全面小康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河南法制報記者 王海鋒 通訊員 石雪帆 楊振輝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