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強化產業支撐 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我打算種5000袋白玉木耳。”3月18日,春光正好,在淅川縣上集鎮山根村駐村第一書記靳丹淅的動員下,貧困戶楊學軍發展產業的勁頭更足了。這是該縣幫助貧困戶壯大產業項目,搶時爭速加快發展的縮影。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集山區、庫區、移民區於一體,肩負著水質保護和脫貧攻堅兩大政治任務。近年來,該縣把生態產業作為結合點和突破口,短中長三線產業相結合,短線發展短平快產業,中線發展生態林果,長線發展生態旅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97110人減至553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9%,目前,已被批准退出貧困縣。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淅川縣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加強科技協作、拓寬銷售渠道、注重帶貧實效等扶持三線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加大扶持力度。高標準編制了淅川縣生態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定軟籽石榴、杏李等為淅川縣主導生態發展產業,先後出臺《關於推進產業扶貧的實施意見》《水果產業補貼辦法》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從土地流轉、種植、技術、資金到加工、市場、品牌,基本實現支持全覆蓋,保障生態產業發展需求。成立產業協會,並逐步發揮其誠信、自律、橋樑和紐帶作用,提高組織化程度,形成市場競爭合力,吸引60餘家專業公司落戶淅川。

加強科技協作。成立專門的產業辦公室,建立林業信息、網絡、專家服務平臺,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建立“縣、鄉、村、戶”四級技術明白人隊伍,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採取技術諮詢培訓和送科技下鄉等形式,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每年組織技術培訓30次以上,培訓人員近萬人。同時,瞄準標準化、有機化方向,以創建國家出口農產品安全示範縣和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為載體,出臺專門政策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實行產品追溯制度和測土配方,強化日常化監管、標準化生產和常態化質檢。

拓寬銷售渠道。該縣依託渠首、丹江、水源地等招牌效應,出臺政策激勵“三品一標”認證和標準化創建,創建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淅有山川”。通過舉辦賞花節、農產品採摘等具有淅川特色的活動,提升淅川生態產業知名度,擴寬產品銷路。藉助對口協作機遇,與有關部門溝通聯繫,拓展合作領域。多方籌措建成一批保鮮庫,通過冷鏈存儲、錯峰銷售等方式,極大提高附加值。大力發展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推動整個產業健康發展。建設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讓淅川生態產業通過網絡走出淅川、走向全國。

注重帶貧實效。該縣結合實際,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形式,創新推行了一批帶貧模式:針對丹參產業推出“一帶三統一保”,針對小龍蝦產業推出“四定兩分一返”,針對軟籽石榴產業推出“三權分置、效益共享”,針對杏李產業推出“保底分紅”等帶貧模式。同時加強對經營主體帶貧成效的監管和考評,對帶貧效益好的企業優先在水電路配套、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真正建立起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激發帶貧主體和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確保貧困戶收益最大化。(特約記者 康帆 楊振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