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之下,“免費模式”或將迎來新一輪興起

近期據報道,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滿足廣大企業以及各政府、社會機構等的“線上辦公”需求,某企業向大眾免費開放了百人視頻會議功能,並對1000萬企業免費推出了全套的“在家辦公”系統,其功能涵蓋打卡簽到、會議直播、文檔協同、智能人事等企業遠程辦公所需的各個方面。特殊疫情期間,正常的復工復產多有限制,而面對如此海量的市場辦公需求, “免費模式”的福利無疑給廣大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疫情催化之下,“免費模式”或將迎來新一輪興起

受疫情防控“宅家”措施的影響,線下人流量大幅度減少,大量的“線下企業”遭遇經濟寒冬,但與此同時,一些免費的線上產品和服務卻廣受大眾用戶的青睞。具體來看,這些“免費模式”涉及辦公、教育、醫療、娛樂等各個方面,包括免費的遠程辦公軟件、學習課程、文獻數據庫,還有一些免費的線上問診服務,以及部分視頻或音樂平臺推出的限時免費開放功能等。疫情當前,大量企業本著防控與便民的初衷,免費開放各類產品及服務滿足大眾需要,為階段性的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疫情的催化之下,這類“免費模式”突破了傳統行業盈利模式的限制,也因此窺見了更多的商機,未來或將迎來新一輪的興起。

事實上,作為互聯網企業慣用的一種營銷手段,免費模式並不新鮮。它的應用可以為企業產品及服務吸引到更多用戶群體,對企業發展而言,也是提高其市場競爭力的一種宣傳方式,某種程度上還可以提供企業產品及服務測試、調整的絕佳機會。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免費模式可以作為一塊敲門磚,幫助企業迅速定位客戶並積累客戶忠誠度,但免費畢竟不是公益,歸根到底它是為企業的下一步“付費”營銷做好準備工作,大部分企業最終還是要從其開發的產品與服務當中獲得盈利。因此,並不是所有行業都具備免費能力,對於一些只能依靠線下實體交易的企業來說,持續性的“免費”對其長久經營並不現實。

同樣,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在平臺技術上卻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

最常見的比如一些電子化閱讀平臺、遊戲平臺等,其完全可以為受眾提供免費的閱讀或遊戲服務體驗,從特殊會員服務或廣告植入等賺取企業盈利,依靠免費模式來實現自身產品的增值。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大數據的加持使得免費模式在互聯網企業中的優勢更加凸顯,二者的結合更是本次疫情防控的亮點和創新,並在此次疫情指揮工作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未來,這些技術優勢都將進一步深度挖掘各產業鏈中的隱形盈利方式,從而將互聯網所引領的“免費”商業模式予以更大範圍的推廣。

而除了互聯網企業之外,電影業等以前較少採用免費模式的傳統行業也開始邁出了第一步。例如,春節檔的喜劇電影《囧媽》從影院撤檔,由線下改為線上放映,這便突破了影視行業多年來培養的付費模式。雖然此舉頗具爭議,但從行業變革來說,這其實可以打破傳統行業的盈利模式,一方面促使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拓展產業合作鏈,尋求更多產業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使得這些傳統行業更加註重其自身的技術升級,提高供給優質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部分企業對該種模式的運用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這樣的創新和大膽突破,未來可能將免費模式的適用群體予以進一步擴大。

當然,應當注意到的是,免費模式的採取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使得客戶形成對於免費產品以及服務的依賴,進而對一些行業中傳統的付費模式帶來衝擊。另外,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它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各企業之間的非理性競爭,並不利於企業產品以及服務的優化。因此,筆者認為,企業採取免費模式要從企業所處行業以及自身經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必要時需要對這類手段做出靈活的調整和創新,致力於提高自身產品和服務的核心競爭力,要避免因盲目競爭和買量成本過高而導致企業虧損的加劇。(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