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情之處,不敢不樂

李漁《閒情偶寄》的種植部“木本第一”寫草木的大類與特點,並由此會意養生之道。細讀後又未嘗不使人聯想到做人之道。文中通過觀察花木特性進而觸發感觸,如“木本堅而難痿,其歲較長者,根深故也。……是根也者,萬物短長之數也,欲豐其得,先固其根。”根深才能枝繁、葉茂、果肥,是似說木本植物,又想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再如“草本第三”中寫“常聞有花不待時,先期使開之法,或用沸水澆根,或以硫磺代工,開則開矣,花一敗而樹隨之,根亡故也。”此處難道不是在告誡我們做事應符合事物固有的規律,揠苗助長無異於南轅北轍嗎?

在未讀李漁的《閒情偶寄》時,只想當然的以為這無非是一本文人自娛的閒書,偶然翻看,才慚愧於自己的自以為是。《閒情偶寄》這本書擺在書架上已有好久,但我一直被大量的熱榜書籍羈絆,總覺沒有時間翻看,並固執地認為這無非是一本筆記體的隨性之作,以至時間一長竟忘記還有這麼一本書。週末翻看韓良露的《不敢不樂》,發現這本書與《閒情偶寄》有很深的聯繫,於是找出李漁的書,按照《不敢不樂》中的相關章節,一併閱讀,竟不覺看到了暮色姍姍。

這兩本書我還沒有完全讀完,其中的妙處還不能盡數,但閱讀中的觸動與快樂不敢獨享。眾樂樂是最大的幸福,故而,在暮色中匆匆提筆,只為拋磚,待同好共享書中的清淡與快樂。以下是促我動筆的《閒情偶寄》原文,錄之,先睹為快!

木本第一:草木之種類極雜,而別其大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堅而難痿,其歲較長者,根深故也。藤本之為根略淺,故弱而待扶,其歲猶以年紀。草本之根愈淺,故經霜輒壞,為壽止能及歲。是根也者,萬物短長之數也,欲豐其得,先固其根。吾於老農老圃之事,而得養生處世之方焉。人能慮後計長,事事求為木本,則見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驚;其為身也,挺然獨立,至於斧斤之來,則天數也,豈靈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務為苟延,則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僕而我亦僕矣。至於木槿其生,不為明日計者,彼且不知根為何物,遑計入土之深,藏荄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亞也。噫,世豈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後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處人待物之常也。

草本第三:草本之花,經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復發者,根在故也。常聞有花不待時,先期使開之法,或用沸水澆根,或以硫磺代工,開則開矣,花一敗樹隨之,根亡故也。然則人之榮枯顯晦,成敗利鈍,皆不足據,但詢其根之無恙否耳。根在,則雖處厄運,猶如霜後之花,其復發也,可坐而待也;如其根之或亡,則雖處榮膴顯耀之境,猶之奇葩爛目,總非自開之花,其復發也,恐不能坐而待矣。予談草木,輒以人喻,豈好為是嘵嘵哉?世間萬物,皆為人設,觀感一理。備人觀者,即備人感。天之生此,豈僅供耳目之玩、情性之適而已哉?


閒情之處,不敢不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