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的啟示:領導思路和員工想法,靠石頭倍增水位,兼顧平衡

《烏鴉喝水》的故事,兒時的記憶裡,以“聰明”的字眼來定性這隻黑黝黝的烏鴉。窄口徑、半瓶水、小石子,尖喙微伸瓶口,就喝到了瓶裡的水。

一直以來,從來沒有人質疑故事的“科學性”,只沉浸在說教的“理論性”中。遇到問題,發揮主觀能動性,“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正向思維”,以不容置喙的語氣,佔據著“能力的高地”,似乎實際生活中,並沒有永遠絆住腳的事。

烏鴉喝水的啟示:領導思路和員工想法,靠石頭倍增水位,兼顧平衡

這隻“聰明烏鴉”,在毫無質疑的聲音中,攜帶著思維的慣性,被應用在職場中,當成一種“管理哲學”,告誡員工在工作落地執行中,要有“烏鴉精神”,學會動腦,總有辦法。

【場景】:小王,這件事情的結果不太理想啊!雖然部署任務時,我給你講了我的思路和建議,但是你在具體工作執行中,也要兼顧實際,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能按部就班地按我的意見來,不考慮工作現狀啊!

領導的評判點,落腳在員工如何兼顧“領導的思路和自己的想法”上;但是,實際工作的矛盾點在於,如果不完全按照領導的思路和建議,結果不理想時,領導批評的“帽子”會更大!不服從和不動腦,二者的厲害關係,大多數人還是能夠掂量出來的。

《烏鴉喝水》的寓言故事,以一種“靜態化”的情境,靠“單向化”的思維來解決實際困難。而領導和員工,不僅是一種“動態化”的思維矯正和行動軌跡,而且還是“雙向化”的兼顧對象,難度係數攀升了很多。

借用寓意哲理,領導的“思路”代表著石頭,員工的“想法”代指水,到底水裡面要摻雜多少石頭,才能達到“喝到水”的理想結果,即在領導和員工之間達成平衡。

這種科學性的現實操作命題,往往被宏觀性的哲理所掩蓋,很少有人探究:石頭(領導的“思路”)和水位(員工的“想法”)的平衡關係,到底是多大比例?

誰知,埋下頭一探究,竟發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是“騙人”的,按照課本上的瓶子、水位、石頭,就算烏鴉將石頭塞滿瓶子,依舊不會喝到水!

為什麼?因為按照試驗結果,烏鴉將石頭塞滿瓶口時,水位只會升到瓶子的一半,烏鴉根本是喝不到水的。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關鍵的癥結點就是,空瓶裡的水,不到瓶身的一半,往裡面扔再多的石頭,水位也不會升到瓶口。

那有人可能會說,那將瓶裡的空水裝得超過瓶身一半,烏鴉肯定就能喝到水了吧!

不,烏鴉還有可能喝不到水!因為石頭大小不一,也會影響著水位!

真正的答案就是: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石頭之間的縫隙體積和瓶裡水量體積的比例有關!如果瓶裡的石頭縫隙體積大於水量,石頭塞滿瓶身,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

烏鴉喝水的痛點,往往也是職場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安排部署一項工作,領導的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決策偏差,員工又沒有太具體的執行思路和目標性的落地舉措,結果往往就難以達到預期。

現實工作中,領導給出的建議往往是宏觀性的指導,很少有具體的方法指導。那麼,員工在工作中,如何兼顧和平衡領導的思路和自己的想法?

烏鴉喝水的啟示:領導思路和員工想法,靠石頭倍增水位,兼顧平衡

矛盾的關鍵點就在於:員工如何利用領導的“石頭”(思路)。大石頭,代表著“方向性”的目標;小石頭,代表著“戰術性”的舉措。會動腦的員工,往往會將“大石頭”裝進去,避免犯方向性的錯誤,因為領導的決策一旦定下來,輕易不會改變;而“小石頭”,則要因事而宜,隨機定奪,是員工便宜行事的決策範圍。

所以,為了解決兼顧平衡領導的思路和員工的想法這個“二難命題”,員工需要卡住“拍板”、“捆綁”、“彙報”、“矯正”四個關鍵詞。

01

員工被領導安排一項工作任務時,“方向性”的指向標,一定要明確點位,否則,員工糊里糊塗地領受任務後,具體執行過程中,一旦出現偏差,對領導而言,那就是“緣木求魚”,內心會非常質疑你的能力。

如何防止這種現象?員工要記住“拍板”二字。

拍板什麼?誰來拍板?這是兩個需要回答的問題,否則,“方向性”的錯誤就會發生。

拍板的對象,肯定是工作,至於拍板的內容,主要體現為三點:一是工作的規劃和佈局;二是工作的階段性目標和分步驟進度;三是工作的完成節點和標準。

這三點“拍板”內容,既是對工作的“定性”,也是對任務的“定量”。所以,這樣的拍板肯定是領導點頭、員工同意。

獲得領導明確的答覆和肯定,員工再去執行和部署,這種“時間性”的先後順序,也隱藏著一種“邏輯性”,那就是理論指導行為!看似淺顯的道理揭示,卻往往在職場中會犯錯誤,沒有最終拍板,就匆忙定方案、去部署,結果領導和下屬,兩頭被“擠壓”,難受得很。

所以,拍板是倍增水位的“第一塊”石頭。

02

“同坐一條船”、“捆在一根繩上的螞蚱”,這是很多員工的隱性心理。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捆綁”!捆綁的對象,通常就是領導和同級。目的就是,分解風險,結果共擔!

如果面臨的是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儘量不要獨自承擔,尤其是面對陌生領域,更要謹慎行事。所以,工作任務能夠多人參與、多人承接的,將相關工作部門和人員捆綁在一起、集聚在一起。

當然,捆綁的出發點並不僅僅是為了怕擔責、怕風險,而是集聚觀點和思路,為了更方便地落實好任務,本質上就是一種“保障機制”和“應急辦法”,確保面對突發情況時,能夠有能力將問題及時予以解決;能夠在工作執行過程中,更為細緻地發現和糾改執行偏差等問題。

捆綁不是一種推諉、一種退後,而是一種部門間進行無縫銜接和合作的機制,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內部“空耗”。

如何實現對領導的捆綁?這就要員工講究方式和方法。實際工作中,很多員工往往會將預定的方案和規劃,再重新向領導陳述一遍,明確獲得領導的同意後,然後再去執行。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捆綁”方式,即使結果出現偏差,領導也不能自己否定自己。

因此,捆綁是倍增水位的“第二塊”石頭。

烏鴉喝水的啟示:領導思路和員工想法,靠石頭倍增水位,兼顧平衡

03

捆綁和彙報,二者之間的微妙關係就在於:捆綁能夠實現上下級的“雙向互動”!

職場中,領導和員工之間的互動,往往是“單向化”的交流方式,領導一般不會主動降低姿態,叫員工去詢問工作進度或談心談話的,幾乎都是員工主動向領導進行彙報。

當然,捆綁方式並不能直接促成“單向化”的交流方式變為“雙向化”的溝通渠道,關鍵變量還是要靠“彙報”。

職場有句名言:“領導看重結果的同時,更看重你彙報的態度!”如果一項工作安排部署下去,員工遲遲沒有對工作的起步狀況、中間環節進行彙報,想必此時領導內心已經“一圈黑”了,對員工的不好印象也已形成。

彙報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讓領導知曉工作的進度現狀,關鍵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 對工作的階段性方向、舉措進行彙報,防止出現方向偏差,舉措不切合實際等;
  • 要領導對每一階段的現狀進行“拍板”,給予肯定,用階段性的“指令性”信號,來為不同階段的工作進行定性;
  • 彙報的目的,在於發現問題,予以及時矯正,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因此,彙報是倍增水位的“第三塊”石頭。

04

矯正,是“事中”舉措,是“事中”環節,是“事中”損失,概念與性質,和“事後”現狀,有質的區別。

“事中”舉措進行調整,那是工作常態;“事中”環節進行變動,那是工作需要;“事中”損失進行彌補,那是工作投入。如果只是將“事中”改變“事後”,一個字的變化,就會發生質的改觀。

歐洲有句名言:成功都是靠點滴的微小矯正,壘積起來的“翻修牆”!

實際工作中,很多職場人為了面子,並不願意“自揭鍋蓋”,寧願肉爛在鍋裡,也不願撈出來,清洗曬乾,進行回爐返工。根本癥結就在於內心的這道坎,怕面子上掛不住,覺得領導會對自己有看法、下屬會對自己不信任。

  • 我們往往會陷入“自我閉塞”的怪圈,越是覺得別人想要看你什麼,你就越要遮掩和隱藏,結果卻被不知放大多少倍地知曉了、看到了,朝著相反的更遠方向發展。
  • 矯正,不是“隔靴撓癢”,不是“蜻蜓點水”,要實打實地解決一些實質性、關鍵性的問題。
  • 矯正的機會,還是提出“協助”要求和給予更多支持的機會,藉著工作問題的外衣,更好地獲得批准。

因此,矯正是倍增水位的“第四塊”石頭。

烏鴉喝水的啟示:領導思路和員工想法,靠石頭倍增水位,兼顧平衡

“拍板”、“捆綁”、“彙報”、“矯正”,這四塊“倍增石頭”對員工來講,價值很大,利用好了,能夠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但是,如何兼顧平衡,這是員工需要解決的另一層面的難題。

  • 平衡,在職場中多少有點“術”的味道。直白地說,就是工作方法和指導策略。
  • 平衡,重在溝通、協調和組織,這是平衡的“三個支點”。這三個支點,缺一點都足以讓目標發生偏差。
  • 平衡,關鍵在於兼顧,因為領導的思路是在工作的“上游”,員工的想法是在執行的“下游”,想要完全對接,就要採用“取捨”的辦法,才能實現動態化的兼顧。

兼顧平衡,是工作的常態,員工在進行思路、方案、建議、舉措的取捨之前,要明白一個道理:個人的工作業績,歸根結底是企業的成果,一切的價值輸出口徑,永遠都是領導。

員工對這個理念通透認知後,就會明白以下三點做事原則:

“大石頭”定性,“小石頭”變量

領導佈置一項工作,大的思路和佈局,一定要堅定立場,當然要和領導做到同頻共振,這就需要員工不斷去溝通、交流、彙報,以期達到一致的認同感。

倍增水位的“大石頭”,員工要精準把握,放進多少,要準確到每一個。

至於影響工作進展的一些“邊角料”,也就是倍增水位的“小石頭”,即領導的一些具體性、個性化的建議和對策,具體執行中,員工就可以進行實際裁奪。

所以,“大石頭”定性,“小石頭”定量,方向性的原則要堅持,具體化的方法可變動。

增加“小石頭”的緊密度

員工要想達到倍增水位的目標,就要在領導思路的“小石頭”上進行“密度”夯實。

如何調減“小石頭”的緊密度?有兩種辦法,

  • 將工作的實施階段進行劃分,每個階段,根據領導提出的建議,進行可行性的分析,對接實踐,按照“勾連度”的強弱指數,進行排序;
  • 將領導的建議和對策,按照影響力和作用性,進行“區域性”分佈,某個階段的建議和對策實用些,確實具有指導意義,那麼這個階段的“小石頭”就可以多裝一些。

這種做法,目的就是減少“小石頭”和“水”之間的縫隙,確保水位能夠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提升“水位”的原有高度

兼顧平衡領導和員工之間的思路和想法,確保工作質效獲得肯定,關鍵還要看員工自身的“水位”到底有多高。

如果員工的自身水位,本身就不及瓶身的一半,工作部署執行中,無論扔進多少石頭,也很難看出工作實效。所以,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

烏鴉能不能喝到水,本質上還是水位的問題。工作如何實現兼顧平衡的目標,還是看水位對石頭的稀釋度有多大。

烏鴉喝水的啟示:領導思路和員工想法,靠石頭倍增水位,兼顧平衡

總之,領導的思路和員工的想法,可以借用“烏鴉喝水”的哲理,用好“拍板”、“捆綁”、“彙報”、“矯正”四塊“石頭”,在“大石頭”定性、小石頭定量,增加“小石頭的緊密度,提升“水位”的原有高度三個原則上,實現兼顧平衡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