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收了那么多学生,当真会穷到向监河侯借粮吗?

氤氲袅


庄子学生虽多,贫穷的可能仍然是比较大的。

史传庄子生于战国中期,生逢乱世,又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作为一个文人又不做官,很难获得稳定而丰厚的收入来源。家贫应是常态。

庄子弟子有多少,并无记载。估计题主是把庄子与孔子的弟子搞混了。即便如孔子宣称弟子3000,贤者72,但是也难免遭遇在陈绝粮的困境。

题主之所以疑惑为什么弟子那么多,还能那么贫穷,原因在于以今比古,今天的教师,领有国家工资,享受固定保障;而各种补习班的老师,更是高收入的居多。然而,庄子所处的时代,弟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随者,即便是请的私塾,也不过钱米微奉。庄子这样热爱自由的人,是肯定不愿做私塾的,而像孔子那样广收弟子,估计学费也就是给点米面粮油,有的甚至完全交不起学费,哪里能凭借收弟子避免贫穷。

另外,也要注意的是,庄子作品中的庄子,和真实的庄子可能有很大差异,也不可混同。



助考官


庄子辞官不做,以编草鞋为生,实在揭不开锅了,去找朋友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年底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像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这是故事的来源,庄子这个人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以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成为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灵魂人物。


曾母益西


庄子向监河侯借粮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物》之“庄周贷粟”。它主要讲的是庄子因为家中贫穷,向河监侯借粮的故事。

解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故事的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顺便奉上译文,方便阅读困难的朋友: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

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轮碾过所留下的痕迹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看完上面的故事,大家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个故事,主要传递出了两点信息:

1.庄子家里很穷,已经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

2.庄子寻求借粮的对象“监河侯”,或是愚钝迂腐,或是不够诚心,没有立竿见影地解决庄子家里已经揭不开锅的危机,造成了庄子的窘迫。

我们先来看,庄子作为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集无数声名与一身的闪耀人物,门徒无数。庄子当真会穷到揭不开锅,需要借粮的地步吗?

1.庄子的才华。庄子之才,众所周知。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子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在宋国地方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即漆园吏。本来官位就不大,再加上庄子的文人风骨,不可能在官位上吃拿卡要。因此,只能说是收入微薄,难有积蓄。

2.庄子的无为。庄子的无为,是真正的“无为”,除了学问,他什么”有意义”的事也不做。功名利禄,皆不在乎。隐居著书,野外玩泥。而这些,是很难有收入的。

3.庄子的学生。历史上庄子有多少学生,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从庄子拒楚威王之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钱财对庄子是一种玷污,是庄子所不屑的。因此,庄子更不会接受学生们的钱财孝敬。

4.庄子的游学。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游历就相当于现代的旅游写生,舟马劳顿,吃穿用度,到处都是要花钱的。后来在诸侯混战争霸天下中,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拒绝高官厚禄,隐居著书,潜心研究道学。著书和究学,这些也都是要花钱的。

因此,庄子本来就微薄的积蓄,在那个乱世里,逢上个灾年和兵荒马乱,青黄不接,一时家中无粮,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并不是不可能。

当然,真正的史实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以庄子之才,想要钱粮,可能大把的人排着队去送。难得的是庄子洁身自好,不屑名利,潜心修学的风骨。这也是我们现代文人所应该追思铭记的。


李鹅


对于这一则问答,从字面来看,实际上是存在2个疑问。为了让大家看的更加清楚一些,根据我的理解我先把问题拆分一下:

【疑问之一】:庄周向监河候借粮是否属实?

要释疑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来了解一下“庄子”的出身和生活境况。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了解——庄子,名庄周。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且时间不长。

时值诸侯混战,争霸天下。性格崇尚自由的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著书立说,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因其曾经短时入仕为官,从这一角度来看,出现庄周向监河候借粮度日,是很自然的事情。


庄子,名周,字子休

【疑问之二】:庄周有那么多学生,还用向监河候借粮吗?

说到这一点,必须要与各位看官来学习一下《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此文译为: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依然固守节操和本分,小人身处逆境,就容易想入非非,胡作非为。"

通过上述示例介绍,是想告诉大家——“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做老师本就是个良心活儿,即便是在当下,亦应坚守其职业道德。绝不能吃、拿、卡、要学生的财资或食粮。更何况道教祖师庄周呢?
故而,庄周借粮于监河侯,是最合适不过的行为。


孔子,名丘,字仲尼

上述内容皆为个人观点,欢迎各位看官参与讨论交流。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您觉得我所说有理,欢迎转载出去,弘扬社会正能量,建设和谐大中国。


楽亦卬


庄子穷,但可以说是庄子主动选择了乡下的贫穷生活,在庄子看来,他用物质生活贫穷的代价,换来了精神上的自由。人拥有的物质越多,顾忌就越多,而庄子恰恰是把生活上对物质的要求降到了极限,所以他思想的自由也就升到了极限。

庄子坚决不愿意出去做官,不愿意跟统治者合作。 人生是可以有很多追求的。庄子,就是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宗师,庄子的脑回路就是这么清奇。当官就得卑躬屈膝事诸侯,这是不能接受的。谁也不能阻挡他对自由的向往,功名利禄也不行。他不仅喜欢自由,不受约束。他还是个老愤青,经常嘲笑孔子,跟老朋友惠子打了一辈子嘴仗。 这样的庄子虽然收了很多学生,可能有一部分收入。但和孟子、孔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就是他的学生不是很多。因此,庄子的财政穷困是毫无争议的。 但这样的穷庄子,不是更有趣,也更有人格魅力吗?





老乐新视界


一、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都说经济独立是前提,在此情况下才有可能有真正的自由,那庄子这算什么?穷的揭不开锅,向监河侯借粮,可是为什么都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得大自由?这不是不合逻辑吗,这不是反i社i会之规规律吗?

是不是因此也可以说某些事情也从来不是绝对的,某些专家和学者也不必尽信其言辞?!

二、言归正传,提问者的前置条件就是错误的。“庄子收了那么多学生”,我怎么没从《庄子》或者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有所谓的“学生”?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作为学派的弟子好像没有,但是在宗教中,后来“舔师”庄子的人很多,徒弟也就多了。

三、所谓的贫穷或者富有,只不过是让人在现实中感到舒适或者窘迫的条件。对于庄子来讲“忧道不忧贫”,他最担心的是自己能否全其天性,能否“曳尾于涂中”。对于很多人来讲贫穷不可忍受,可是对于庄子来讲贫困不过是让生活简化,虽然窘迫但总不至于活不下去。“嗜欲深者天机浅”,因为“不汲汲于富贵”,反而让他能更好的安心生活。在安心与享乐的选择上,他更赞同前者。况且庄子能从安心中发现最大的快乐!


久住青山Lee


庄子确实向监河候借过粮,庄子生活相当贫困,这是历史事实,并没有夸张。而且,他还安贫乐道,相当超然,也不屑于求助众多学生。那么,庄子的这份超然从哪来?

一般人会认为庄子超然,是因为庄子不求人,生活富足,要知道庄子可不是那种情况。庄子生活确实困顿,困顿到什么程度?让我们来看看吧:

一说,“庄子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候”,就没米吃了。粟是小米。于是到监河侯一个很小的河长的官那去见你。“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这个监河侯给庄子说,说我将要收地租了,我如果收了地租,我一次再给你300金,这是个很大的量。实际上这个监河侯不肯给他借米胡找理由而已。

“庄子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我庄周昨天到你这儿来,“有中道而呼者,”听见路中间有叫喊声。“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我看了一下,是车辙中一个水洼里面有一条鱼。庄子就说他问这条鱼,说“鲋鱼,来!子何为者邪?”你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呢?

说我到中国最南边吴越之地,然后以那个最东南边的那个西江之水来救你,你看好不好?

这个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失掉了我正常在江河中的状态,“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只要有一斗的水,就把我救活了。

大家注意这段话说明,庄子非常穷困,吃了上顿没下顿,确实去找借米。而且,即使去借米都不给你直接说事,跟你争论都是给你讲寓言故事。所以,庄子的文章文学性才那么强,那么气势磅礴。

庄子的生活状态非常困顿的,还有不少例证。

二说,在《山木篇》中,有一段说庄子穿着大补丁衣服去见魏惠王,然后魏惠王就问庄子,说“何先生之惫邪”。说你怎么这么狼狈?庄子说“贫也,非惫也”,说我不是狼狈,是我实在是太贫困了!庄子说什么叫“惫”?他说所谓“惫”实际上是指他是拿一个猴子叫腾猿之喻。

由此可见,庄子借粮并没有夸张,他既贫困又洒脱。


超凡博弈


庄子确实是出了名的穷,不过他一向清高,不愿做官。

当时中国商业很落后,连诸侯官吏都是以几千、万石粮食的做奉禄,很少使用货币。而且那时候的农村估计一个月也开不了一次集市,就算庄子借到钱,也等不了那么久。所以借粮是最合情合理,方便快捷的。他宁愿借粮被拒绝,也不愿委屈己性。因为借粮是面子问题,性情是根本原则



德云社每日更新


精神上是不会的,只是试探一下一个人的德行!

庄子是一代有名的哲学家,我们也都知道,向来这种有学问的人家里条件都不好。庄子当时的生活情况却不是特别的好,家里面特别的贫穷,竟然能到吃不到饭的地步,于是特别的无奈,他就只好厚着脸皮去找监理河道的官吏家里面,去借点粮食吃。当时,监河侯看到庄子来到他家里,向他求助,于是就很快的答应,借他粮食吃,他说,当然可以,但是也要等到我收完租子以后,就可以马上借给你三百两的银子让你来使用。

当时庄子听完以后本来挺开心的,于是便生气起来,脸色被气的都变了颜色,他就很不开心的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路过你们家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当时我看了一下周围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又看了看原来是在一个车辙里面躺着一条鱼,那个车辙里面已经都干了,没有一点水,庄子就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当时他见到我以后,就像看到救星一样,向我求助,这条鱼说他住在东海,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落在了这个车辙面,眼看就要干死了,但是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所以能够请求路人给点水,让他活过来。

当时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以后,就很好奇,于是就问他,那你是否给了他水来救助他呢?后来,庄子就白了他一眼说,我说可以呀,等我到去劝动了吴王他们,说服他们,请他们把西江里的水引到这里来,那么你有了水以后,把你接回东海老家也就行了。当时,监河侯顿时傻了眼,对于庄子的方法觉得特别的荒唐,于是就说他,那怎么可以呢?

后来庄子就说是啊,当时这条鱼听了我的主意以后,当时气的瞪大了眼睛,于是就说,现在断了水,我没有办法生存了,只要几桶水就能够解决困难,但是你却要把河里的水引过来,这不是在说大话吗?不等着水引过来的时候,我早就干死了,我早就在鱼市上成为干鱼了。后来,监河侯听了以后知道这是庄子在侧面的说自己。

庄子借着这个故事来讽刺他,答应了借粮食,却要拖很久,肯定是解决不了目前的问题的,他觉得特别的不好意思,所以就拿了一些粮食和一些银钱,先借给了他。这也算是解决了庄子的问题,让他能够吃上饭,不至于饿着肚子。


大益茶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蒙(今亳州市蒙城人)时思想家,曾为蒙之漆园(在今涡河北岸吏),史称“漆国傲吏”,誉为地方之官吏楷模。庄子又为先秦时期文学家,其文字成就尤居先秦诸子之冠,堪称浪漫文学之父,东方文艺之神,著书《庄子》。

有人问:庄子收了那么多的学生,当真会穷到向监河侯借粮吗?先看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啊,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庄子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寓言: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引“西江之水”救济你。这条可怜的鱼说,要是那样的话,你干脆到干鱼铺去找我。

  看来无论是什么圣人、君子、普通百姓,人要吃饭还是刚需,就象庄子一样,穷到口袋里没有银子(积蓄),为了生存下去,借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