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店四季度淨利降8成,市值跌9成,下一步私有化?

出道巔峰,爾後隕落。這幾乎是圍繞趣店最多的談資。

自2017年10月上市時近百億美元,至如今5億多美元,短短兩年多,趣店市值跌去95%。

趣店四季度净利降8成,市值跌9成,下一步私有化?

01 四季度淨利大降,引發今年一季度虧損預期

2020年3月18日,趣店2019年財報呼之欲出。

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趣店營收88.40億元,同比上升14.9%。調整後淨利潤33.52億元,較2018年增長31.5%。

與之相對,第四季度,趣店營收19.32億元,環比降25.4%。按照非美通用會計準則,調整後淨利潤降至1.57億元,環比降85.2%。

而在具體在業務層面,趣店累計註冊用戶數7946萬,服務用戶612萬。但第四季度,趣店開放平臺撮合交易額80.2億元,環比降19.7%;營收6.49億元,環比降34.6%。

一增(年度)一降(四季度)間,趣店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加凸顯。而伴隨新冠疫情的持續,這一不確定性或急劇惡化。

誠如趣店投資者關係副總裁祝祺所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中國線上消費信貸帶來更多挑戰。2020年第一季度,趣店......將嚴格信審標準,縮減業務規模……一季度業務發展,祝祺給出保守、審慎評估,並預計產生虧損。

但祝祺的“言不由衷”在於,與線上信貸相比,那些專注線下消費信貸的平臺更加嚴峻。

而在行業人士李巖看來,趣店走衰或許怪不到疫情,而是早有預兆。

1月20日,網傳美國某律師事務所代表趣店股東,對其展開調查,以評估其是否違反了美國證券法。

據悉,這一調查風波的起因在於,1月16日,趣店宣佈未來新增5億美元股權回購計劃,同時撤銷2019財年的年度淨利潤目標,並在短時間內不對2020財年發佈業績指導。

但龐大的回購計劃,並未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反而適得其反,當日趣店收盤大跌19.13%。

李巖指出,趣店鉅額回購計劃未能提振市場信心,一是,強金融監管下,金融牌照成為硬指標,倒流不可持續;二是,超額回購下的股價暴跌與不發佈未來業績指導的疊加,引發了行業對趣店退市以及私有化思考。

02 CFO楊家康離任,流量業務不可持續

就在趣店業務前景晦暗不明,高層變動也浮出水面。

3月18日,與趣店財報一併官宣的,是趣店CFO楊家康離任,高巖出任趣店財務副總裁。

據市場分析,楊家康的黯淡出局與2019年趣店利潤未達預期有關。

但就在一年前,在2018年趣店業績電話會議上,楊家康對於實現“2019年扣非淨利潤35億元的目標”信心滿滿。在楊家康看來,2018年年底貸款餘額190億,2019年只需貸款餘額達到250億,趣店就能實現35億利潤目標。

然事與願違,2019年趣店調整後淨利33.52億元,著實無法令眾人滿意。

但正如羅敏所言,楊家康對於趣店的上市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6年底,楊家康入職趣店,自此開啟了趣店美股IPO進程。

而在此之前,相關報道指出,楊家康已將3家公司送上市。分別是2008年,帶領考試測評服務公司ATA在美國掛牌上市;2010年,帶領手機軟件平臺斯凱網絡在美國掛牌上市;2014年,幫助百奧家庭互動在香港主板上市。

雖然幾家公司市值較小,但羅敏選擇楊家康,看重的是其IPO上市經驗。

但時至今日,幫助羅敏的“貴人們”正一一離去。

崑崙萬緯的周亞輝,這位羅敏口中的貴人,選擇離去的方式是減持。自2017年10月18日,趣店上市當天,崑崙萬維便兩次減持趣店股票230餘萬股,價值超4億元。

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崑崙萬維減持加速不斷。最終,2019年4月,一度持有趣店19.7%股票份額,身居第二大股東的崑崙萬維,完成對趣店的全部減持。

與周亞輝相似的,是源碼資本曹毅。這位趣店曾經的董事。在2018年12月31日時,還以持股4500萬份,持股比例高達15.2%,但到了2019年4月,短短4個月間,曹毅便減持10%以上。

大量減持都發生在2019年的春天,但與堅持相比,螞蟻金服這一流量靠山的退出則最為致命。

5月1日,螞蟻金服向美國SEC遞交的文件顯示,螞蟻金服已不持有趣店股份。從戰略伙伴,到形同陌路,螞蟻金服的釜底抽薪,讓趣店失去了最大的依仗。

行業觀察者指出,一個個股東支持方,看似拋棄了趣店抽身離去,但資本逐利的本質,無可厚非。

眾叛親離背後,最需反思的是趣店。與其說,是股東放棄了趣店,倒不如說是趣店一次次放棄了自己。

自誕生至今,頻頻更換業務賽道,便是趣店最鮮明的特徵。

自校園分期一戰成名,趣店進入公眾視野,但“校園貸”風波,給了趣店致命一擊。

此後,趣店轉型大白汽車,做起新車以租代購的生意,其盈利點一是售賣差價,二是汽車金融利息收益。但迅速進入寒冬的汽車市場,並未回報羅敏的熱情。不足一年,大白項目就被緊急關停。

汽車業務折戟後,趣店又轉向在線線教育。但紅海市場與毫無經驗的多重壓力下,趣學習最終早夭。

自此後,趣店再也找不到校園貸業務的替代者。

百般碰壁後,趣店做起了“販賣流量”的生意。公開數據顯示,自2018年第三季度,趣店啟動開放平臺戰略,推出流量分發與交易。實質是,通過技術將積累的大量用戶和金融機構鏈接起來,為B端企業賦能。

開放平臺的推出,一度讓趣店看到了希望之光,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趣店的每況愈下。

03 結語:私有化謎團

但透過新一年財報,以及近期趣店釋放的種種信號,市場慌了。

市場慌張背後,是對股價的看低,是對業務前景的看不懂,更是對趣店私有化風險加大的擔憂。

從股東紛紛抽身,到股價頻頻下跌;從校園貸風波,到流量變現業務頻頻更替;從北京至廈門辦公場所的戲劇性易地;怪不得行業喊出“這很趣店”的口號。

而私有化,會不會是下一個“這很趣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