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table> 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江門市盈豐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目前已生產交付600多臺壓條機,並無償捐出設備生產核心技術。葉芷晴 攝

/<table><table> 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維達斥資800萬元打造的口罩生產車間一角。 維達宣 攝

/<table><table> 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火神山醫院使用了大批負壓型救護車轉運危重病人,其中有10輛負壓型救護車的發動機核心零件由廣東鴻特精密技術(台山)有限公司生產。楊興樂 攝

/<table><table> 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2月1日,鶴山市廣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趕製出2000套醫用紫外線殺菌燈發往武漢,圖為該公司生產一線實況。楊興樂 攝

/<table><table> 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廣東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專業防護服密封條領域的“隱形冠軍”,春節期間緊急復工以來,已向全國供應近2億米防護服密封條。葉芷晴 攝

/<table><table> 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在江門市盈豐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裝配車間內,員工正在裝配壓條機。葉芷晴 攝

/<table><table> 戰疫裝備“大顯身手”老牌工業市煥發新活力 /<table>

自疫情發生以來,一批江門企業提早復工、復產、轉產、擴產,開足馬力加快生產口罩、防護服、消殺用品等防疫物資,一批批“江門製造”產品源源不斷馳援各地,彰顯了“江門製造”的實力和擔當。近日,國務院致信感謝8家廣東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其中有4家來自江門,彰顯了“江門製造”的雄厚實力及社會擔當。

“江門製造”的亮眼表現,離不開該市制造業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堅實的工業文化底蘊。近日,南方日報記者深入走訪維達紙業(中國)有限公司、廣東鴻特精密技術(台山)有限公司、廣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生產抗疫物資的企業,探尋“江門製造”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防疫物資生產供應能力的“密碼”。

採寫:董有逸 葉芷晴 張婧媛

統籌:董有逸

維達紙業

不到一個月成功跨界生產口罩

“這是我們試產的口罩,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全部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近日,在維達紙業(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達”)位於新會的工廠,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健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該公司新建的兩條口罩生產線已正式試投產。

從消毒溼巾到紙尿褲,再到如今的口罩,維達的各類產品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凸顯了產品種類豐富、創新能力強、品牌知名度高等優勢。在產業多元佈局的背景下,這家亞洲紙業巨頭如何實現跨界創新,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斥資800萬元新建無菌車間

1月25日,維達紙業向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捐贈了3000箱消毒溼巾;此後,該公司又捐贈了300箱成人紙尿褲產品,發往湖北省孝感市政府和武漢市、上海市等地的各大醫院,幫助醫護人員持續作戰;近日,維達又正式取得第二類醫療器械生產經營應急備案憑證,具備生產和銷售一次性醫用口罩資質……

產品種類豐富,是維達抗疫物資的一大特點。在該公司的產品展廳裡,擺放著生活用紙、成人失禁護理、女性護理、嬰兒護理等眾多系列產品。張健舉例說,在抗疫的過程中,由於醫護人員脫換一次防護服需要較長時間,為與時間賽跑,避免防護服浪費,醫護人員往往長時間不能上廁所。為此,維達迅速調配資源,向武漢、上海等地各大醫院捐贈了數百箱成人紙尿褲,後續還有多批次產品分別送往全國各地。

在此基礎上,維達近日又斥資800萬元,新建無菌車間,增設口罩智能生產線和檢驗儀器。不到一個月,該公司突破了工藝技術、生產設備、物料供應等核心難關,順利實現試投產。作為亞洲紙業巨頭之一,維達已在衛生用紙、個人護理等領域多元佈局,此次涉足口罩生產,將有望進一步豐富該公司的產品種類,開拓新的增長點。

“接下來,維達將保質、保量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為抗擊疫情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幫助。”上述負責人表示,除了新會工廠,維達位於浙江龍游工廠的口罩生產線已於近日正式投產,預計口罩日產量超10萬片。

在這次抗疫中,江門凸顯了自身產業體系完善、行業門類齊全的優勢,但縱觀全市生產防疫物資的廠家,大多數為中小企業,像維達這樣能夠充分整合產業鏈配套資源的龍頭企業仍較為稀缺。接下來,“江門製造”如何湧現更多“維達”,把整個產業鏈串聯起來,是一個值得業界深思的話題。

技術創新讓傳統產業不“傳統”

從項目啟動到試投產,短短一個月內成功生產口罩,維達是如何做到的?在張健看來,在衛生護理產品領域長期積累了大量技術,是實現快速轉產的關鍵。“我們在生活衛生用品領域具備強大的研發實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攻克口罩生產的技術難關。”

記者獲悉,早在去年第三季度,維達就已開展了口罩生產的相關研究,並掌握了產品結構等關鍵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該公司的亞洲研發中心起到了關鍵作用。

“儘管維達集團的業務早已走出國門,但運營中心、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市場中心等核心部門仍設置在江門。”張健透露,維達集團在新會東侯開發區新建了一棟辦公大樓,作為維達集團的亞洲研發中心,源源不斷地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支撐動力。

除了軟件創新,維達在硬件創新上也不遺餘力。在該公司位於新會三江的工廠,所有貨物的入庫、出庫、分揀等步驟,都由智能機器人自動控制完成。“這是我們近年來運用工業4.0手段新建的智能車間,也是國內造紙業內第一個使用自動立庫技術的工廠,自動化程度居於行業領先水平。”張健表示,通過引入自動化裝備,維達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此次防疫阻擊戰中,江門的重點防疫物資生產主力軍是紡織、化工、機電、造紙等傳統產業企業。其中,以造紙起家的維達正是典型案例。

“由此可見,傳統產業的重要地位仍然不能忽視。”江門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產業。傳統產業也有先進生產技術工藝、高性能產品和高附加值環節,有些低技術的傳統工藝和產品還可以通過技術改造後不再“傳統”,往高效率工藝和高端產品升級。

鴻特精密

生產逾6000套負壓救護車核心零件

在臺山工業新城,廣東鴻特精密技術(台山)有限公司(下稱“鴻特精密台山公司”)的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隨著機械手臂不斷運轉,四周“哐啷”“哐啷”的鋁合金碰撞聲此起彼伏,“全副武裝”的作業人員在白熾燈下認真嚴謹地檢查產品質量。

鴻特精密台山公司是負壓救護車發動機核心零件的生產商。自今年2月10日全面復工以來,該企業已累計生產超6000套核心零件,產能恢復至七成左右。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一邊確保疫情防控“不放鬆”,一邊做好生產供應“不鬆懈”,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搶佔市場先機。

負壓救護車零件產能翻了一番

“我們參與生產零件的救護車已運往火神山醫院。”說出這句話時,鴻特精密台山公司品質部部長伍德良的眼裡滿是自豪。1月27日,位於江西南昌的一家企業發來加急訂單,希望鴻特精密台山公司緊急供應1300套負壓監護型救護車核心零件。公司當即與台山市疾控中心商討復工方案,落實復產前廠區內和生產車間防控措施,並動員本地員工返崗復工。

1月30日上午,鴻特精密台山公司緊急召集40名員工返崗復工。在兩條救護車零部件的生產線上,返崗工人加足馬力,生產缸體裙架、搖臂室座、凸輪軸支撐、懸置鋁支架、前蓋板、油底殼等核心零件。兩天後,這批零件組裝成的救護車連夜抵達武漢,其中10輛被運往火神山醫院,用於重症病人的轉移。

“負壓型救護車能夠最大限度減少醫護人員交叉感染,是疫情高發區應急保障不可或缺的裝備。”伍德良介紹,為滿足防疫需求,鴻特精密台山公司擴大了負壓型救護車發動機核心零件產能,從一個月生產2600套提升到6000套,產能翻了一番,“這也是公司為疫情防控作出的貢獻。”

復工復產快的背後離不開企業對核心技術研發的重視。伍德良告訴記者,多年來,該公司重視智能化生產,加大投入,實施技術改造,安裝了多條機械手生產線,生產效率較高,從而減少了疫情帶來的人手不足等影響。自2月10日全面復工以來,鴻特精密台山公司產能已恢復至七成左右。

提前啟動海外訂單生產計劃

登記員工近14天活動軌跡和接觸史,完成一對一防疫培訓,吃飯自備餐具一人一桌,4人一間的宿舍變為1人一間,每日兩次全面消毒……作為台山第一批提前復工的企業,鴻特精密台山公司的疫情防控也從未鬆懈。“員工宿舍原本4人一間,復工後,公司安排員工一人一間。”在伍德良看來,雖然企業生產自動化程度高,但宿舍、食堂、車間等場所的消毒隔離不能少,員工也要全程戴口罩。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鴻特精密台山公司開始思考今年的產值問題。鴻特精密台山公司主要研發、生產發動機鋁合金零部件,其產品服務於奔馳、寶馬、江鈴福特、日立等知名汽車品牌。今年初,公司在2019年產值4.5億元的基礎上,定下了5億—5.5億元的年度產值目標。

“目前我們遇到的突出難題是上游企業還未完全復產。”伍德良透露,儘管今年前兩個月產值同比有所下降,但公司並不打算修改年度目標。“為了彌補國內訂單的不足,我們已經提前啟動了原計劃年中才開機生產的海外訂單。此外,公司近140人的研發團隊,也將利用好此次空檔期,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前佈局,搶佔市場先機。”他說。

為充實研發和生產隊伍,公司相關負責人蘇玲珠表示,鴻特精密台山公司已經通過台山市人社局,在“台山直聘”“台山人才網”等線上平臺發佈了招聘信息,招募機加工作業員、壓鑄作業員、後加工除毛刺等一線工人和研發人才。

支援抗疫的同時,伍德良對公司所處的汽車產業也有了更深的思考。“在臺山,汽車產業上下游供應鏈仍不齊全。我們的生產設備如模具等,多數都是從肇慶採購來的,這個環節要耗費一定的物流成本。”他建議,江門可引進更多的上下游企業入駐,補齊產業短板,把整個產業鏈串聯起來,增強產業增長後勁。

廣明源

緊急生產3700套殺菌燈支援湖北

在廣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們佩戴著口罩,加班加點生產紫外線殺菌燈。該公司董事長洪燕南告訴記者,在原材料充足、員工全部復工的前提下,該公司每天可生產紫外線燈約3.5萬至4萬隻。

作為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明源在這次疫情中向湖北省捐贈了多批殺菌燈,有力地支援了抗疫工作。據統計,自疫情發生以來,該公司先後捐贈了3700套紫外線消毒殺菌燈,支援湖北省多家醫療機構、孝感市紅十字會以及雷神山醫院。

大年初一就組織員工緊急復工

李群英是廣明源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今年大年初三,她就回來公司上班。“我們生產的產品,能夠有效抗擊疫情,家人都很支持我復工。”

受疫情影響,具備殺菌、消毒功能的照明產品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作為江門產值規模數一數二的照明企業,廣明源公司在疫情期間供應了多批殺菌燈到湖北各地。

今年大年初一,廣明源公司瞭解到湖北急需消毒殺菌器,緊急動員留守在廠的工人,利用庫存現有的原材料,組織生產了700套壁掛式紫外線殺菌燈,市場價值近11萬元。“這批殺菌燈當晚10時就順利出貨,連夜發運捐獻給武漢、赤壁、黃岡、恩施等26家定點醫院。” 該公司董事長洪燕南說。

數天之後,得知湖北孝感市的醫院物資短缺,廣明源又組織江門市照明電器行業協會,捐獻出1000套、價值8萬元的醫用紫外線殺菌燈專車送達孝感紅十字會,為當地醫院抗疫“添磚加瓦”。

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施工建設中,江門製造同樣顯擔當。2月9日,得知武漢雷神山醫院擴建工程需要醫用紫外線殺菌燈,廣明源馬上組織了江門市福建商會,一起援助了500套該公司生產的醫用紫外線燈。

“我們爭分奪秒,趕製出一批批紫外線殺菌燈,全力供應防控疫情所需的物資。”洪燕南說,上述捐獻的紫外線殺菌燈的生產,克服了原材料供應難、物流受阻、員工不足等重重困難。他舉例說,由於部分供應商的材料規格與常規產品的要求有差異,該公司迅速發動研發人員立即研究提出改造方案,最終成功緊急生產一批殺菌燈送往上述區域。

據統計,自疫情發生以來,廣明源公司先後捐贈3700套紫外線消毒殺菌器,支援湖北省多家醫療機構、孝感市紅十字會以及雷神山醫院。

醫用消毒器械產量翻番

走進廣明源公司位於鶴山的生產基地,一個對外展示集裝箱看起來平平無奇,裡面卻暗藏“黑科技”:集裝箱裡面擺放著一層層正在茁壯生長的菜心,全生長週期都依靠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植物照明系統進行無土壤種植,讓市民通過光合作用就能吃上“放心菜”。

在短時間內快速供應一批批抗疫物資,廣明源的長期技術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量產一款抗疫產品,包括研發、設備、供應鏈、信息收集能力等因素缺一不可,其中研發實力更是重中之重。”洪燕南介紹,目前該公司的研發團隊共有50人左右,根據職能分別負責汽車燈、特種光源、通用照明、“植物工廠”等四大產品領域的研發工作。

早在2004年,廣明源便與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合作聯合開發特種HID光源。此後,該公司把創新驅動擺在企業發展的戰略位置,先後獲得授權專利共146件,近八成的產品均採用了自主研發技術。完善的研發體系有力地提升了廣明源在行業內的核心競爭力,如今該公司年產上億隻光源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參與多個大型照明工程的建設。

更重要的是,受疫情影響,儘管傳統產品的市場需求比往年有所下降。但面對困境,廣明源卻敏銳地捕捉到市場需求的變化,接下來將立足創新驅動,依託核心技術生產更多新產品,滿足市場新需求。

“目前,公司生產的醫用消毒器械產量比原來翻了幾番,設備產能比剛復工時翻了16倍。”洪燕南說,以往殺菌燈是一款小眾產品,主要應用於食品工廠、醫院等,市場規模有限。但這次疫情讓更多人意識到殺菌燈的作用,例如學校這樣的公共場所有望更廣泛地使用該產品。

他舉例說,脈衝氙燈以往較多使用在美容行業。但該公司利用產品的紅外和紫外功能,在此基礎上擴展公共場所消殺功能。“又比如,目前我們的‘植物工廠’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全人工光、無土壤栽培的植物空間,可以提供無公害蔬菜,為城市生活提供一種新的食品供應渠道。”

盈通新材料

“隱形冠軍”企業供應防護服膠條2億米

3月17日,在江門市蓬江區杜阮鎮,廣東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盈通公司”)的生產車間內熱火朝天,戴著口罩的工人正在生產線前忙個不停。自大年初三正式復工復產以來,該公司已向全國各地提供了約2億米防護服密封條,可供生產超過2000萬套防護服。如今,在防護服密封條需求得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盈通公司正逐漸恢復原有業務,尋求新增長點。

防護服密封條日產量達700萬米

盈通公司是江門的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國內專業防護服密封條領域的“隱形冠軍”。該公司董事長梁坤煥介紹,公司每年生產的密封條佔全國市場份額超過50%,產品廣泛應用於防水衝鋒衣、帳篷、休閒服裝等下游產品中。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一次性醫用防護服緊缺。作為防護服生產的必須品,密封條需求量隨之激增。梁坤煥打開一件防護服告訴筆者,上面的藍色線條就是密封條,具有防水抗菌滲入等功能,每套防護服需要用到大約8米的密封條。

該公司原計劃年初八正式開工,為助力防護服生產,公司負責人除夕夜緊急動員復工復產。收到通知的員工陸續返崗,加班加點生產密封條。在復工首周,受到人員、設備等各方面的限制,盈通密封條的日產量僅有150萬米,遠遠不足以應付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對此,盈通公司想方設法,投入逾千萬元用於生產擴能。150萬米,300萬米,600萬米……通過改造其他產品的生產線、增加新的生產線、外包技術含量低的生產線,密封條日產量日益提升,最高可達700萬米。3月17日,梁坤煥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算上去年底剩下的庫存產品,盈通公司已向全國各地提供了約2億米防護服密封條。

提升產品技術開拓新市場

出於疫情需要,盈通公司在今年2月全力生產防護服密封條,目前復工率超過95%,產能基本滿負荷。在全國疫情防控趨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情況下,當前防護服需求有所減少。儘管如此,該公司仍保留4條防護服密封條生產線,滿足防疫需要。“目前,公司主要生產用於國家戰略儲備以及出口的訂單,日產量在200萬—300萬米左右。”梁坤煥介紹。

實際上,盈通公司原本以生產衝鋒衣原材料等產品為主,主要出口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此次為了應對疫情,盈通公司立即調配工人,改造生產線,增加設備和投入,全力生產防護服密封條,因此“耽誤”了原有的訂單生產。2月21日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梁坤煥便表示:“防護服的市場需求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總體而言,需求量將逐漸下降,公司要考慮如何逐步滿足原有客戶的需求,保證長期訂單的穩定性。”

3月初,盈通公司頻頻研究國內外市場和客戶的情況,通過疏通供應商保證原材料供應、新增員工和設備、利用銀行授信支持等措施,打通生產各環節,及時為原有客戶供貨。梁坤煥預計,受到春節期間疫情影響,下游客戶或有一定的庫存壓力,雖然盈通目前3月訂單充足、4月訂單情況良好,但之後或會迎來訂單量的縮減。“我們會努力去彌補流失的客戶和訂單,也會積極尋找新客戶和新市場,相信今年公司業績可以得到一定增長。”

“疫情必然會給各行各業帶來衝擊,企業更要在提升產品技術和開拓市場上下功夫。以盈通公司為例,訂單少時,公司會著力鑽研提升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在疫情衝擊下會繼續開拓國內外的新市場。”梁坤煥指出,“越是困難的時候,企業家更要勇敢積極面對,尋求解決方法,好的產品、好的技術、好的管理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盈豐智能裝備

無償捐贈核心技術給國家

3月15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赴江門舉行全省第5場政策獎勵兌現活動,向6家防護服壓條機生產企業兌現財政獎勵754.9萬元。這其中,就包括生產交付600多臺壓條機並無償捐出設備生產核心技術的江門市盈豐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下稱“盈豐公司”)。

累計生產交付600多臺壓條機

3月15日,在盈豐公司的展示現場,壓條機操作工正將縫紉後的防護服攤開,嫻熟地給針眼、縫合部位貼上藍色密封條。“密封一件需要3—4分鐘,一天下來能做200多件防護服。”一名操作工告訴筆者。

作為防護服加工的重要工序,壓條密封主要用於阻隔外界病毒和細菌。自疫情發生以來,醫用防護服一度處於緊缺狀態,防護服的生產設備——壓條機隨之需求大增。

盈豐公司董事長梁坤煥說,自年初三複工以來,該公司已累計生產交付600多臺壓條機,月產量可達300臺,緩解了疫情期間壓條機的需求。“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我們責無旁貸,必須全力以赴為抗擊疫情作出最大貢獻。”

“我們接到通知後,1月23日發出了全部庫存,1月27日提前復工復產。”為保障防疫物資供應,一個多月來,盈豐公司員工加班加點投入生產,盈豐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李玉清說,“這是作為企業、作為公民的責任和擔當。”

李玉清回憶,為保證順利復工復產,公司還分別往廣西、四川、雲南、江西、湛江、茂名、肇慶等地派出專車,接送復工員工。來自茂名的吳華漢在盈豐公司工作了11年,負責壓條機的總檢調試。為了助力抗擊疫情,年初五時他就搭乘盈豐公司的專車返回工廠。由於盈豐公司目前專注生產壓條機這一機型,吳華漢的工作更有針對性,每天可以檢查調試超過10臺機器,3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一次檢查。

“我們有的員工直接跟我說,國家需要我們,這個時候不站出來,還等到什麼時候?”梁坤煥說:“這些話讓我感到很欣慰。”

捐贈核心技術助力防護服生產

盈豐公司是江門最早生產醫用防護服壓條機的企業之一,梁坤煥介紹,公司在壓條機的設計、生產等方面擁有多項技術專利,產品質量在國內市場擁有較高水準。可即便是盈豐公司這樣的龍頭企業,在疫情期間突然增長的市場需求面前,壓條機產能也十分有限。

“既然我們做不來,那為什麼不把技術交給國家呢?”2月11日,盈豐公司股東一致決定將自主研發的熱風縫口密封機設備整套技術,無償捐獻給國資委和五家央企、國企,協助全國提升防護服產量。該公司向省廣業集團提供詳細的設備生產圖紙,進行有關技術資料交接,並無償提供技術及後續的技術諮詢、生產指導等服務。

為了提升壓條機產量,盈豐公司還和上述央企、國企達成聯合生產協議:各企業在各自廠區生產設備,盈豐公司負責市場銷售。有關企業還安排骨幹技術團隊到盈豐公司對接並觀摩現場生產,盈豐公司也派出兩名技術人員到省外工廠長駐指導。

梁坤煥告訴筆者,有一次央企、國企的負責人和工程師跟公司員工討論到凌晨一點,這讓他十分感動。“國家有需要的時候,國企央企的員工不顧一切投入工作,不惜一切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這是值得民企學習的。”

事實上,無償捐獻生產核心技術必然會給盈豐公司造成損失。梁坤煥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營業額的10%來計算這套技術的市場價值,那麼,盈豐公司每年營業額在1000萬至2000萬元之間,專利每年的市場價值大約近20萬元。

在2月10日晚上的股東會議上,有股東猶豫過是否要無償捐獻技術,擔心後續對盈豐的市場競爭力有影響。“央企、國企答應,疫情結束後不會再生產壓條機設備,給我們吃下定心丸,所以我們就放心了。”梁坤煥回憶說,“疫情當前,我認為沒有必要收國家一分錢,這是一個企業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五邑新論

瞄準新需求江門助推消費和傳統產業“雙升級”

新冠肺炎防疫阻擊戰中,江門充分發揮製造基礎雄厚的產業優勢,迅速組織舒而美、鐵金剛等江門一批優質企業提早復工復產、轉產擴產,充分展示出“江門製造”的製造實力和社會擔當,為江門、廣東及全國築牢抗疫防線提供重要產業支撐。

傳統產業是江門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他產業提供基礎性資源、原材料和中間品,是維持製造業發展的基礎性力量。在疫情防控期間及未來時期,江門要把握疫情挑戰背後給予傳統制造業的重大機遇,充分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瞄準居民對安全健康、智慧美好生活持續遞增的消費需求,加快補齊供給側短板,以科技創新為內生驅動,加快數字化轉型,更好發揮政府統籌和規劃引導功能,加快促進消費和傳統產業轉型“雙升級”。

一是摸準傳統制造業家底。完善企業基礎信息平臺,整合江門中小企業大數據平臺,摸清摸實摸細摸透江門傳統制造業家底。對江門傳統制造業產業進行深入摸查,摸清每個產業家底,掌握各產業發展水平,搭建行業龍頭企業數據庫,找準產業鏈的薄弱環節。

二是推動數字化轉型。引導推動江門傳統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利用雲計算、大數據、5G技術實現商業變革,建設智慧型企業。加快企業數字化應用,進行數字化運營。採取租賃、購買等方法獲得各類辦公服務軟件的使用權限開展遠程辦公、視頻會議服務,助力辦公遠程化、在線化和生產智能化。充分利用京東、阿里等進行平臺化的經營。積極推動中小企業雲服務化,通過上雲,便捷地獲取計算、存儲、軟件、數據等服務,降低信息化建設成本、促進共享經濟發展、改變傳統經營方式、提升研發管理效率。

三是瞄準消費新趨勢。激活消費需求尤其是對健康安全消費新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按照預防性、前瞻性原則,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和特色優勢發展,有針對性地選擇與江門發展階段相適應、凸顯產業優勢特色的產業領域率先發力。強化深化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江門傳統優勢產業的融合創新,在推動新一代信息產品、高端裝備製造及精密製造、高性能功能材料製造等新型領域培育增長新動能。以科技創新重塑提速傳統產業,做優做強傳統產業。推動江門醫療防護、醫療裝備器械、消殺等傳統行業自主創新和產業轉型,加快推動大健康產業集群建設,開闢“江門製造”新藍海。

四是強化政府規劃統籌和方向引領。多措並舉保障扶持江門傳統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發展。加快精準推進財政稅費、人才、融資、用地等扶持舉措,重點支持醫藥、防護等應急物資相關產業企業,積極謀劃一批具有關鍵應急物資生產能力的企業、項目儲備。對及時復工復產的傳統優質企業給予更大的稅收減免和財政貼息。降低企業在養老、醫療等社保繳費率。加強技改資金對傳統優質企業的支持,加強對相關領域企業及時撥付技改、科技、小升規、股改、雙創基地等專項資金,並在技改資金評審中對及時復工復產企業予以政策傾斜。鼓勵引導金融資本、民間投資撬動傳統產業鏈創新升級。鼓勵支持“互聯網+智能製造”賦能傳統企業轉型,運用柔性模塊化生產增強供應鏈韌性。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曹佳斌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